提起“茶文化”,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是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穿着中式府绸的中年人,端着一个热气氤氲的紫砂壶,另一只手盘着串,手边最好还放着一本竖版线装书。
一直以来,饮茶被视为中年人的专利;但其实,年轻人比你想象中更爱喝茶。只不过他们爱喝的,是一种很新的“茶”。
我们对“茶”的理解,也是时候改变了。
“饮茶”曾是中年人的代名词。没有人会认为年轻人会对这种入口微苦、口感略涩、冲泡程序繁复的饮品抱有好感,喝茶的年轻人似乎比不盘串的中年人还要珍稀。
但其实,年轻人早已成了饮茶的主力军;“得闲饮茶”,不再是专属两广地区的口头禅,也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得闲饮茶”,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种 / 图虫创意
2021年,某咨询公司发布的《2021中国茶业创新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茶叶的消费者中,19-30岁的年轻人占到了46.8%[1];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1年的报告也说明:26-35岁人群已经成为购买茶叶的主力,35岁以下客户占到了总数的57%,且还在不断增加[2]。
年轻人不爱喝茶,是市场最大的误解。
这与中国人的饮茶传统有关。唐代之前,茶叶和野菜一样,是拌着薄荷等调味料直接吃的一种平民饮食;但唐代禅宗流行,受此影响饮茶上升到了“茶道”的高度,一下子给茶叶抬咖了[3]。
传统饮茶越来越讲究格调,茶具越来越多,饮茶方式也越来越复杂 / 图虫创意
这时候,虽然民间依然也饮茶,但士大夫阶级已经把“茶”作为彰显自己格调的工具,饮茶的方式也越来越复杂。
到了宋代,皇室喝茶一度是喝“团茶”的,要经历采、拣、蒸、榨、研、造、焙、藏等一系列工序,最后还要在泡过又晾干成型的茶饼上雕刻上龙和凤——
这大概是最早的一种“分子料理”[3][4]。
清末,茶叶更是作为贸易品输出到全球各地,这时的茶叶,又被打上“古代中国”的文化tag,初到英国、中亚时,也一度是“贵族饮食”。
一直以来,茶叶不仅是功能性饮料,更是一种彰显阶层的产物,
和“中国茶”连在一起的关键词,是禅宗、古典文化和收藏。
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就意味着:买茶要去“深藏不露”的高端茶叶店,喝茶要用专属的紫砂茶具,嘴里聊的是文玩古董,手里盘的是核桃、蜜蜡……有些茶叶厂家甚至打出了“贵于陈,珍于心”的广告语,主打的就是一个“沧桑感”。
提到茶文化,总让人想起穿府绸、盘手串的中年人 / 图虫创意
这些关键词,听起来就和年轻人没什么关系。
毕竟在各式茶饮爆火之前,没有人能想到,茶叶也会俘获年轻人的心——只不过,是一种很“新”的茶。
从数据上来看,年轻人对茶叶,并不缺乏购买力。
只不过,他们喝茶的场景,已经与上一代人有所不同。
去年随着电视剧热播,社交平台上一度出现“围炉煮茶”热:一个小火炉,上面放着一个热气腾腾的茶壶,周围还可以烤红薯、花生、橘子……
总之,普洱、龙井还是铁观音并不重要,氛围到位就可以了。
另一个重要的场景,就是工作或自习。
一项针对年轻群体饮料消费行为特征的调查表明,上班喝茶的场景,占到了年轻群体最喜欢的茶叶消费场景的一半以上[5]。
对这些伏案苦读的年轻人来说,茶多酚就像发动机里的机油,不先喝上一杯,脑子打不着火。
而从产品上来说,
年轻人也不再执着于“岁月积淀”的原茶,而是将茶作为饮料基底,和各种口味搭配在一起:先是奶茶,再是各类果茶,再到如今,则是新晋的茶咖。
以瑞幸为例,2023年3月推出的四款“茶咖”新品中,“碧螺知春拿铁”上市首周就在全国卖出447万杯,至今仍然畅销;今年7月,瑞幸的”兰韵铁观音拿铁“新品,一经推出,就成了刷爆社交平台的爆款。
清新的茶味中和了咖啡的苦涩,而茶多酚+咖啡因的“强强联手”,能够唤醒自己“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大脑。
此外,
瑞幸定价平价、即买即走的特性,也更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只剩3分钟打卡,哪来的耐心等你“三冲三泡”?
瑞幸茶咖系列一周卖出去570万杯 / 微博@luckincoffee瑞幸咖啡
“咖啡+茶”的组合能够流行并非偶然。
回看咖啡进入中国的历史,可以窥见一些年轻人的口味偏好。
比如速溶咖啡巨头雀巢,最初在中国推出的咖啡产品,叫作“2+1”速溶咖啡,在咖啡里加入了植脂末和糖包搭配售卖;
而在现磨咖啡领域,星巴克最畅销的单品,是拿铁和星冰乐;瑞幸的出圈,也要归功于“生椰拿铁”“丝绒拿铁”等创新咖啡,而不是冰美式。
或许可以这么说:
不加点料的苦咖啡,可能95%年轻人接受无能。
2021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食品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进行的两项研究发现,比起丹麦人,中国人拥有更多“菌状”舌乳头,也因此对带有“苦味”的东西,如比如西蓝花、黑巧克力等,更加敏感。研究团队分析,这种差异可能是基因影响[6]。
换句话说,同一杯冰美式,中国人喝起来,可能比以欧罗巴人种为主的丹麦人更苦。
此外,丹麦人和中国人对食物质地也有不同偏好:
77%的中国人属于“平滑吮吸型”,更喜欢质地柔软的食物;
73%的丹麦人则是“大快朵颐咀嚼型”,更喜欢咀嚼起来口感好的食物[6]。
这组研究结果似乎也可以解释瑞幸“茶咖”的流行——瑞幸的几个爆款茶咖产品,几乎都是“茶+咖啡+奶”的组合,集中体现了这些口味偏好:
比如,兰韵铁观音南铁、茉莉花香拿铁,用花果茶的清香,中和了咖啡豆的苦味;此外,拿铁的“丝滑”口感也更加醇厚,更符合“平滑吸吮”的偏好。
为什么推出茶咖爆款的会是瑞幸?恐怕还要在品牌发展中找答案。
作为饮品界的“卷王”瑞幸,最卷的,其实是产品研发。
在餐饮界,最重要的是口味为王。消费者永远新鲜、好奇,也永远缺乏耐心,只有不断推出新的口味,才能在市场中保有一席之地。
瑞幸推出新品的速度有多“疯狂”呢?
2020年,瑞幸全年推出77款全新现制饮品,2021年更是推出了113款全新现制饮品,2022年共推出108款全新现制饮品[7]。
瑞幸在上海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他们有这样一个规则:公司会定期举办“盲选会”,除了公司高管固定参与,各职能部门员工乃至实习生,都可能被随机抽选入会,给研发出的新口味打分,而只有打分评级最高的新品,才能走向市场。
这样的机制,为的就是口味研发不止于业内人士“自嗨”,还要尽可能多地适应各地域、圈层、年龄段的消费者。
据说,曾经的爆款生椰拿铁、生酪拿铁,都是选品会上的“S+”产品——也就是具备“平均单日单店出杯量”50杯潜力的产品[8]。
想必如今的瑞幸茶咖系列,也是如此。
瑞幸茶咖系列 / 微博@luckincoffee瑞幸咖啡
和所有连锁咖啡品牌一样,瑞幸致力于寻找藏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口味密码,试图将咖啡口味改良得更加本土化、大众化,吸引消费者越来越短暂的注意力。
在一次又一次的“爆款”出现后,瑞幸终于悄悄占领了中国年轻人的市场——国内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18-24岁咖啡消费者的占比中,瑞幸都达到25%以上;而在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学生用户占比中,瑞幸达到了16%的水平[9]。
某种意义上,
瑞幸已经成为了咖啡届的肯德基、麦当劳,是很多年轻人需要下午茶时的“不假思索”的选择。
从市场角度来说,瑞幸能做出爆款茶咖,并不意外。此外,瑞幸的产品创新能力也来自对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这一系列“茶咖”,踩中了今年消费领域扶摇直上的“新中式”风潮。
茶咖之韵,伴随着浓浓“新中式”风味,犹如新潮流中的一股清流 / 微博@luckincoffee瑞幸咖啡
咖啡加上茶叶,不仅带来了奇妙的口感碰撞,还让传统茶文化与都市文化符号结合起来:“知春”“兰韵”这样的中国风命名,也
很符合新茶饮的社交属性:拍照打卡时够好看,“文案”也够格调。
这次的中国茶咖系列,瑞幸也选择了符合茶咖特质与气氛的营销动作——三月份瑞幸与极具中国潮流气质的时尚达人陆仙人合作,展现“碧螺知春”超然出世,仙气飘摇的产品气氛与文化色彩;这一次兰韵铁观音拿铁的营销,主打一个“佛着上新”,不争不抢、不声不响,与时下年轻人“反焦虑”情绪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