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飞资料库  ·  做项目如何避免情绪焦虑和自我内耗 ·  10 小时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23日 | ... ·  11 小时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23日 | ... ·  11 小时前  
出彩写作  ·  一个笔杆子的习惯里,藏着他的进步空间 ·  3 天前  
出彩写作  ·  写材料狠人的干货笔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开东

我也曾与学生同考过

王开东  · 公众号  ·  · 2025-01-05 06:53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趣互动,包括老师被学生邀请一同参加考试、互相出题考验对方知识等经历,展现了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过程。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老师与学生互动考试的经历

文章详细描述了老师被学生邀请一同参加考试的过程,包括陪考、互相出题等,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了解。

关键观点2: 老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反应

通过描述老师和学生间的考试互动,展现了老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反应,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过程。

关键观点3: 师生间的挑战和较量

文章提到老师和学生间的知识较量,以及学生出题考验老师的过程,展现了师生间的竞争和共同进步的精神。

关键观点4: 试卷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文章中提到学生的试卷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包括现代文、文言文、作文等多种题型,展现了学生在学习和出题方面的才华和创意。

关键观点5: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性

通过描述老师和学生间的考试互动、互相出题等经历,强调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性,这种互动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正文


还是20多年前,我刚入职教书,血气方刚。

第一届高三,我与学生同甘共苦。每次学生考试,我都替他们捏了一把汗,感觉有劲使不上。

有一次,我和学生分享了这种心情。学生笑着说:“老师,反正捏了一把汗,不如陪我们一起考嘛。”

我吓了一跳。我是老师,老师陪学生考试,这太荒诞了。我脑子有病,我才不干呢。

学生又说,谁规定老师不能陪考?一个游戏而已,好玩嘛。

请注意,不是谁的强迫,虽然学生笑着邀请我参加,但我有绝对的主导权,我选择Yes或者No,这是最重要的。

因为好玩,我最终接受了学生陪考的邀请。但我和他们约法三章,这个游戏必须保密。

那以后,学生历次模拟我都参加了。还把我的卷子和学生试卷装订在一起,享受和他们竞争的快乐。

有一次,老师们在批改到我卷子时,啧啧赞叹,大声朗诵我的作文,恨不得马上就把试卷拆开,好把这个才华横溢的家伙揪出来,看看是何方神圣。

吓得我大气也不敢出,像一个犯错的孩子,生怕被他们戳穿。

因为我的无聊,增加了老师们的负担,浪费了他们的感情,还有年少轻狂、放纵不羁的味道。

有一次老师们实在忍不住抠开了密封,却发现那卷子上没有名字……再后来,老师们知道怎么回事了,没人说好也没人说不好,任年轻人折腾。很多年后,我才明白,让年轻人有自己,非常重要。

而且多次同考我发现,基础知识我和学生差不多,现代文阅读没有很多学生好,但文言文和作文我的优势很大,虽然很多学生想超过我,但都未能如愿。最后一年我离开老家,我考129,学生最高考127了,我很快将被学生超越。

老师主动考的好处是,所有的孩子都一心一意地想要击败老师,这成了孩子们共同拼搏的动力。在这种较劲中,孩子们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我也丝毫不敢大意,记得那篇后来选入教材的《鸟人》,就是我的考场作文。

还有一次是学生出卷子考我。

有天我看到一句名言。“老师和学生的唯一区别就在于,老师手里有答案,学生手里没答案。”

我觉得有趣,忍不住就在班上说了这句话。学生们哈哈大笑,但紧跟着几个孩子挤眉弄眼。我隐隐一惊,有一种“不祥之兆”。

很快孩子们就行动了。他们想造反,想成为手中有答案的人,同时把我变成手中没答案的人。答案对老师意味着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那些刚参加自主招生的孩子自告奋勇,很快炮制了一份试卷。以自主招生的题目为蓝本,这下手太狠了。然后请语文课代表工工整整地誊写好,标好分值。

最好玩的是,试卷上还有注意事项,还有警示标志,让我用人格担保不要翻看资料。

试卷出得也不乏温情,因为文言文比较复杂,孩子们在姓名下加一条横线,表示这是人名,非常人性化。

拿到这份试卷时,正好是我最忙的时候,一时竟没有空,但我是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的。我一定要满足孩子们的愿望,让他们享受一次拿着答案裁决别人“生死”的快感。

后来终于找了一个晚自习,我告诉学生,我开始答题了,请他们帮我计算时间。

试题都很怪。比如某位皇帝出游出一上联:炮堆镇海楼。有人对:烟锁池塘柳。你认为对得如何,请鉴赏之。

再比如,“请用你年龄之内的字数描述你到现在的人生”。

我怀疑这道题的潜台词是,人生和阅历有关,年龄越大,阅历越多,所用的字数自然也就越多。

再比如诗歌鉴赏中,“诗中之人为何爱饮酒?这与现代忧郁派男性的抽烟有何关联”。

我的答案是,有关联,首先是浪漫派诗人和忧郁派男士有关联,其次是烟酒不分家。

默写中,还有《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现代名篇。这几乎就是抢着扣分。现代文谁能够默写得一模一样啊,孩子们?

作文有两道:第一道,请打开你的手机,找到通讯录中的倒数第二个人,以此人为主要对象写一篇短文。

这道题很精彩。本意应该是考查我们对不够熟稔的人,是否也能抓住特点,写出他们的个性神采。

进而提示我们,关注生命中的每一个人。但是手机通讯录中的倒数第二个人,未必是我们不太熟稔的人,或者干脆就是已经忘记了的人。这是此题的一大遗憾。

第二道:阅读导语,按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座大学堂,在其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奇特魅力。人们常对人生有着深刻的认识。然而,除了人生,我们还可以写什么?我们的写作已被钉死在所谓的人生的框架里了吗?我们再也写不出其他了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