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美术学院
微国美,微距离,欢迎订阅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微观国美,私享平台,以小见大,汇聚思想,将学术家族的艺术笔记,近距离地推送到您的掌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中科技大学  ·  我的“大学第一课”,结课! ·  昨天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追寻·张立群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 | 追寻·郭聿琦 ·  3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桥·梦想预热|楚泉润茗意,台月映茶心 ·  3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越盛夏,遇“践”青春 ·  1 周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越盛夏,遇“践”青春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美术学院

思享|任道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谈李子侯教授采桑女画作

中国美术学院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6-02 21:06

正文


丝路源头 桑陌青青——李子侯作品展

◎ 展  期:2017年6月1日—6月11日

◎ 地  点:浙江美术馆 4、5、6 号厅

◎ 主  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学会

◎ 承  办:浙江美术馆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谈李子侯教授采桑女画作


(一)


国画向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之分,而以“万物之灵”、天天可见的人物最为难画,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曾称“画人最难”,而民间也有“画鬼容易画人难”之说。


人物画向有工笔、意笔、抽象、具象之分,而以形神兼备的工笔意写为最难,不仅线条造型要有书写的趣味,而且传神得意更要见真心的流露,人物画“气韵生动”的审美要求,实非空陈形似的俗匠所可得。


人物又有男女老少与美丑之别,而以画青春美少女为最难,原因在于青春不仅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并且女人的青春十分短暂,诚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


青春美少女又有碧玉闺秀与劳动姐妹之分,一为知性小姐,一为乡野村妹,静动各异。而劳作中的女子最为难画,原因在于后者更具有刚柔相济的健美身姿,如浣纱之西施、捣练之宫女,婀娜中带有奔放,婉约中蓄有热烈,其天真自然的朴野之美,当较多愁善感、无病呻吟、赏月吟诗的淑女更胜一筹。


劳作中的美少女,又有塞北的牧羊女、岭南插秧女、渔家织网女、江南采桑女等类型,而其中江南采桑女最为灵秀难画,究其因有二:一是江南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山清水秀,鱼米之乡,殊为养人,颜值高的佳丽,代不乏人,明清五百年帝王以江南为遴选后妃的定点场所,即可见一斑;二是采桑须站立劳作,较骑马牧羊、弯腰插秧、坐着织网更能展示全身活动带来的柔美健康形象。中国为丝绸古国,历代对采桑女诗歌吟咏者颇多,名篇如汉乐府《陌上桑》、大明宫词《采桑女》等,而丹青描绘者甚少,较之唐人张萱作宫女捣练,清人任伯年绘西施浣纱、近人林风眠写渔女织网而言,采桑女题材在画史上并无流芳之作,令人乏善可陈。

 

(二)


中国美术学院李子侯教授有感于斯,孜孜不倦乐意为采桑女造型,赞美劳动创造的光荣,讴歌丝绸之乡的美丽,颂扬青春的圣洁,抒写对人物画审美最高境界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而乐此不疲。


李教授生于浙江嘉兴海盐县泾塘桥李家门,父亲为朴实而著名的乡村中医师,母亲是勤劳的农妇。在耕读家风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喜爱学习,儿时还赤脚走在田埂上,放牛割草采桑葚,体悟稼穑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李家门一带,稻田桑地连绵不已,民歌有“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稻花香”,“夏风吹,晨露散,蚕花姑娘采桑忙”之词。这种乡风农情,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深深地印入李教授脑海心田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攻习人物画,此时正值潘天寿院长强调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之际,一批风华正茂的国画教师如顾生岳、宋忠元、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响应祖国号召,深入现实生活,表现革命英雄、工农兵、少数民族同胞,为社会主义新时期人物造像,让优秀的传统笔墨焕发蓬勃的时代生机,惊艳画坛,繁荣艺文,世称“浙美人物画派”,亦简称“浙派人物画”。


受老师们的影响,李子侯也将自己的创作重点放在表现当代劳动人民题材上,而故乡那美丽的采桑女,自然激活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多次回乡采风,从熟谙的栽桑、育桑、采桑、孵蚕、饲蚕、成茧,编草山、剥桑皮、洗蚕匾等农事桑活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创作目的,升华审美题材。他在粗狂矫健的农民中,捕捉蚕花姑娘玲珑秀巧的身姿,以形写神,揭示她们纯朴善良的心灵、热爱生活的乐观、勤劳坚韧的品质,将这些江南女子的天真无邪、纯洁善良定格在丹青绢素中。


春消息 67×46cm 1983年


或许受道家阴阳互变学说及儒家中正平和思想的影响,李教授将变化而不失和谐的中华哲学理念倾注其创作实践中,作品画面具有丰富多姿的虚实、浓淡、繁简与色彩冷暖之变,而以诗性意境与整体生动和谐为宗旨,使作品灵动而富有韵味,颇多典雅堂正之趣,朦胧绰约而清新秀逸。他更从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神韵中汲取绘画的文学性与书写性,讲求现实向浪漫的升华,抒写视觉的美感与精神的高尚,笔下的江南采桑女,健美中孕含灵秀,质朴中别具优雅,从容自信,美丽大方,纯洁天真,轻盈活泼,恰如古诗所云:“陌上花开蝴蝶飞,淑女长歌缓缓来。”既富有书卷逸致,又寄托了李教授感恩时代,追求唯美的艺术激情!


江南蚕忙 30.5×342cm 1984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李教授心目中,这些江南尤物宛若天使,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具有平凡而伟大的力量,是她们将江南大地的绿色桑叶化为五彩缤纷、亮光闪闪的丝绸,轻柔华美,既有飘逸之姿,又有下垂质感,温暖人类,造福社会,美化世界。勤劳智慧的采桑女,将青春献给了故乡,而她们也成为美的化身,如丝绸般温柔光鲜,气质高雅,让李教授刻骨铭心,情倾笔端,几十年不舍,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


李教授笔下的江南采桑女,“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柔情绰态,媚于语言。画面既有装饰的整洁美感,又有抒情的自由神采,女子文雅而灵秀,矜持而乐观。他将工笔的精致细腻与意笔的简洁空灵相结合,在人物造型上具有自己工笔意写的笔墨特色,即强调人物表情的脸部及动态的身姿,以简率、肯定、富有弹力的书性线条勾勒写成,惜墨如金,有时笔断而意不断;至于服饰、持物与背景,则以多层的晕染与复笔线条作装饰性的处理;即以明快、利落的线迹展现青春少女的单纯与活泼,又以繁复、凝重的笔势强调妙龄女子的娴静与大方,形神兼具,气韵生动。


三月 140×70cm 1987年


在人物面容的双眼、口鼻的刻划上,李教授落墨尤为精巧传神,干脆利落,那清纯的大眼、弯弯的秀眉、挺直的鼻梁、略翘的小口,稍带骨感而又圆润的鹅蛋脸,稍施晕染,仅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将采桑女那年轻的脸庞、无邪的目光、天真的表情、纯洁的心灵、清秀的气质,一一写入楮间,可谓“转眄流精,华容婀娜”,“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楚楚动人,呼之欲出。


这些美丽的采桑女,所关心的是天气的阴晴、桑叶的厚薄、蚕宝宝的胃口,以及他们能否按时吐丝作茧;采桑女向往蚕茧丰收后能与闺蜜一起上街消费的喜悦,当然她们也关心自己的美丽,打扮的得体,太漂亮了又会招不住小伙们频频投来爱慕的目光,不漂亮又会生出遭冷遇的失落感。她们的想法天真而平凡,劳动致富,开心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攻心诡计,更无叵测杂念,因此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坦荡,光润玉颜,气若幽兰,明媚动人,落落大方。


桑女 100×80cm 1989年


采桑女披着漂亮的土布头巾,即可挡风遮阳,又可束住满头乌黑的秀发,让其飘逸下垂;身上穿着青花土布衫,厚实耐磨,贴体御寒;有的还用布围束住细腰,它即可拭擦汗水,又可在变天时盖住叶筐,挡雨防晒,更能作为装饰,让婀娜丰腴的身姿曲线自然地展示。在江南四月天中,她们更显得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瑰姿艳逸,体勤仪动。姑娘们既会采桑养蚕,也会摘莲插秧,为锦绣山河增添了如诗的生趣。


众所周知,审人物之外观美,在于相貌、身材、肤色、表情,审人物之内心美,在于言谈、举止、精神、气质。李教授将这些细节一一用笔墨语言娓娓道来,骨像应图,使画中的采桑女具有清秀可人的面容,玲珑丰满的身姿,矫健绰约,皓质呈露,举止灵敏,质朴善良,并富有“穿衣显瘦、脱衣见壮”的难言美感。而这种劳作少女之美,乃是人间平凡生活中最为健康之美。至于发现之、爱恋之、揭示之、绘写之、歌颂之,则被李教授视为自己回馈故乡、感谢生活的天责,故而一往情深,创作不懈,衣带渐宽终不悔!

 

(四)


 工笔人物画是国画的滥觞,今存湖南省博物馆的战国楚帛画《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就是明证。及至隋唐、五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已趋于成熟,诞生了唐人张萱《捣练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名作。工笔人物画以其流畅而细劲的线条、精致而工巧的设色,将人物表现得须眉毕现,较为具象,符合宫廷审美富丽堂皇、精工具体的装饰要求,颇受欢迎。步入宋元,文人参与绘画的兴趣日浓,尤其是元代文人画的兴起,赵孟頫将书法各式用笔引入卷轴绘画,线条从游丝曲铁般的细劲,向一波三折的灵动飘逸发展,随着画家的情绪变化而更为丰富,由绘为写,并将诗歌的浪漫夸张注入创作,强调主观情绪的抒发,如赵氏《红衣罗汉图》,除中锋用笔之外,兼用侧锋、顿挫之笔,使西域僧人深目高鼻、硕大耳垂、贴体僧袍得到夸张的流露,增添了盎然生趣。


随着宣纸的日益被利用,水墨的晕染效果越发得以彰显,文人画家以水墨写意为尚,使意笔画愈为发展,而工笔画渐渐沦为匠人的营生。特别是明人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提出,工笔画更为文人所轻视,且不愿意介入,导致工笔画的知性弱化、文趣衰败,慢慢趋于工匠化、产品化,缺乏创意。如清人所作工笔仕女,落入表情冷漠、体态羸弱、楚楚可怜、千人一面的程式中,“制作”一度成为工笔画的代名词。虽然清初陈老莲倡工笔意写,但仍挽救不了工笔画衰落的颓势。甚至在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教育中,仍将工笔画当成“制作”。直至“浙美人物画派”的出现,才使这一局面得以改观。


潘天寿院长曾呼吁当时工笔画教师要改变作家画之弊,需以文化、学养、才情入画,倡导文人画优秀传统,促使浙江美院改变工笔画缺乏创意的局面,而向工笔意写、工写尚意的方向发展,恢复文人画笔墨自由奔放、舒心畅神、境由心生的逸致,摆脱匠气的刻板、拘谨与一味装饰的窠臼,并且为蓬勃向上的现实生活写照传神。


桑园清明 100×570cm 1999年


作为“浙美人物画派”的第二代,李子侯教授对这段画史颇有感触,并以史为鉴,使自己的工笔画创作走上尚意的新路,弘扬“浙派”的传统,聚焦当代江南劳作女子,在大量写生与汲取古今诗文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个人艺术特色的江南采桑女系列作品,落笔爽利轻快,构图简逸巧妙,线条舒展流畅,设色淡雅秀逸,丹青含情,表达了对劳动与家乡的热爱,对青春与平凡的赞美,如幽兰之出山阿,芙蓉之出清波,屡屡获得学界好评。


 作为美术史学者,我深信他的江南采桑女系列工笔意写画作,不仅给人们以高雅美的享受,弥补我国文化史上这一题材有佳诗而无美图的缺憾,而且能为中国人物画史留下工笔意写的精彩篇章。


任道斌

二Ο一七年春日于杭州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名片



李子侯,1938 年生于浙江海盐,1967 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78 年起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至退休,曾任国画系副主任。当代著名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李子侯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画的创作和教学,作为“浙派人物画”的第二代画家,李先生于工笔人物画方面造诣尤深,此次展览展出李先生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人物画、花鸟画、速写共 120 件,展览以江南桑蚕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为主,这些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倡导“工笔意写”,具有江南水乡的风情和韵味,也体现了他个人独有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此次展览也是他的八十回顾展。


展览部分作品:

吴越厚土  纸本设色  114cm×162cm  2001年


春水初涨  纸本设色  82cm×103cm  1986年


倚桑图 纸本设色  70cm×51cm  1989年


桑绿忙蚕姑 纸本设色  72cm×70cm  2010年


蚕熟催春 纸本设色  38cm×38cm  2001年



微风拂朱房 67cm×66cm 2000年


女人体 48×64cm 1994年                                                                


兰香伴鹤寿 75×57cm 2000年


桑叶青青 33×66cm 1995年


吐鲁番妇女 39x27cm 1979年


长髯老人 92×65cm 1996年


维族老人侧像 3cm9×27cm 1979年



凝视  纸本设色  65cm×46cm  1980年 



速写


越水疏影 97cm×52cm 1988年 


新茗满山乡  纸本设色  38cm×38cm  2004年


雨润茶香春 38cm×38cm 2004年


江南四月 188cm×49cmx2 2005年



鹤步吟雪 70cm×45cm 2005年


江南丝市  纸本设色  124cm×464cm  2009年




来源|浙江美术馆

编辑|张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