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晓璃
职场作家、生涯规划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公众号“璃语职美人”主理人和原创者。文章聚焦职场、心理和个人成长,有温度有态度,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为你的成长助上一臂之力。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成长社  ·  巨头宣布:大裁员!7000人面临失业 ·  昨天  
中国企业家杂志  ·  苹果最便宜的AI手机来了 ·  2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马化腾旁边坐了一个年轻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晓璃

中兴42岁程序员坠楼:深陷“光环陷阱”,职场精英正成为隐形难民

赵晓璃  · 简书  · 职场  · 2017-12-18 10:36

正文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两天,一则新闻让很多人深感震惊。

新闻的主人公,叫欧建新。

他出生于武冈普通家庭,成绩优异,北航本科,南开硕士,华为八年,中兴六年,职业发展算是顺风顺水。

98年毕业迄今二十年,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赶上了深圳高速发展的红利期,买房立业,妻子全职,儿女双全,过上了小康生活,实现了阶层的上升。

然而,还没等自己好好享受上空绮丽的风景,因公司辞退引发纠纷,于12月10日在中兴通讯楼跳楼身亡,疑因为卷入内部政治斗争,诱因为和公司就股权回购的价格谈崩,于是纵身一跳,结束了自己42岁的生命。

在很多人眼里,以欧建新为代表的职场精英们无疑是很多年轻人争相效仿与仰慕的对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群职场精英们正一步步陷入“光环陷阱”:自我空间渐趋狭窄,对本职以外的真实世界缺乏认知,更缺少整体的风险应对计划。

图为欧建新曾经工作过的格子间~

一、为什么优秀会成为一种诅咒?

今年下半年,我陆陆续续接到很多四十岁左右年纪企业中高管的咨询案例,他们通常起点很高,职业发展也十分顺利,他们是居住在城市上空的居民,属于城市顶尖人群——两套以上的房产、是企业中高层骨干、或在业内广有名气,或享受着资产生息,生活看起来风光无限、幸福安康。

要不是所在行业面临没落的困境,他们压根不会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会出现危机。

正如这些咨询者感慨的那样,他们越来越发现,当年他们用来跨越阶层的利器,如今却成为阻碍他们转型的罪魁祸首:他们的成功之路说起来并不复杂,那就是依靠单一技能拥有了今天的一切,如今面对行业的没落,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还有怎样的可能,也不知道除了现有的技能和职业,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1、竞争维度的单一形成了无形的屏障,将他们与外界世界隔绝开来

这类精英人群多数年富力强,处于四十岁上下的年纪,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积淀,终于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财富和地位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值。

他们大多出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小到大不论接受的教育还是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目标单一。

在校园里读书的时候,谁的考试分数高,谁就能脱颖而出,占尽所有优质资源,享受保研,拿奖学金,鲜花掌声老师的关注同学的艳羡通通属于你。

老师和父母都会告诉你,只要成绩好了,你可以读研也可以找一个不错的单位,优秀生很多单位都抢着要。

在大学,尽管也有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和各类活动,但总体目标很单一,那就是好好学习提高成绩,并不会涉及自我认知部分,并缺乏多维度评价人和事的训练及体验。

到了毕业那会儿,他们中的优秀者毫无例外地往所谓的“大公司”或体制内跑,在他们眼里,所谓的职业发展,就是在一家公司里辛勤工作,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自己的职位越来越高,薪酬自然越来越多。

到了工作岗位上,以欧建新为代表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目标也较为单一,公司会分派给他们具体的研发任务,这些通过专业技术就能圆满而成,而专业技术以外的能力几乎用不到,包括禀赋、人脉资源、沟通协调能力等等。

天长日久,他们用自己的单一技能外加自己的埋头苦干,正好赶上城市发展红利期,成功实现了阶层跨越,成为某个领域金字塔尖的少数精英人才。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有一处硬伤,那就是,技能过于单一,成天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工作生活,技能以外的资源及人脉积累几乎为零。

或许你会问,为何他们不打造自己的“稀缺能力”,也就是传说中的“核心竞争力”呢?

2、事实上,公司并不希望任何人变得不可替代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能变得不可替代自然是最理想的结果,然而问题在于,站在公司或组织的利益角度,他们并不希望让任何一个员工变得无可替代。

尤其对于那些大公司而言,所谓的规范,就是运用完善的制度和体系保障业务的正常开展,而公司之所以设置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制度规范及流程,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防止任何员工掌握核心资源与重要客户,阻止你变得“稀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公司风险,防止过度依赖某个员工而导致该员工谈判筹码增加使得公司陷入被动境地。

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人发展与公司利益永远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这就是公司内部政治斗争的核心所在,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权力制衡术在职场中的具体体现:既要用这个人,又要防止这个人权力的扩张。

因此一个人想要通过在职场上的奋斗实现个人理想,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这种成功更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人际关系、做事风格、格局、眼光、甚至运气等都在其中。

二、 对未来盲目乐观,缺乏整体的风险应对计划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欧建新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收入来源单一,妻子是全职太太,并且有两个孩子。

这样的家庭结构无疑存在极大的风险,一旦欧建新的这份工作出现了闪失,整个家庭的经济会瞬间坍塌。

12月1日,HR找欧建新谈话,给出了补偿方案并讨论股权回购;12月10日,双方就回购价格一事谈崩,欧建新跳楼自杀。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两点信息,那就是——

1、欧建新对于钱的敏感度很高;

2、欧建新对于本职之外的世界知之甚少。

第一点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家庭资产结构导致,例如负债多存款少,因此对于低价收购股权的方案,我们可以想见他当时的内心情绪有多激烈,以至于来不及冷静思考。

就第二点分析,事实上,公司以超低价回购股权一事完全是站不住脚的,欧建新完全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正当的权益。

为什么欧建新会在这里出现“信息断层”?很大程度上和他所处的职场环境不无关联。

从我经手的咨询案例来看,在大企业工作十年以上的职场人普遍有个特点,那就是思维越来越固化,认知越来越狭隘:他们浑然不知外面发生了什么,在这个岗位做久了做熟了之后,完全没有想过一旦有一天发生了变故,还能做什么?

如何构筑自己的财务安全网络,以及该如何做才能在全职工作随时消失的情况下不至于产生灾难性后果,或许是这场跳楼案留给我们每个人的两大课题。

三、给自己的未来做好总规划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孤注一掷将所有精力时间完全投入到单一技能上显然是非常危险的。

紧靠一份收入很可能会面临一个尴尬的未来,那就是某一天,或许你的这份收入会突然下降甚至停下来,因此,最好的应对恰恰是在全职工作处于旺盛发展期就开始着手规划,而不是等到意外发生时再去思考。

利润最大化是每个公司追逐的首要目标: 即使现在年轻力强不用立即担心失业或育儿成本的人,也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财务不确定性,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个别忧虑。

正如金伯莉·帕尔默所说的那样—— 这份财务不确定性不是别的,正是当下经济环境下的生活本质。

②我曾经对过去几年经手的咨询案例进行过统计与分析: 发现多数人从中年开始收入就不再增长(女性平均在35岁左右,男性平均在40岁上下)。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一个人二十多岁是迅速学习时期,到了四十多岁左右各方面渐趋成熟,也是最容易出成果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企业往往倾向于“收割”这些中年员工,尤其是身怀一技之长的员工,因为这种年龄的员工能将这种技能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再往后这些人的成本高涨,中年人的创意和激情不再,对企业的效益慢慢下滑。

③整个社会正在向中年人发出不友善的讯号。

“油腻的中年”、“保温杯”等文化的盛行,实质上是整个社会帮着丛林主义打压中年群体,他们拿起了屠刀,对准了这群曾经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年人。

越来越多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那就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