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世界
传播科学知识 倡导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 建设科学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从 FC、NFC 到 HPP ... ·  昨天  
科普中国  ·  什么是专家系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世界

自己做的巧克力为什么不好吃?

科学世界  · 公众号  · 科学  · 2021-02-22 18:08

正文


在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很多人会给恋人或家人朋友赠送巧克力。因此,在很多国家,2月份都是巧克力消费的旺季。


有些人会在情人节来临时挑战自己,亲手制作巧克力,但结果往往不是太硬就是味道不够好。实际上,要做出好吃的巧克力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只是简单地熔化后再凝固并不能做出好吃的巧克力。



入口即化的秘密在于“结晶”


巧克力独特口感的来源是使巧克力成型的可可脂。在不同的温度下,可可脂的硬度会有何种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构成可可脂的分子在固体状态下呈结晶结构。结晶是分子或原子有规律地呈周期状排列的结构。但当温度上升,结晶结构便会消失,变成液体。



我们对比了一下黄油和可可脂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晶比例(上图)。结晶比例是指构成油脂的分子中呈结晶状态的比例。比例越高,固体程度越高。在这里为了表述简单,认为结晶比例越高,物体就越硬。


黄油在接近冰箱冷藏室的温度10℃时,结晶比例只有40%左右。我们一般认为黄油是固体,但实际上它的分子中大多数不能结晶,而是呈现出像液体一样的状态。分子中的一部分产生了结晶,支撑了剩余呈液体状态的分子,因此,黄油整体看上去是固体。正因为具有这种性质,黄油不会一掰就断,而是用手指碰一下就会有熔化的感觉。


而可可脂在10~25℃时结晶比例高达80%以上,比黄油硬得多。这就是巧克力一掰即断的秘密。但当温度超过30℃时,可可脂的结晶比例会急剧下降;当温度升至35℃时,结晶比例几乎为零。这种性质使巧克力拥有入口即化的特征。30℃以上是比体温稍低的温度,当把巧克力放入口中时,巧克力会随着体温而温度升高,在口中很快熔化。



决定熔化方式的是3种油脂


为什么可可脂会有这样的熔化方式呢?这是由构成可可脂的分子的特性所决定的。可可脂和黄油都是无数油脂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油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链状分子。


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因此,和哪种脂肪酸结合就决定了油脂的性质。甘油有3个部位(羟基)能和脂肪酸结合,甘油和3个脂肪酸结合的油脂被称为“甘油三酯”(TAG)。


黄油或色拉油都是由100种以上各种各样的TAG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因此,不是某一个TAG的性质决定了黄油整体的性质,而是各种油脂分子的性质合在一起形成了黄油的性质。因此,黄油不会在某个特定的温度下突然变为液体。


而可可脂主要只含有3种TAG——POS、SOS和POP。这3种油脂的性质极大程度影响着可可脂整体的性质。首先,这3种TAG的熔点很接近。因此,可可脂不像黄油那样一点点熔化,而是到达熔点后再一起熔化。


此外,和一般油脂相比,可可脂中油脂的熔点较高。熔点在10~20℃的油脂很常见。但POS和POP的熔点达到了36℃,SOS的熔点更是达到了42℃。可可脂的结晶主要由这3种油脂形成,因此具有30℃以上的较高熔点。



可可脂的结晶可达6种


然而,并不是只要使用了可可脂就能制造出入口即化的巧克力。除了所含TAG的性质,油脂的结晶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熔点。油脂的结晶结构取决于分子的排列方式。油脂的结晶结构大致可分为α型、β’型和β型3种。当然,同种物质可能具有多种结晶结构,称为“多晶型现象”。



可可脂可根据油脂分子的排列方式分为6种晶型。分别为I型~VI型(上表)。其中,I型和II型按大分类来说属于α型,III型和IV型属于β’型,V型和VI型属于β型。


根据结晶结构的不同,可可脂的熔点也各不相同。其中V型结晶的特性最为理想,它的熔点比体温稍低。实际上,此前介绍的可可脂特性(入口即化等)都是以V型结晶的可可脂为对象的。


由于I~IV型的熔点过低,如果使用这些结晶类型的可可脂制作巧克力,就会出现即便是拿在手上也会化得黏糊糊的现象。而VI型的熔点比36℃还要再高一点,故不易熔化,且由于易形成针状的较大结晶,手感和口感都会比较粗糙。此外,VI型还容易产生“反霜”现象,从而进一步影响外观和口感。因此,要制造出美味的巧克力,如何制造V型结晶便是关键所在。



耐心调温制造出“美味的结晶”


那么,该如何制造V型结晶呢?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被称为“调温法”(tempering)。这种方法是将熔化的巧克力再次凝固时,通过细微地温度调节来控制结晶形状。


调温法并非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到的方法,而是巧克力匠人凭借自身的感觉和经验总结出的方法。这种方法只要有温度计和耐心就能实现,如果想在情人节里挑战一下手工巧克力,那么请一定要试试调温法。笔者自己尝试后发现,和单纯地只是冷却后再凝固的巧克力相比,这种方法做出的巧克力风味更胜一筹。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调温法。首先,用50℃左右的高温将巧克力的结晶全部熔化。然后,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26~27℃。这时,可可脂中的结晶主要是IV型结晶。由于熔点低的I~III型结晶在这个温度下会熔化,所以不会存在。而形成V型和VI型结晶会比IV型结晶所需的时间长,所以在这个阶段还不会产生。


冷却至26~27℃后,重新加热至31~32℃。这时,由于超过了IV型结晶的熔点,因此,IV型结晶熔化,迅速形成熔点更高的V型结晶。不过,这种操作的机制目前还未完全弄清楚。有一种说法是,在IV型结晶熔化后的液体中存在着成为V型结晶基础的结构,但这一点并没有经过科学证实。


操作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一边搅拌巧克力一边把这个温度(31~32℃)保持30秒左右。如果在这时可可脂中能顺利形成小的V型结晶,那么接下来再慢慢降低温度,就可以把小的V型结晶作为“种子”制作出全部以V型结晶形成的巧克力。如果制作出的巧克力外观有光泽,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很高。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太麻烦,直接把巧克力熔化后将温度降至30℃后保持一段时间不就可以直接形成V型的种子结晶了吗?但实际上,使用这种方法制造种子结晶比调温法所需的时间长得多。调温法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这个方法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才能得到种子结晶。因此,先做出IV型结晶,以此为基础再制造V型结晶的调温法其实是非常高效的。



本文节选自《科学世界》2021年第1期





回复“ 订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