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与人力,重哪个?
笔者认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问题,折射的是我国国有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深层次的矛盾:传统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与金融系统发展阶段的不匹配。
我国正处于市场化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调整较快,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创新更是走在大部分行业的前面。传统的金融体系以国有金融体系为主,而国有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即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
长期以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重资产轻人力”。
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本质上是“信用中介”、“信息中介”和“风险定价”。前两者依靠规模,规模越大信用越强,信息越充分,后者需要的是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在“刚性兑付”和“隐性背书”的长期“保护”下,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增长,事实上也不需要发展和提高。所以,规模就成为了商业银行追逐的重中之重。
此时的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更多地像工业制造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重要但并非不可取代,同质化程度较高,替补众多,银行对其没有唯一性的需求,人力资源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现阶段,国内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金融市场主体丰富,不仅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机构和主体越来越多,民营金融也逐渐崭露头角,尤其近年来兴起的私募基金,其运行操作灵活,风险自担程度较高,分配机制更加市场化。
这些体现的都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逐渐由间接融资、将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系统向各层级风险承担者“对号入座”的直接融资体系转变,相对应的管理模式从“重资产轻人力”转为“轻资产重人力”或“资产和人力并重”。
二是“刚性兑付”的打破,对于风险评估、定价和防控能力迫切需求,导致各金融主体对于高端金融人才追逐的加剧。刚性兑付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的是员工按部就班,完成合规动作。对于风险控制是一种被动的处理方式。而现阶段,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都需要发挥员工个人的判断能力,对风险进行防控,人力资源获得较大的溢价空间。
三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近年来,金融行业与信息产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诸如互联金融等创新不断。这些金融创新是在已有技术上对金融服务业的重塑,本身就是对原有规则的突破。而将这些突破落实下来的是一个个即具备金融理念又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端人才,在这个意义上人力资源的价值凸显了出来。总结而言,我国的金融系统发展已经从“重资产轻人力”发展到了“轻资产重人力”或者“资产与人力并重”的阶段。
但是,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上仍偏向于传统的“重资产轻人力”,但面对却是金融系统发展趋势却“轻资产重人力”化。
组织结构上,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在进行集团化的转型,业务模式不局限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但目前为止国内五大商业银行仍然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而“轻资产重人力”的投行类业务并未得到快速发展,集团的重心依旧侧重于商业银行。
在薪酬分配上,国有银行各同层级员工薪酬差别不大,未能拉开差距,难以体现“能者多劳”原则,这是导致人员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晋升通道上,国有银行脱胎于行政体制,内部员工晋升渠道僵化,排资论辈情况严重,企业文化官僚,这是人员离职的又一主要原因。
针对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主管部门及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有必要就其机构人员离职率高这一问题进行深思。国有商业银行既是国有企业,也是商业机构,其社会责任一方面体现为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提供金融服务,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为此,针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离职率高,尤其是青年精壮员工离职率高的问题,笔者认为可行的方式有如下几条,希望声音能够被听到——
1、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观念的转变,尤其是传统观念的转变靠内部的力量往往难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较有活力的民间资本,让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合作,综合国有经济顾全局和民营经济调整快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用工观念。
2、建立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较浓的行政色彩,对于业务了解、市场的把握和金融需求敏锐程度与现阶段金融行业市场化改革所不相适宜。职业经理人模式下,经理人调配员工更多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对经营效率的考虑将改变现行低估的人力资源价格。
3、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
拓展直接融资市场,有效促进实体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投行类业务打开直接融资市场。而投行类业务是典型的“轻资产重人力”业务。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将激励制度与人力资源相匹配,应该是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转型最有可能实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