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你在国内读的大学,之后去美国留学,又掌舵美国著名的精英高中,可以说对中美的教育都有深入理解,对比两种教育体制,你有怎样的感触?
张洁:我念中学时是“文革”时期,我没有亲历国内现在的高中阶段教育,但我在美国工作时,国内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到我们学校参观交流。
就我的感觉而言,中美双方高中教育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升学机制。中国学生和教育者需要面对高考这个“最终产品”,高考直接决定学生能考取哪所大学。可以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多是围绕高考来展开。而这就导致了许多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觉得教学意义和目的就是给孩子准备高考。
之所以这么觉得,是因为很多到美国来参观的校长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的升学率如何?他们觉得这是一个评估学校的标准。不过现在国内也已经在发生变革了。
而美国的高中教育更主张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方式都没有固定模式,学生没有“班级”的概念。在“学分制”课程体制下,学生要自主选择课程,只要修满学分即可。至于学的东西,就可以有很大的跨度和弹性。这就给了学校一个因材施教的机会。
实行“走班制”是西方的传统,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讲,确实有它的优势。好处就在于毕业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但走班的话,一定需要更多的资源,用在每个学生的资源相比传统的班级授课会更多,这里边排课就是一大挑战。
美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对高中的评估指数,主要是依据高中学分制下的“毕业率”,而不是“升学率”。此外,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和管理的程度非常高。
《21世纪》:除了学生的升学机制,中美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似乎理念的差异也不小。
张洁:是的。拿史岱文森高中来说,虽然名气大,但它和其他高中所拥有的资源完全一样。我们甚至连一个像样子的宣传册都印不起。因为教育局给的经费,不可能用在这些方面的,我们的经费是根据学生人头来计算的,80%的教育经费要用在教师薪酬方面。
另外我们有一笔支出是用在特殊学生身上的,这也是理念上的差别。
史岱文森高中大概有百分之一的特殊儿童,其中大多是多动症儿童。学校专门用于这些学生的监考的费用,每年就有一两万元。
特殊孩子的上学权利受到政策保护。举个例子,有一位从国内来的家长,从其他地区搬到了我们学校附近,他的孩子的腿有点问题,不知道学校收不收他的孩子。我跟他说,学校不但必须得收,而且他的孩子还享有电梯优先使用权,在申请大学的时候还具有特殊的优势。
《21世纪》: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美国高中学校的投入如何?近几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引人关注。MOOC、翻转课堂等等被很多学校尝试,你能否谈谈美国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尝试?
张洁:教育信息化在美国来说是一个挑战,是教学界不断的研讨的课题。但大家也在风风火火地实践,学校的经费也花费了很大一部分在上面。
像翻转课堂,文科一些老师应用得比较多,因为文科更强调个人观念,用翻转课堂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回应。而理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固定的,还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但课堂上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从整体来看,比较年轻的老师更喜欢用有互动性的现代化教学工具。
在史岱文森高中,是传统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兼而有之的。毕竟学校拥有一批30多年的教龄的老师,他们的教学风格比较老式,但又有其独特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