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韩浩月
潭柘寺,是一座二十多年前就想去,可阴差阳错一直没去过的寺庙。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往往被一些莫名其妙的观念的左右着,比如住在故宫附近的人,反倒一点儿也不想进去看看国宝,我把潭柘寺留着到现在才去看,这就是所谓的时机到了。
我无论到了哪个寺庙,基本上都是守着规矩,保持安静和礼貌,默默地看,默默地离开。但上初中的女儿,比我讲究,小小年纪,已经去雍和宫烧过香了,她说,现在的中小学生,不少都喜欢拜佛和盘串,对此我的态度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如果这么做,能给他们带来点心灵放松,倒也没什么。
在潭柘寺,我破天荒地第一次烧了香,买的那一礼盒香,着实有点多,单靠一个年轻人,一下子是无法烧完的。我在旁边燃烧的灯盏里,点着了香,学着身边别人的样子,双手合十拜了拜,然后把香投到了香炉了。
如是,拜过了三道大殿,香烧完了,却想起来自己什么愿都没有许,烧香不许愿?这香是不是白烧了?
大殿边上,写给游客看的提示牌里,明明白白地写着:不要本末倒置,不能带着太强的目的性来拜佛,要先有诚心诚意,然后再许下愿望……按这个标准,我倒是蛮符合上香的礼仪,无欲无求嘛,不但嘴上一句话没念叨,就连心里一点儿心思也没动,抬头看见各路佛菩萨,他们也是默默无语,凝视之间,忽然有点儿感动,他们不说话,是大音希声,我不说话,只是一个凡夫俗子的无话可说,如果硬要拉扯上关系,只能说在无边无际的时间海里,我与佛菩萨之间,有那么几飞秒的默契——当然,就算是这点遐想,也是我瞎编出来的,佛菩萨普度众生,看不看得见我,有没有心灵交汇,不重要,我与各路佛菩萨,两不相谢就好。
“两不相谢”的说法,来自孙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中写道,师徒四人到达灵山福地,要过一座独木桥,南无宝幢光王佛化身船夫驾了艘无底船,将不敢过桥的三藏、八戒、沙僧渡过了桥,过桥后,孙悟空提醒说船夫乃是接引佛祖,唐僧急转身想要感谢佛祖,但无底船已经没了踪影,唐僧于是反过来感谢三个徒弟,看着师父,孙悟空说出了那段动人至深、也耐人寻味的话:
“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师父,你看这面前花草松篁,鸾凤鹤鹿之胜境,比那妖邪显化之处,孰美孰恶?何善何凶?”
《西游记》这一回的写作,充满了哲学意味,尤其因为“两不相谢”这四个字的存在,更是层层叠叠充满着暗示与隐喻。唐僧是孙悟空的师父,但很多时候,每当遇难,唐僧哭天喊地,总是孙悟空扮演师父的角色来拯救他。孙悟空说的“两不相谢”,被解读为师徒二人的目标已经高度达成一致,从此不分你我。
但我更相信另外一个说法,行者这是在向他的师父告别,各自成佛之后,他们都会成为独立的个体,恩义画上句号,可能再无交集。“不谢”,是为了各自心无旁骛,也是为了再见时,不带任何心理负担地交流。
谢还是不谢,单方面地感谢还是两不相谢,看来都有着一定的学问,我瞎琢磨这些,琢磨了一两个小时,看来在寺庙里所获得那种宁静心境,也是专属于那刻的,没法在现实生活里保留时间更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