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覃汉研究笔记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对外分享交流平台,力求为您提供最及时、最深入、最前瞻的独到见解和观点。新团队,新起点,欢迎关注我们,见证我们的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回复@6677kht:就看美国的资本家急不急 ... ·  2 天前  
财新网  ·  纯血鸿蒙的前世今生 ·  3 天前  
叶檀财经  ·  万万想不到,中国经济有这么多惊喜 ·  6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散户方面,中信证券的研究表明此轮增量资金以散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覃汉研究笔记

【国君固收】破除“心中贼”——兼论当前债市的三个维度

覃汉研究笔记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04 15:01

正文

观点

‍‍‍一、17年商业银行对于委外模式慎之又慎,部分银行甚至在收缩委外规模,过去一年半增量资金入市的行情戛然而止,甚至因为预期委外资金持续流出,债券市场目前已经和股票市场一样,转变成了“存量博弈”格局。


二、所谓“知易行难”,如果人人都可以感受市场运行的最小阻力,那么人人都可以赚钱,如果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成为只赚钱不亏钱的赢家,那么市场也就自我坍塌、不复存在了。


三、市场其实是自进化的生物,如果熟练掌握了赚钱的盈利模式,十年前你可能是高手,但是在今天你什么都不是,同样要参与到“猜心”和“预期差”的游戏中,最终完成“大部分人亏钱、少部分人赚钱”的循环。


四、持续时间如此长的牛市结束后,债券市场显然不可能仅仅调整2个季度不到的时间,就再度进入下一个牛市,这意味着,目前我们经历的所有上涨仅仅是“熊市反弹”而已。下一波趋势无论是“主升浪”还是“主跌浪”都需要时间积累矛盾。


五、17年债市可能是“小年”,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追求绝对收益应该是首选,投资策略应该回归到“吃carry”。但是如果交易过于拥挤,利润空间一定会下降,如何跑出相对收益,仍然值得投资者思考。


六、投资归根结底涉及两个问题:胜率和赔率。如果债市“慢熊”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债券收益率中枢或将持续抬升,但在把握好胜率和赔率的情况下,“熊市反弹”仍然值得参与。


七、我们认为10年国债收益率的阶段性震荡区间为3.2-3.5,收益率中枢或将持续抬升,极端情况下不排除上行至3.8左右的可能性。就目前国债和国开的收益率水平来看,追涨的胜率已经大幅降低,赔率也并没有太大吸引力。


八、债灾后市场迎来三轮“熊市反弹”,收益率“顶部”和“底部”特征非常明显。收益率“顶”出现的原因在于,不少投资者相信,相比于银行贷款,3.5左右的国债已经跌出了“相对价值”;收益率“底”出现的原因在于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面临短端利率的制约,过于平坦的收益率曲线不可持续。


九、影响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根本原因在于预期差的形成,如果当前投资者对于债市的交易性机会非常确定的话,那么早就已经“Price in”到目前的价格中去了。当过于一致的预期所积累的矛盾足够大,新的“预期差”出现会引发市场“变盘”,我们认为“慢熊”的终点并非牛市,而是“快熊”。


十、未来几年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仍处于贬值周期,那么一旦贬值预期再度升温,中美利差或将向过去几年的中枢水平140bp回归。较强烈的人民币贬值预期来自于人民币资产泡沫持续扩大和中美利差持续收敛,所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这句话被反复提到。资产价格泡沫是估值的概念,从分子端和分母端来看,均对债市形成压制。


正文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1. 路演过程中遇到的怪现象


过去一个多月路演比较频繁,在与机构客户的交流过程中,明显感觉到投资者的迷惑与彷徨。经历16年底债灾“洗礼”后,很多机构账户净值一夜回到解放前,更有甚者,16年下半年甚至四季度才开始建仓的账户更是一直处于水下。如果说15年下半年“资产荒”逻辑催生出了银行委外的“萌芽”,那么16年则是银行委外大发展的“元年”。如果没有出现“债灾”,16年全年委外模式确实能够让商业银行在息差收入收窄背景下增厚整体利润。但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债灾”的出现使得委外账户净值大幅回撤,以某一家股份制银行为例,16年委外账户签订的预期收益率大概在4.0-4.5区间,但是年终结算时,做得最好的委外账户收益率也只有3.0左右。


商业银行本来指望通过委外来增厚收益,但是因为账户浮亏严重,不得不采取成本计价的方式做平报表,有一种“炒股炒成股东”的无奈。血淋淋的事实引发出一个怪象:17年商业银行对于委外模式慎之又慎,部分银行甚至在收缩委外规模,过去一年半增量资金入市的行情戛然而止,甚至因为预期委外资金持续流出,债券市场目前已经和股票市场一样,转变成了“存量博弈”格局。业绩好的委外账户被“优先”赎回,业绩差的委外账户反而因为浮亏得以续作。投资人不再把账户收益作为首要目标,而是把保住规模不缩水当作最紧要的任务。


这种怪象可能会对当前债券市场造成深远影响,影响的方面并不是指的资金的流入流出,而是投资者的“内心世界”已经出现了微妙变化。具体体现在,部分投资者无法摆脱“牛市思维”和对做波段行情的“执念”,毕竟单纯依靠票息收入,浮亏的委外账户净值短期内很难达标业绩考核,更何况委外成本也水涨船高,目前新入市的委外账户业绩考核收益普遍已经在5以上。市场参与者“内心的躁动”必然会反馈到市场行情上,年初以来投资者虽然对债券市场普遍谨慎,但每隔一个月都有一波像样的“熊市反弹”行情。行情演绎如此之快,意味着市场预期变化过快。


1.2. 关于阳明心学的一个小故事


经历债灾后,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不要受到历史包袱或者行情波动的拖累,破除“心中贼”。在此,我们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明代学者耿定向在诠释阳明心学时引用的小故事,来解释如何破除“心中贼”。(注:引自度阴山先生著作《知行合一王阳明》)


王阳明在功成名就后回浙江老家休养,有一天一个年迈的农夫来找王阳明,据他说,自己无儿无女,身体条件也不佳,所以想把他的一块土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王阳明断然拒绝,他认为土地买卖不合法,同时也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打发走了。王阳明在做完这件事后,为自己的良知又光明了一分而沾沾自喜。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就成了圣人版的小故事蕴含大道理,而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发展普遍具有不可测性,故事还有下文:


有一天风和日丽,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正在兴头上,王阳明指着前方飘来清新泥土气息的土地说,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的一个弟子笑道,这块土地就是几日前那个来和您做买卖的老农的,本来理应是你的,只是你自己不要罢了。听罢王阳明不禁懊悔起来,心想,当时真应买下来!可这念头刚一起,王阳明立马打了个寒颤,说道,我怎么能有这种想法!众弟子愕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阳明闭口不语,弟子们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阳落山,王阳明才长嘘一口气道,刚才的想法就是私欲啊,好在终于把它祛除了!


耿定向讲完这个故事后,就用阳明心学的“四句教”做了进一步阐述。所谓“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其心学思想精华的概括性论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间游玩,心中坦荡,没有任何善恶念想,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当弟子告诉王阳明老农土地后,王阳明立马动心,后悔当初没有买下来,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动心后,王阳明的良知告诉他私欲是恶的,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之后他立即沉默不语,开始专心祛除被良知判定的恶,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上文所述内容和投资以及债券有何关系?其实大有关系!事实上,“四句教”是“知行合一”的拓展版: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就像投资者的内心一样,如果不带任何杂质,其实是可以感受到市场的最小阻力的;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随之而来,就像投资者持有头寸后,很容易“屁股决定脑袋”,主观的看多或者看空;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自己的“良知”,对应到投资上,也就是完备的分析框架和缜密的交易系统;“格物”、“为善去恶”,即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最大限度的杜绝投资者自身的主观臆想。


王阳明所提倡的“四句教”是想让老百姓都做圣人,但是“知易行难”,为何世界上圣人只有极个别的少数?那是因为大部分人都看不穿,内心容易受外界影响,这也是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投资亦是如此,如果人人都可以感受市场运行的最小阻力,那么人人都可以赚钱,如果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成为只赚钱不亏钱的赢家,那么市场也就自我坍塌、不复存在了。简单来说,市场其实是自进化的生物,如果熟练掌握了赚钱的盈利模式,十年前你可能是高手,但是在今天你什么都不是,同样要参与到“猜心”和“预期差”的游戏中,最终完成“大部分人亏钱、少部分人赚钱”的循环。


1.3. 下一波趋势需要时间积累矛盾


股票和期货市场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存量博弈”为主,毕竟通过央行货币宽松放水、企业自身持续盈利、商品基本面供需矛盾所产生的行情偏长期,往往需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投资者往往相对短视,可能还没有等到大趋势出现,就已经被波动震得受伤不轻。不过,相对于股票市场的零和博弈以及期货市场的负和博弈,债券市场相对“友善”,毕竟债券作为生息资产,只要买入持有的时间足够长,能够扛得住估值冲击以及规避本息兑付风险,就一定能赚到钱。


当过去一年半委外资金创造的“增量资金入市”行情被逆转后,债券市场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存量博弈”格局。上一轮牛市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成熟后持续时间最长的(2年半),收益率下行的幅度几乎是最大的(基准利率超200bp)。展望后市,在全球央行货币政策转向、中美加息周期启动的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短时间内再次出现大牛市的概率大幅下降,中长期偏空的格局已然形成。


从技术分析角度来看,持续时间如此长的牛市结束后,债券市场显然不可能仅仅调整2个季度不到的时间,就再度进入下一个牛市,这意味着,目前我们经历的所有上涨仅仅是“熊市反弹”而已。从资产价格走势的角度来看,做多一定要抓住“牛尾”,做空一定要抓住“熊头”,因为这两个阶段容易引发集体性“癫狂”和“踩踏”,而出现主升浪和主跌浪。在经历了16年底的主跌浪后,短期来看未来债券市场更有可能走“慢熊”,下一波趋势无论是“主升浪”还是“主跌浪”都需要时间积累矛盾。



1.4. “熊市反弹”要不要抓?这是个问题


数据显示,16年全年368个纯债基金样本中共有318只债基复权单位净值出现正增长,占比为86.2%。从回报率中位数来看,前三季度为3.32%,而16年全年则下降至1.57%。即使考虑到税费复权,公募债基年化收益中位数可能也不会超过2.5%。事后来看,16年纯债基金满仓配置中高评级短融即可跑赢中位数。利率债持有期收益率均低于纯债基金中位数水平;若要达到纯债型基金业绩的50%(复权2.5%),信用债方面可以选择低评级(AA,AA+)的短融。



如果把时间序列延长,统计13年以来纯债基金收益情况,发现债基收益率在熊市中平均值和中位数较低,而从波幅/均值这一指标来衡量,熊市期间不同基金的收益差异度显著高于牛市期间,也就是说,牛市中投资者的“幸福”都比较相似,而熊市中却各有各的“不幸”。熊市中的“爱折腾”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在牛市中,收益率一路下行,而在牛市预期下,投资者买入持有或者不停做波段,赚钱相对容易,投资策略大同小异,所以“幸福”的结果都比较相似。但是熊市中,投资者看法分化,对于每一波行情究竟是熊市反弹还是牛熊转化看法不尽相同,看法的差异反映在交易操作的差异化,最终也反映在结果的差异化上。



如果17年债券市场无法回到牛市,那么“不折腾”或者“少折腾”就可能是一个看似不坏的选择。以16年的公募基金中位数为推测起点,全年收益率中位数在1.5%左右,加上税费后复权应该在2.5%左右。17年的收益相对于16年的提升主要来自两个部分:第一、息票的提升大概100bp,以3年AA+中票估值为例,16年全年平均3.45%,17年至今平均4.4%;第二、债券净价的“少跌”,大概1%,16年年初到年末上行了大约65bp,乐观假设下如果熊市到此为止,17年将围绕当前的收益率波动,那么全年上行30bp左右,比16年少上行35bp,2.7的久期对应估值变动对账户收益率的贡献在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理论上17年公募债基4.5 %的收益率就很有希望能跑赢市场中位数。


目前3M和6M的CD发行利率在4.5%左右,短融和超短融收益率相比CD略低20bp。如果未来资金成本易上难下是常态,那么短端债券收益率水平应该可以维持在相对高的点位,略微加一些杠杆,账户年化收益率即可达到4.5%甚至5%以上。5%的账户收益足以跑赢公募债基中位数以及覆盖大多数新增委外账户的负债成本。但是这有一个假设前提,即短端债券的“量”和“价”都需要维持在高位,对于这个问题,后文会给出我们的看法。


如果短端债券的“量”和“价”后续存在下行的可能(尽管我们认为下行幅度不会太大),那么投资者可能需要考虑适当参与“博反弹”来增强收益。假设全年存在几波熊市反弹(10年国债或国开平均下行20bp),抓住一波,赚10bp,假设不放杠杆、30%仓位参与博反弹,能赚0.3*10*0.01*8(久期),相当于整个账户净值上涨0.24%,在全年短久期策略基础上,通过哑铃型配置,抓住两波以上熊市反弹,把账户收益率提升到5%以上也是可以预期的。


折腾还是不折腾?熊市反弹抓还是不抓?短久期CARRY策略可能已经足够“吃肉”,抢熊市反弹如果被“埋”,反而可能跑输中位数或者委外业绩不达标,这可能就是投资大师所说的“慢就是快”。17年债市可能是“小年”,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追求绝对收益应该是首选,投资策略应该回归到“吃carry”。但是如果交易过于拥挤,利润空间一定会下降,如何跑出相对收益,仍然值得投资者思考。


投资归根结底涉及两个问题:胜率和赔率。胜率是看对行情的概率,赔率是潜在最大收入与止损(试错)成本的比例。考虑到绝大多数投资者无法做空,因此将债券投资中的胜率指收益率下行的概率,赔率指收益率下行和上行的比例。如果债市“慢熊”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债券收益率中枢或将持续抬升,但在把握好胜率和赔率的情况下,“熊市反弹”仍然值得参与。破除“心中贼”,心中“无牛熊”,通过哑铃型策略尽可能的把握好每一个“熊市反弹”可能是17年的最佳投资策略。


我们认为10年国债收益率的阶段性震荡区间为3.2-3.5,收益率中枢或将持续抬升,极端情况下不排除上行至3.8左右的可能性。就目前国债和国开的收益率水平来看,追涨的胜率已经大幅降低,赔率也并没有太大吸引力,有浮赢的投资者可以慢慢获利了结,久期较短的投资者可以耐心等待下一次“熊市反弹”的机会。


短期维度:熊市反弹的“天”和“地”

2.1. 债灾后的三轮“熊市反弹”


债灾结束以后,债券市场迎来三轮“熊市反弹”。统计数据,以10年国债和国开为例,第一波“熊市反弹”始于16年12月16日,终于16年12月31日,10年国债和国开分别下行32bp和20bp;第二波“熊市反弹”始于17年2月7日,终于17年2月27日,10年国债和国开分别下行20bp和11bp;第三波“熊市反弹”始于17年3月10日,截至目前计算期间收益率的高点和低点距离,10国债和国开分别下行17bp和17bp。此外,三波反弹中,第一波反弹期间国债期货涨幅最大,第一波和第三波反弹信用利差明显收窄,第二波反弹信用利差甚至持续走扩。



从历史经验来看,09年、10年、13年三轮债券熊市中的熊市反弹有以下几个规律:(1)从熊市反弹持续时间来看,一般熊市反弹的持续事件多在2-3周;(2)从收益率下行幅度来看,一般来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多在15-25bp之间,10年国开收益率下行幅度整体上小于10年期国债,甚至有几次熊市反弹10年国开收益率并未出现下行(如09年和10年的第二波反弹);(3)从熊市反弹的次数上来说,09年至今的三轮熊市中出现熊市反弹的次数均为四次;(4)从每一次反弹的幅度来看,熊市反弹呈现出反弹力度越来越弱的特征,往往一二两轮反弹力度较大,而三四两轮较小。债灾结束以来的三轮“熊市反弹”基本符合这些特征,不出意外,3月中旬开始的第三轮“熊市反弹”已经结束。



第一波熊市反弹原因:暴力下跌后的暴力反弹。第一波反弹与“股灾1.0”后的第一波反弹性质类似,本质上是特定区间的筹码真空导致。在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下,恐慌情绪和下跌螺旋裹挟,部分机构没有得到用持仓筹码表达观点的机会,而被直接“闷杀”,形成了筹码真空区,价格表现相对于市场看法呈现超跌的形势。当下跌结束,稳定力量出手,反弹会比较迅猛。只不过“股灾”期间救市的力量来自证金公司,而债灾后的“救世主”是配置户。然而反弹虽迅猛,但牛市预期已经转变,救市力量不会无限制的买入,反弹虽然猛烈但是并不持久。


第二波熊市反弹原因:看空者无法进一步做空。2月初央行“变相加息”后市场情绪悲观到极致,大多数机构虽然看空后市,但是久期和杠杆已经降低到了极限值水平。看空者无法进一步做空,叠加年初配置盘季节性的需求较大,使得债市经历了一波“非典型上涨”,长端利率下降和信用利差走扩共存。逻辑上来讲,预期差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央行两次“加息”之后,市场紧缩预期较强,但央行并未进一步紧缩,而是在资金大量到期时出手维稳,严厉之中显现温柔;第二,市场普遍担忧,同业纳入MPA和季末时点叠加引发流动性危机,但监管层释放过渡期利好的信号,广东银监局将同业存单纳入核心负债比(不受MPA同业负债比限制),资管新规意见稿也提出“新老划断”,市场担忧情绪修复。


第三波熊市反弹原因:投资者的“抢跑”。从基本面来看,3月份公布的1-2月份经济数据虽然较好,但市场提前已有所预期,同期大宗商品持续下跌、PPI高点已过、地产限购再度密集出台,反而增加了未来经济预期下修的概率。从政策面来看,3月美联储虽然加息,但负面冲击已经在2月底就开始发酵,最终的加息靴子落地反而促使美债收益率进入下行通道,中国央行虽然跟随加息,但“给量加价”的组合反而刺激了做多热情,叠加3月份MPA考核前政策并不严厉,虽然资金面仍然紧张,但多头已经按捺不住。虽说“大限”下月才会过去,但是市场不会等到4月1号发令枪响才一起出发。不同机构的资金成本、监管约束、杠杆水平并不相同,总有些机构有欲望也有能力“抢跑”。


2.2. “熊市反弹”中收益率的“顶”


静态来看,10年国债和国开收益率的“顶部”非常明显。统计最近三轮“熊市反弹”,发现10年国债和国开收益率阶段性的“顶部”特征非常明显,10年国债的“顶”在3.45左右,10年国开的“顶”在4.2左右。阻力位的形成源于投资者普遍认可该收益率水平有较强安全边际。02年以来10年国债和国开收益率中位数分别为3.48和3.96,考虑到国债相对国开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因此在债灾出现后,10年国债收益率迅速上行至历史中位数水平附近时,多头和空头可能会达成阶段性的“共识”,从而使得收益率中枢形成新的均衡水平。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投资者相信,相比于银行贷款,3.5左右的国债已经跌出了“相对价值”。2016年四季度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44%,预计一季度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可能会上升至5.7%左右,经过税收因素、资本占用和信用成本三个方面调整后,一季度贷款实际利率为2.6%,虽然贷款的期限多在3~5年,但如果仍以10年国债和国开作为对标品种,国债由于免税实际收益率为它本身,经过税收调整后4.2%国开的实际收益率水平为3.15%。也就是说,3.45%的国债和4.2%的国开相对贷款确实跌出了“相对价值”。


不过所谓的“相对价值”并不可靠:第一,纸面上的利息收入不能完全体现贷款的“价值”,贷款在利息之外还有不少“附加值”,正是因为这些“附加值”的存在,“债券溢价”其实是常态。第二,资金无法在贷款和债券之间自由切换,债券短期可能出现超调,比如在2103年下半年,10年国债利率一度超过贷款实际收益率(考虑“附加收益”)150bp,而本轮债灾以来收益率最高不超过100bp。



那为何“相对价值”论在本轮债灾后再度流行?首先,11年以来10年国债减去贷款实际利率的溢价中枢为85bp,除了13年下半年大熊市和15年7月降息外,其他时间国债相对贷款的“溢价水平”均处于中枢以下。如果投资者预期短期债券市场不会进一步暴跌,一旦“债券溢价”靠近中枢,那么意味着国债相对贷款的“价值”开始凸显,配置资金愿意买入。


其次,市场普遍预期中国经济前高后低没有过热风险,全年通胀大概率保持温和,基于过去的经验,年内央行上调贷款基准利率的概率相对较小。如果仅依靠商业银行上浮贷款比例的方式来实现加权贷款利率上行,可能整体上行的节奏较慢、且累计上行幅度较小。参考13年经验,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全年上行60bp左右,也就是说经过调整后的实际利率上行不到30bp。即使17年的情况和13年相似,比较银行贷款的配置价值,年内10年国债收益率的“顶”的极限可能是3.8%左右。


最后,当大部分投资者都用“相对价值”论作为暴跌后债券收益率的阶段性“顶部”后,那么这一“顶部”可能因为预期的自我实现而真实存在。更何况,在央行正式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前,如果全年贷款实际利率上行的幅度相对有限,即使债券收益率中枢持续抬升,但收益率上行的节奏大概率是以“螺旋式”为主。


2.3. “熊市反弹”中收益率的“底”


10年国债和国开收益率“底部”也非常明显。统计最近两轮“熊市反弹”,发现10年国债和国开收益率阶段性的“底部”特征也非常明显,10年国债的“底”在3.25左右,10年国开的“底”在4.05左右。为何两轮“熊市反弹”的底如此接近?恐怕不能仅仅用“历史上每轮熊市反弹的均值在20bp左右”这么简单的逻辑来解释。毕竟,即使经历了反弹,但是国债3.25和国开4.05相对16年收益率底部仍分别有60bp和105bp的上行。


债灾以来,国开相对国债的利差大幅走扩背后反映的是债券熊市下国开的流动性溢价迅速下降。因此,多数投资者盯住的基准利率仍是10年国债收益率,而债灾期间10年国债收益率的高点是3.37,低点是3.01,债灾结束后的暴力反弹期间吸引了大量配资机构进场,按照筹码分布理论,国债收益率3.15就是比较强的阻力位(3.37-(3.37-3.01)*0.618+3.01=3.15),这与股市中另外一个数字3284有异曲同工之妙((3684.57-2638.30)*0.618+2638.30=3284.89)。在阻力位上方,资金进场的动力增加,反之,在阻力位下方,资金进场的意愿则下降。为何实际的“底”3.25和理论的“底”3.15有10bp的差距?可能的原因在于“抢跑”导致行情的持续性不足。


更进一步,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面临短端利率的制约,过于平坦的收益率曲线不可持续。目前国债10年-1年的期限利差在40bp左右,16年这一期限利差的均值为60bp左右,在不发生流动性紧张导致曲线倒挂的情况下,过去几年国债10年-1年的期限利差的绝对底部区间为25-30bp。显然,这种过于平坦的收益率曲线不可持续,这意味着假设短端利率不变,10年国债收益率理论上最多还有10-15bp的下行空间,参考目前点位,10年国债收益率的“底部区间”在3.2左右。目前1年期国债收益率与DR007利率接近,均处于2.85左右,除非资金利率出现大幅下行,否则短端国债收益率难以大幅下行。



资金面或将长期维持紧平衡状态,资金利率中枢水平易涨难跌。首先,为了在党代会(十九大)召开当年平稳推进金融去杠杆,包括同业、资管、理财等方面的监管政策落地可能比市场预期要“松”,这就意味着央行需要在其他方面协助金融杠杆的去化,维持资金面相对“紧”的状态,使得资金利率中枢上行、波动加大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其次,年内美联储还有加息2-3次的可能,从过去数月的迹象来看,央行大概率会在美联储加息后跟随加息,虽然加息本身是“随行就市”,但是信号意义的释放可能和市场利率互相反馈、自我强化,从而使得资金利率中枢进一步抬升。以DR007为例,年初以来利率呈逐月抬升10bp趋势,而如果观察R007利率,发现银行受MPA考核影响,对非银机构融出资金意愿下降,R007相比DR007中枢上行更多、波动幅度更大。季末过后资金利率会出现明显回落,但中枢水平难以出现明显下降。


资金需求在收益率曲线上的分布变化可能会对曲线形态造成扰动,但真实影响可能并不大。债灾过后投资者普遍谨慎,资金集中在短端除了规避久期风险以外,更重要的是收益率曲线过于平坦化,信用债收益率曲线甚至比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平坦。除了投资策略偏谨慎外,投资者偏好短端品种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季度同业存单“量价齐升”。以6个月CD为例,一月中旬以来发行利率持续抬升,从4%的底部最高上升至4.8%,虽然近期利率有所回落,但仍维持高位;一季度净供给超1.5万亿,远高于16年同期以及四季度,而同期信用债净供给持续维持地量,短融净供给持续为负。假设季末过后同业存单“量价齐跌”,短端高收益资产的减少,是否可能导致资金需求向中长端转移,从而使得中长端收益率下行?


这一简单的推理看似符合逻辑,其实不必然成立,理由如下:第一、年内同业存单“量”和“价”维持高位可能是常态,虽然季末冲击结束后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但年初至今同业存单发行放量的核心逻辑并没有弱化,即信贷资产需求旺盛,以及债灾后浮亏的委外账户无法变现,使得资产端维持刚性,需要负债端“续作”保持匹配。


第二、同业存单并不仅仅是负债,更是资产,一季度不少银行通过发行存单委外加杠杆继续购买存单,也就是说,一季度同业存单供需两旺的背后,需求端的部分资金其实来自于存单本身,如果存单净供给减少,需求相应也会减少。此外,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因为有投资范围限制,根本就无法买太多存单,虽然不排除前期配置的存单账户面临再配置压力,但是大量资金需求转移至中长端债券资产的可能性并不大。


第三、如果存单“量”和“价”暴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资产端收益率暴跌,目前很难看到,存单利率和债券收益率,与理财收益率与债券收益率一样,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互相影响,如果过于纠结存单利率下行是否导致债券收益率下行,就像在纠结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二是关于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的监管靴子落地,如果因为政策出台导致存单供给大幅缩量,必然会导致部分中小银行负债端的稳定性遭到冲击,进而可能引发资产端主动收缩,对债券市场无疑是巨大的利空,可能再度引发“踩踏”,这显然是相关部门不愿意看到的。


中期维度:“慢熊”的终点可能并非牛市

3.1. 存量博弈的市场,一致预期总是错的


存量博弈的市场,一致预期大概率会被证伪。影响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根本原因在于预期差的形成,如果当前投资者对于债市的交易性机会非常确定的话,那么早就已经“Price in”到目前的价格中去了。一致预期只有在增量资金持续入市的市场中才可能实现。当增量资金持续入市,市场的蛋糕在慢慢变大时,即使投资者的市场相对份额变少,但绝对的量变大了,牛市来临时,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分得一杯羹。而在存量博弈的市场,如果投资者预期过于一致,通常大部分人都是错的。因此,一季度很多投资者感觉行情不好抓,看多或看空的逻辑刚刚梳理清楚,行情立马转向,2月份的“非典型上涨”行情和3月份的“抢跑”行情都可以作为案例来印证。


共识的盲点往往就是陷阱,以汇率的一致预期为例。16年年底汇率贬值预期“出奇一致”,贬值似乎只在程度上有争议,而在方向上无分歧。然而当“买美元”几乎“街知巷闻”的时候,贬值行情也走到了终点。17年年初人民币走出了凌厉的“升值”行情,离岸汇率“引领”在岸大幅走强,CNY与CNH出现了持续的倒挂。



中期来看,预期过于一致可能会导致新的“预期差”出现。当前市场一致预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一季度经济“好”符合预期,但是也是“繁荣的顶点”,二季度开始逐季下滑;第二、PPI一季度见顶后大幅回落,通胀全年保持温和;第三、全年十九大以稳为主,政策不太可能用力过猛,货币政策甚至有边际宽松的可能。由于经济、通胀和政策的预期过于一致,导致短期本应该出清的利空被动延伸至中长期,“加息周期”下难言牛市,但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又导致利率中枢短期难以进一步大幅上行,因此现阶段投资者虽然面临“慢熊”的格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过于一致的预期所积累的矛盾足够大,新的“预期差”出现会引发市场“变盘”,我们认为“慢熊”的终点并非牛市、而是“快熊”。当市场通过“快熊”完成出清后,“温水煮青蛙”的格局才有可能去除。


3.2. 如果稳增长的容忍度提高,还需要宽货币吗?


一道算术题,6.5没那么“神奇”。2016年的两会工作报告提出16年的经济增速在6.5%-7%的区间,首次以区间的形式给出了经济增速的下限。联系到此前,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GDP较2010年翻一番的“小康社会”目标,6.5成为了一个“神奇”的数字。但实质上翻一番只是纸面上的数字,而随着2020年的逐步临近,此前的经济增速越高,在达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下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就越高,甚至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在“十三五”的末期出现较低的经济增速,也不影响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经济下行的拐点并不必然会引发货币边际转向的拐点。首先,全年经济前高后低的走势已经预期非常充分,只要单季度GDP不出现超预期下滑,对市场的冲击就不会太大。其次,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到2020年GDP翻一番,由于前期经济增速高,事实上2020年翻一番不需要后面几年太高的GDP增速,这也符合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我们要容忍更有弹性的经济增长”的提法。


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如果把1.98-1.99作为GDP翻一番的目标,悲观假设即使17年GDP6.5%,18-20年的GDP增速只需要在6.0-6.2%即可完成任务。考虑到经济有自身运行的惯性,目前看不到宽货币配合稳增长的必要,也就是说,经济下行的拐点并不必然会引发货币边际转向的拐点,至少未来货币边际放松一定是滞后于经济下行拐点而出现的。



“紧货币+紧信用”组合的上半场,对债券市场利空大于利好。过去几年广义信贷大幅扩张,如果把新增社融、新发地方债和影子银行扩张规模(券商定向新增规模+基金子公司新增规模)加总作为衡量广义信贷的量化指标,发现16年广义信贷30万亿的增量相对12年的15万亿翻了一番。而从存量增速上来看,13-16年广义信贷同比维持在19-20%的区间。受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考核、社融增速目标调低、信用债和地方置换债发行缩量等因素影响,17年广义信贷扩张明显放缓是大概率事件。部分投资者认为,如果说过去数年融资的爆发式扩张才能将经济“稳住”,那么融资的明显放缓可能会带动经济再度“跳水”,进而利好债市。但是我们认为,“紧货币+紧信用”的上半场,对债券市场利空其实更大:


第一、在宽松周期结束后的初期,融资收缩是“紧货币+紧信用”组合的结果,况且“紧信用”的前提必须是“紧货币”,这意味着,无论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措辞如何微调,货币政策一定是往“收紧”的方向发展的。


第二、广义信贷扩展放缓短期并不会对经济造成太大的拖累,从历史经验来看,融资扩张或者收缩对于经济的影响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来“发酵”,悲观情况下17年上半年看到广义信贷“跳水”,那么经济最早需要在18年上半年才能看到加速下行的迹象。


第三、利率水平由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决定,如果17年融资和广义信贷的收缩是确定性的,但是如果经济下行的幅度较小,那么融资缺口的扩大必然会带动融资成本的攀升。经济下行拐点和货币边际放松拐点的时滞,可能会加剧债市下跌的压力,13年下半年的经验就是“前车之鉴”,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使得债市陷入了严重的“自我强化”的踩踏之中。



3.3. 17年经济可能比市场预期的更稳


如果说16年经济稳是“基建+地产”双轮驱动,那么17年经济可能出现地产、基建、制造业三个引擎均不弱势的局面。16年经济超预期企稳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投资者容易陷入“线性外推”的思维惯性,季度GDP数据自13年下半年开始逐季下滑,15年4季度市场普遍预期16年单季度GDP必然跌破“6.5”;二是中央在16年年初制定稳增长目标时并没有对地产投资给予乐观预期,但结果是地产投资超预期回升,形成“基建+地产”双轮驱动。那么17年有没有可能重走16年的老路,在市场普遍预期经济二季度开始下行的背景下,经济数据表现出较强的“韧性”,种种迹象表明,17年经济可能出现地产、基建、制造业均不弱势的局面。


地产方面,17年地产投资大概率降中趋稳,市场过于悲观的预期显得有些多虑。16年全年地产投资增速为6.9%,在限购政策日趋严厉的背景下,市场普遍对17年地产投资并不看好,悲观者甚至认为17年地产投资中枢将会跌落至0附近。过去悲观的预期来自于销量数据自16年4季度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跌,我们认为17年全年地产投资大概率降中趋稳,同比数据相比16年并不会出现明显下行,原因有三:


第一,城市间的分化,导致销售和投资相关性减弱。上一轮地产周期显示出了显著的结构性特点,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价格大幅上升,而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较小。在投资增速方面,也显示了类似的特点。可能是受库存较高的影响,三四线城市的投资并未对销售的增长做出反应,在15-1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一个“深度”的同比负增长的态势,造成了本轮地产投资与销售相关性较差,销量领先投资半年到一年的特征已经大幅弱化。


从分层的角度来看,一、二线城市的销售下降并不代表实际需求的减弱,而是限购政策带来的影响,地产投资对此做出多大程度的反应有待观察;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去化水平改善,加之此前的低基数,从同比数字的意义上,投资增速下滑空间有限,从目前来看已经出现明显企稳向上的迹象。这意味着,16年4季度开始出现的销量数据下行对于投资的传导可能要在18年以后才能明显看到。



第二,库存去化显著,部分地产商本身有补库存需求。不可否认本轮地产行情虽然造成了部分城市房价的暴涨,但是客观上也达到了库存去化的目的,从在建未售面积(累计竣工-累计销售+在建)来看,目前的库存去化达到2012-2013年的水平;从去化速度来看(在建未售/当年销售),目前的库存去化达到了2010-2011年的水平。地产商对于未来的预期并不悲观,在库存去化成效显著的情况下,前两年现金流状态大幅改善的地产商甚至有补库存的投资需求,限购之后土地供给和成交不弱就是例证。


第三,政策意在控制价格“泡沫”,无意打压地产投资。从政策取向上来看,调控针对的是一线和部分过热的二线城市,调控的基调是让房子回归“让人住的”而不是“用来抄的”。抑制地产投资,实质上是约束了未来供给,并不符合政策目的。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增加土地供应。作为地产投资的基础和重要先导指标,观察到本轮地产调控以来,土地供应并未显著承压,这对未来的地产投资有支撑作用。


基建方面,重视“十九大”召开当年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现象。全国层面数据显示政府换届后投资积极性增加,投资增速回升推动经济增速上升。背后原因可能在于,换届前需要对各层级党政官员进行考察,此时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成为政绩考核重点。同时,在政治审查过程中,与地方财政密切相关的腐败问题查处力度也有所上升,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下降,导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而换届完成后,新政府上任需要落实新的项目规划,创造稳定发展的环境,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政绩,政策发力推动投资增速上升,投资增速回升推高总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速上升。因此,政府换届通过投资渠道对经济增长往往产生正的效应。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在呈现较为明显的5年周期,在党代会的后一年,投资增速达到峰值。平均来看,党代会第二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峰值为约20%,比党代会召开前一年平均高大约5个百分点,而党代会召开当年比党代会召开前一年也要高2-3个百分点。



制造业方面,利润回升、预期改善,投资或有惊喜。制造业最困难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从历史经验来看,企业盈利对于制造业投资有领先性,16年的企业盈利回升对于制造业投资有拉动作用。当然,产能过剩和未来经济下行的预期仍然困扰着制造业投资,但经过2016年的产能去化和经济企稳,从企业角度,产能过剩和对于中国经济预期最悲观的时候应该已经过去,制造业投资17年大概率维持企稳甚至反弹的趋势。


出口方面,发达国家基本面改善,叠加人民币累计贬值幅度较大,对出口支撑力度较强。虽然17年仍有英国退欧、欧洲部分国家大选以及特朗普上台等众多不确定性,但是从16年年中开始,外围经济环境正在好转,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数据整体改善,对于中国的出口有支撑。川普的贸易保护主义目前来看更像是政客谈判的“筹码”,预计短期对中国出口的冲击有限。


PPI回落节奏慢,通胀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如果17年经济整体平稳,那么叠加2季度后半段和3季度PPI的基数较低,PPI回落的节奏不会太快,在4季度之前,PPI同比有望维持4-5%的较高水平。但由于食品价格下跌幅度较大,17年2月CPI同比0.8%,同时从高频数据来看,3月的CPI回升幅度有限,2-3月连续较低,将对全年的中枢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总体来讲,年初的通胀偏低将系统性的压制全年通胀中枢,但油价的上涨、PPI向CPI的传导带来的通胀上行风险并不能排除。17年全年投资者对于“温和通胀”预期较为一致,但如果下半年随着通胀企稳,通胀预期快速抬升,可能对债市形成新的利空。


注:PPI基准情形:4月份后PPI环比为0;情形1:经济平稳,油价温和上涨,4月份后PPI环比为0.1%;情形2:经济平稳,油价上涨,4月份后PPI环比为0.2%。CPI基准情形:以15-16年的平均环比作为新涨价的预测起点;情形1:油价上涨及PPI温和传导,在基准情形的基础上月环比增加0.1;情形2:油价上涨及PPI传导较强,在情形1的基础上月环比再上升0.05。




长期维度:债券熊市可能比想象中更长

4.1. 债券分析框架中的新增变量——汇率和美债


本轮熊市和过去几轮熊市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分析框架中出现了新的变量:汇率和美债。本轮债券熊市和过去几轮熊市最大的不同在于,此前的债熊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升值周期,而本轮债熊面临的则是人民币贬值预期非常强烈的环境。从10年中国国债和美国国债的联动来看,12年以后中美两国国债收益率的联动性变得非常高,同时观察到1年期人民币NDF在12年开始由正转负。这可以理解为,在本币汇率贬值预期较强的周期里,需要维持本国和外国较大的利差,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本币的贬值预期。相比过去10年,当前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已经大幅下降,汇率以及美债成为利率分析框架中的重要外生变量。



正利差稳定汇率的必要性加强,“给量、加价”或是央行未来的最优选择。在汇率贬值预期下,中美之间不得不维持一定的“正利差”来保护汇率。也就是说,美债利率上行对中国债市来说,已经是一股近乎“刚性”的抑制力量。央行对于基础货币的管理从“做减法”转向“做加法”,在美联储加息节奏加快的倒逼和稳增长压力长期存在的背景下下,“价格调控”替代“数量调控”是长期趋势,“给量、加价”可能是各方因素综合考虑后的最优选择。统计12年人民币汇率预期从“升值”切换至“贬值”以来的10年国债中美利差,发现利差中枢维持在140bp左右,而年初以来汇率的“超预期”企稳,使得中美利差出现了被动压缩的迹象,过去数月利差保持在90bp以下。


未来几年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仍处于贬值周期,那么一旦贬值预期再度升温,中美利差或将向过去几年的中枢水平回归。需要注意的是,中美两国经济和通胀的不同步,可能使得中美利差的“理论”中枢水平低于过去几年的均值,假设未来几年中美利差的中枢水平是110-120bp区间,基于当前10年美债收益率2.4,10年中债收益率理应在3.5-3.6的区间。如果美联储加息节奏越来越快,即使考虑到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走势呈“熊市平坦”,10年美债收益率中枢水平大概率高高于目前的水平,那么10年中债收益率中枢也要高于3.5-3.6的区间。



4.2. 未来数年的政策或对债市形成持续压制


较强烈的人民币贬值预期来自于人民币资产泡沫持续扩大和中美利差持续收敛,所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这句话被反复提到。16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10月28日三季度政治局会议再提“注重抑制资产泡沫”,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更是7次提出防泡沫,而12月最高规格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是再次强调“着力防控资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采取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管好流动性总闸门”,17年年至今各部委领导亦发表相关言论。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经济基本企稳、通胀压力暂时不大的情况下,政策层面上,未来两年影响市场的主要矛盾可能是围绕“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来展开的。


资产价格泡沫是估值的概念,从分子端和分母端来看,均对债市形成压制。事实上,股票市场的“市盈率”也是资产价格泡沫的一种,本质上属于估值的概念,泡沫程度取决于资产价格和基本面之间的差距。如果要抑制泡沫,无外乎通过分子和分母两种方式来完成:分子端,通过货币紧缩、金融去杠杆等方式让价格处于高位盘整或者阴跌的状态,但是政策不能用力过猛导致价格暴跌,毕竟资产价格暴跌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会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分母端,通过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力量来压低估值,这也是最佳的“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方式。相对于直接调控分子端,分母端的“做强、做大”见效较慢,但随着经济企稳的持续、企业盈利的改善、居民部门购买力的增强,通胀预期必然持续上行,进而在中长期对债市形成持续压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