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梧桐树|丰子恺 ·  5 天前  
豆瓣读书  ·  当思想无路可走陷入僵局,他选择反抗绝望 ·  4 天前  
凤凰网读书  ·  单口相声和脱口秀到底哪不一样? ·  5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在停顿处找到记忆与未来:消逝中的版画艺术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了解澳大利亚,可以读读这七本书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18 09:20

正文

提起澳大利亚你首先会想到什么?考拉、袋鼠还是悉尼歌剧院的那幢建筑?或许,你正打算送孩子去那里留学或者全家去那里移民。在中国人模糊的印象中,澳大利亚似乎是一片净土——地广人稀,资源丰富,遍地都是黄金。


但印象终归是印象,事实上根本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出给他们造成这种印象的理由。更不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网上很多人会说,一个长期被英国占领的殖民地,不就是文化荒漠么?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澳大利亚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中国也有着悠远绵长的联系。现在,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国家,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澳大利亚也更加迫切的希望与中国交好。未来,中澳两国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从这点来看,我们当然不应该对它一无所知……


最近,恰逢第十届澳大利亚文学周举办。始于2008年的澳大利亚文学周今年迎来了十周年纪念,包括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原著作者、澳大利亚国宝级的历史传记作家托马斯·基尼利在内的4位澳大利亚作家,从5月10日到18日期间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举办了多场读者交流。


今天是文学周的最后一天,借此契机,我们从国内为数不多的澳大利亚文学、历史出版物中,挑选七部质量较高的著作,带大家鸟瞰一下这个令很多人向往,却又知之甚少的国度。





撰文|新京报记者 宋晨希



1

《澳大利亚史》

作者:  斯图亚特·麦金泰尔

译者:  潘兴明

版本: 东方出版中心 2009年9月


了解一个国家的现状,首先要从它的历史着手。历史虽是过往,却牵绊着一个国家的当下。其实,国内出版过几本以澳大利亚史或澳洲简史命名的书籍,但大部分介绍都较为简单,出版时间也偏早,观点有些过时。


这本《澳大利亚史》虽然也有些简略,但相对来说,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此书是“世界历史文库”中的一本,作者为墨尔本大学教授——地地道道的澳洲“土著”。作为一位“局内人”,他写本国史,自然能写出切肤之感,写出自己切身的体会。


本书的作者长期研究英国史和英澳关系史,所以此书花费大量笔墨叙述殖民者占领下的澳大利亚。1770年左右,著名的库克英国海军上尉库克船长航行来到澳洲,考查了这里的鸟类、植物和动物标本。20年后,英国用枪炮和屠杀的手段将这里占领。从此,澳洲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也进入了世界的版图。此后的澳大利亚与英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上演过罢工斗争,也跟随英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年,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虽然还以英国女皇作为象征元首,但事实上澳大利亚已完全独立。从此之后,澳大利亚的命运由自己主宰,领导人拼命发展经济和贸易,在艰难的环境中将自己的国家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这也是本书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2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

作者:  张秋生

版本: 外研社 1998年1月


如果很多中国人说澳大利亚没有历史,与中国相距太远,没有必要值得关心。那么,不妨让这些人看下这本书,改变他们头脑中的臆想。


这本书通过中国的相关史料和相关考古资料推测,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就曾经到过澳洲。作者还列举了其它学者的考证,认为法显和郑和也曾到过澳洲,后来澳洲还发现了一尊明代成化年间的寿星雕像,再次证明中国人很早就与其有过交往。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清政府割地赔款,进入费正清所谓的“条约体制”之下,大量的中国劳工来到了澳大利亚。当时著名的官员郭嵩焘、薛福成等驻英大使不断交涉,请求在英国殖民地增设使馆,最终于1909年在墨尔本建立了中国使馆。为何清朝官员会不遗余力的要求设立使馆?这与华工的一段血泪史有关。1855年,澳大利亚通过限制移民法案,限制有色人种来到澳洲。在这一过程中,白人疯狂抢劫华工,很多人被打死。清政府为此不断与英国交涉,并希望建立使馆保护华工。可见,晚清的官员并不是我们印象中对华工不理不睬,没有国家意识的。


到了民国时期,中澳之间以贸易为主,澳洲因为“绥靖政策”对日本侵华战争保持中立,直到本土受到威胁才改变了这一政策。新中国建立后,两国主要以贸易交流为主,自1973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向澳洲派出留学生,也算是当代中国人移民澳洲热的发端。


这本书运用了大量资料梳理澳洲华人的生活状况和团体的发展,展示出中国人在澳洲生活的艰难历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澳之间有着多么紧密的关系。



3

《致命的海滩》

作者:  [澳]罗伯特·休斯

译者:  欧阳昱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3月


这本书有人称其为澳大利亚版的《古拉格》,里面揭示了一段澳大利亚历史上不甚光荣的历史。在18世纪的时候,澳大利亚是英帝国流放犯人的不毛之地。在持续百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流放犯被抛弃到这里,他们拼命挣扎在死亡线之上,但严酷的刑罚让他们一批一批死去。流犯们在这只能获得维持最低生命的供给,却要承担大量的劳动,而且还常常因为小错误而遭到鞭笞。


这本书体现了英国流犯制度本身的残忍,也控诉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为完成原始积累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作者以雄浑的笔力,让诸多传奇的人物和故事复活,不过罗伯特·休斯要告诉读者的是,传奇并非只是金色,人们透过斑驳历史可以看到的,更多是血的颜色。

 


4

《墨尔本纪事》

作者:  郑伟章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06年5月


说完了沉重的历史,我们可以放轻松一点,来看看对外经贸合作部外派官员的日记。作者早先毕业于北京大学,出版过多部历史学、古典文献学的专著。


1999年,作者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墨尔本总领事馆经济参赞。他在这本书里面叙述了1999年到2005年上半年他工作中的一点一滴,涉及了澳大利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情况,以及中国和澳大利亚在贸易经济合作方面的谈判始末与对未来的展望。


此外,作者还记录了维州、塔州的一些风景区笔记,文笔也算不赖,从中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文字欣赏澳大利亚美丽的风景。

 


5


《澳大利亚的亚洲观》

作者:[澳] 大卫·沃克

阿格涅什卡·索伯辛斯卡  (主编)

译者:李建军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2月


最后一本社科类的书是最近刚刚出版,叙述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的书。相信关注足球比赛的人都有切身体会,自从澳大利亚并入亚洲以来,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小组赛出线的机会似乎更渺茫了。


但澳大利亚为何会成为亚洲俱乐部的一部分?它进入亚洲的的合法性又在哪里呢?这本书或许可以给出一些理论上的答案。


这是一本论文集,主编之一的大卫·沃克曾出版过多部研究亚洲与澳大利亚关系的书籍,并多次来华进行讲座。这本书主要收录了十余位中国、澳大利亚等学者研究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他们看来,澳大利亚人有着矛盾的心理,虽然深处亚太地区,但是老是把自己看成是西方国家,进而把亚洲看成自己潜在的威胁。这里面的文章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驳,并通过分析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的经济、文化之间的交往,展示了澳大利亚进入亚洲俱乐部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6

《荆棘鸟》

作者:  [澳] 考琳·麦卡洛 

译者:  曾胡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14年11月


说完了历史和现实,我们再来看一部有关澳大利亚的文学作品。很多人说,如果要推荐一部澳大利亚文学的话,那非这本书莫属。这本书曾被评为澳大利亚版的《飘》。故事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里面有一个美丽少女梅吉,他曾与当地的神父拉尔夫结下了亲密的友谊,而后又上演了一场刻骨铭心的虐心之恋。


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主要是通过这段故事揭示出: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需要难以想象的代价才能换取。梅吉与她的母亲一样,年轻的时候都曾爱上过自己喜欢的人,并为她生下了孩子,虽然梅吉和母亲后来都另嫁他人,但她们始终不能忘掉她们内心最喜欢的人。小说在这里似乎出现了一种惊人的循环,也迸现了复杂的人性冲突。


这本小说中的语言描述,完全是田园牧歌式的,作者花费很多笔墨描写澳大利亚的风情。读这本书时,除了能够为其中的爱情所感动,也可以通过文字欣赏到百年前澳大利亚的宜人的美景。

 


7

《悉尼!》

作者: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2年8月


因酷爱跑马拉松,2000年,村上春树应某杂志之邀,作为日本媒体记者前往悉尼报道采访奥运会,在短短的18天里,他就写就了这本游记。村上在这本书里面表达了对奥运会、体育竞技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是在吐槽,他批评主办方对体育竞技者毫无体谅之心,满脑子都在想自家的哗众取宠的演出。奥运会走到如今,哪里还是什么体育盛典,完全成了企业组织的大型盈利活动。少数选手因为获得名次而被后人记住,但大多数人为训练付出的辛劳却被埋没在了历史之中。村上对悉尼奥运会的评语是无聊透顶,并略带讽刺的说:“有一样东西不得不承认。那就是某种纯粹的感动,恰恰是在无穷无尽的无聊之中才会产生……”。


村上是一位兼具日本“私”小说传统和西方超现实主义描写于一身的人,他对于澳大利亚风土人情的感受描写常常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虽然其中不乏高冷的讽刺。村上似乎特别爱澳大利亚的考拉,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以下选取一些村上精彩的描写,看看他对澳大利亚带给一个外国人什么样的感受。


“这里人人都是伙计(Mate),若是日本人,就很难做到这样。我内心感佩不已。此地一定流淌着一种独特的澳大利亚时间,在这种时间性之中,人们悠然度日。经济几经衰退,澳大利亚人式的悠闲体质却不会忽然改变。”

    

 “澳大利亚餐馆里的菜肴,城里也罢乡下也罢,不管在哪里吃味道都不错,真的很不错。至少与美国和英国的同等餐馆里上来的菜相比,质量之高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没有过分讲究的菜肴,但普普通通的东西却十分美味。”


“我要摸一摸考拉。那一望便知是十分悠闲的动物,无论做什么,它既不害怕,也不抵抗,全无所谓的霸气。我很钦佩这些家伙在如此严酷的世间居然能幸存至今。考拉似乎美味无比地大嚼桉树叶,仿佛一门心思只想着进餐的事儿。”

 

 


本书单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新京报记者 宋晨希;编辑:张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林奕含 | 女性与饭局 | 钱理群 畅销书 高考恢复40年 周作人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不想工作 | 民的名义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春日赏花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安·兰德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人生无意义 | 朋友圈 黄永玉 | 高房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沈石溪 | 心灵鸡汤 | 


点击“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