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互联网+教育”产业专业园区;“互联网+教育”助力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Quora文选英语  ·  Quora_中国人知道印度是亚洲最强的国家吗 ... ·  昨天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up to no ... ·  2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bed of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看点丨数字化转型下基础教育课堂的应然形态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 公众号  ·  · 2024-08-23 13:04

正文





















课堂是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主阵地,课堂的数字化转型是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义。目前,囿于技术介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层次不深、理念陈旧等原因,课堂场域权力紊乱、课堂文化意蕴流失、课堂交往情感退位、课堂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频现,难以满足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该文探析了基础教育课堂的应然形态,旨在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基础教育课堂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一起来看——


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面对新技术,人们总是迫切的将其引入教学实践,希冀为教育带来数字化的转型创新,然而结果多不尽人意。自20世纪初以来技术更迭数代,学校广播、程序教学、教育电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技术尝试进入学校教育但至今未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变化。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技术赋能课堂教学须规避“以技术为中心”的数字鸿沟与数字使用陷阱,积极寻求“育人为本”理念下的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创新,加速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耦合,推动传统教学向数字化转型。

0 1
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教学主体的价值关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服务个性化学习 。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是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性化指导,落实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凸显对教学主体的价值关切,是将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新范式,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基本遵循。经过多轮课改后,几近所有课堂都宣称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设计和组织,但不可置否的是,课堂教学在既定时间内,采用标准化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以及标准化的评价方式等开展的标准化教学的立场没有质的改变。 这种“标准化”课堂这种培养方式源自工业时代发展需求,方便教学管理、课程评估、掌握和统计学生学习进度,却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学习需求。

教育领域如何超越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难题 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个性化的关键支撑,为革新流水线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创造了更多可能。

如自适应学习是学习视角下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流程的深度融合,其可围绕学习知识与价值主题为学习者提供智能画像,并借此绘制知识图谱了解学生学习风格、学习习惯、技能水平等信息;智能推荐个性化的练习题、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源;通过动态采集调整、精确监测评估、可视化反馈开出“个人处方”等服务,避免信息过载和浪费。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VR)可创建和展示逼真的三维场景和学习内容,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如基于VR技术的学习游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场景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可用来挖掘和分析大量的教育数据,以支持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教学和学习。

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能性,为每个学习者提供最适切的学习内容和节奏。教育数字化转型下“个性化”课堂依托数字技术赋能,创设不同的学习方式、内容、节奏、评价等个性化要素,超越传统课堂物理时空限制,供给符合学生个体需求和能力水平的学习服务和支持,尊重主体能动性,关切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个人”,是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02
从“大规模”转向“定制化”:教学内容的量身打造

卢梭在《爱弥儿》写道:“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大规模的集中授课或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正被定制化教学方式所取代。在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教学场景中学生们在同一个课堂中集中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规模大、资源共享等优点,然而学生个体差异性难以得到充分关注,无法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

“定制化”在特定的场景下根据某些条件和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量身打造,基于人工智能推荐算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量体裁衣式地从海量教学资源中精准推送不同难度级别和不同表征形式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喜好。

在实践层面,实现教学内容的定制化服务主要定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学习诊断和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筛和重组。教师要在根本上实现从既定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转变为具备敏锐教学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评估者, 学情识别已不能单向度依赖分数高低的二维坐标呈现,而是辅之关联精准掌握学生的认知、思想、行为特征的数据结果 ,旨在增强学生个体特征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的融合度,依据认知偏好与习惯态度进行精准定制化推送,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03
从“技术依赖”转向“数字赋能”:教学理念的创新融合

教育不仅要为可持续学习提供开放且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与制度支撑,还要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与需求,特别是关注到终身学习的机会 。过度关注技术的形式、缺乏深入挖掘其功能和特点、未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忽略了技术背后的育人初心,诸如此类的教学行为为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可归结于陈旧的教学理念。

从“技术依赖”转向“数字赋能”,需要课堂教学全要素、全流程、全场域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协作式、跨学科和实践性教育,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的教学理念。“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 。教师不仅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设计者、协作者,还是推动基础教育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学习者、实践者和评估者。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的关键前提是对教师赋能,也就是说, 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融合是推动基础教育课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效。

为此,从 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行为层面三 个维度探析教师课堂教学观念与数字技术创新融合的路径。

其一,认知层面。 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评估方式的进行转变,这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新要求。纵观国际经验,发展教师的数字素养近年来已是国际关注研究热点。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在2017年发布的《ISTE教育工作者标准》给出了教师角色的职责和能力标准,旨在促进教师应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 。欧盟委员会在2020年颁发《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强调要打造“欧盟数字技能认证”架构,优化教师数字技能评估 。2022年12月,我国教育部发布的 《教师数字素养》 弥补了我国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空白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我国教师数字素养的相关行业标准。

其二,价值观层面。 教师需要从学习目的、教育公平与伦理等方面进行转变,关注课堂弱势群体,采用多样化和包容性的教学手段,倡导个性化、协作式、跨学科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给予学生享有均衡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其三,行为层面。 教师应积极适应数字化教育环境的教学方式并磨合新工具、新手段,将目光从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中抽离,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能动学习”,即培养学生需要具备驾驭技术的能力,能够自主运用数字平台提升自我,避免因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弱化而导致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混乱和失序。

04
从“单向传递”转向“反哺共享”:课堂文化的时代解读

课堂文化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烙印最深的精神要素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新技术引起的教学手段变更,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碰撞出的火花将持续点燃课堂文化重塑的篝火。如果将课堂文化隐喻为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和教育氛围构成的碱基序列,那么原有的课堂教学文化基因将迎来变构重组。课堂教学主体借助技术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秉持积极态度向他人分享传递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这种“反哺共享”是双向、流动的,既可以发生在生生之间,亦可以存在于师生之间、师师之间,是对传统课堂中僵化的、线性的知识和经验单向传递模式的摒弃,体现新时代课堂呼唤的新文化基因——“数字文化”。

从生生之间的关系维度来看 ,更容易获得信息资源和更加熟练地运用各种数字工具的学生不再仅为课堂听众,通过共同合作、交流和分享,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达成培养自主学习、协作和创新能力的预期。 从师生之间的关系维度来看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和尊重。师生角色将不是一成不变,学生可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体会分享给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知识的传递流通中,成为课堂设计的合伙人。 从师师之间的关系维度来看 ,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探究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最佳实践,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共同难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如利用教育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在线教学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参加线上和线下的教育研讨会和会议等形式探讨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技巧策略和经验方法。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课堂文化在数字技术与资源的赋能下,课堂教学活动以数据为驱动、以互动为核心、以创新为目标,形成了精准化、个性化、协作化、智能化和探究化的表征指向。“数字文化”中,合作、创新、分享和互助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观,其基于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的反哺与共享促成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意义生成,推动数字化转型下课堂文化的意涵重塑与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 引用信息: 吕立杰,荆鹏.基础教育课堂:数字化转型下的现实冲击、应然形态与未来图 景[J].中国 电化教育,2024,(1):31-37.


关注官方视频号
获取更多教育资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