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红德智库
中国红德智库,简称红德智库,专注热点分析,洞察国际风云!选一位智库,引领思想前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iantPandaCV  ·  MoE之年的总结和MoE 推理优化的一些认识 ·  2 天前  
卤猫  ·  开工大吉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红德智库

这样的美国,凭什么领导世界?!

红德智库  · 公众号  ·  · 2018-04-12 16:49

正文

很多同学们可能都注意到了,从昨天到今天,不少美国媒体沉浸在一种沾沾自喜的情绪当中,他们把中国主动推出的改革开放举措,视为是美国施压的结果,以为美国“赢了”。


他们的自我感觉如此良好,以至于刀姐都有点不忍心告诉他们真相。或者即使跟他们说了,他们也不愿相信。其实昨天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就发了文章,再直白不过地说了,“中国扩大开放新举措,不适用于对别国发动贸易战国家”。但有趣的是,今天几家西方媒体竟然解读为,这篇文章是和中央唱反调。


oh, my god!


糊涂蛋


先看看美联社,它的标题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美国提供可能的贸易让步”,这个观点有代表性。



《时代》杂志文章一开篇就说,虽然中国“ 远没有投降 ”,但这是中方的“和解姿态”。作者还认为,这一“让步”可能不足以满足特朗普的胃口。言下之意,中国还需努力做更多,才能完成特朗普设定的目标。


“美国之音”攒了一篇综述,宣称世界媒体普遍认为中国“让步”了。文中援引《卫报》等媒体的观点,强调中国一边“放软了身段”,一边“坚持嘴硬”不点名地警告特朗普的“傲慢”。


福布斯网站认为,这是“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对中国起了作用”。 文章引述鹰派中国问题专家白邦瑞的话说,中国放弃了过去一周“奉陪到底”的激烈言辞,向美国开放了新的投资领域。还有分析人士评论称,“中国愿意做出贸易让步,证明那些预测将会有贸易大战的人是错误的”。


推特上一些网友,则直接说“中国投降了”。



欧洲媒体也不约而同地做了策应。 BBC认为,中国的具体开放政策“有针对性地响应美国的诉求”似乎在向美国示好。“德国之声”也认为中国是在回应美国的抱怨,伸出“橄榄枝”。



华盛顿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碰瓷的机会。 特朗普一早发推说“非常感谢中国的习主席在关税和汽车壁垒上的友好讲话,还有他在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问题上的开明。我们一起将取得巨大的进展。”语气虽然很礼貌,但话里话外都显得很鸡贼,似乎中国是“从善如流”,听了美国的话,按它的要求,才在有关问题上改弦更张的。

白宫发言人桑德斯表示,中方讲话是“朝着正确方向迈进的一个很好信号”,但“我们希望看到来自中国的具体步骤和具体行动”。这语气怎么听着那么别扭!看来白宫对中国的表态还算满意,同时认为它还要监督中国是否会兑现“对美国的承诺”。

真巧合


自美国发起这场贸易争端起,中国国内就一直有一些站在美国立场上的声音,这次也不例外。有些网友不知通过了怎样的神推理,就得出结论说“明明就是中国让步”,顺便还扣上一顶“自欺欺人”的大帽子。


从时间上看,确实有些巧合。但对中国的情况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这仅仅是巧合。而即使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但IQ在70以上的人,听刀姐简单的介绍,也会明白,这仅仅是个巧合。

早在去年10月,十九大报告的白纸黑字就写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而11月特朗普访华时,在中美达成的一系列共识中,中方已经明确宣布我们将继续加大开放力度,特朗普多次吐槽的汽车关税问题当时已有涉及。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用“承诺”来形容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决心,明确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中国的全球化承诺,也是我们2018年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放宽市场准入、下调关税等议题也位列其中。



更直接的信号是,今年1月,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刘鹤,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今年将会推出超出国际预期的改革开放举措。在记者答问环节,他甚至直接透露,目前确定的举措是四个方面:第一,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第二,制造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第三,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第四是扩大进口。而这四个方面刚好契合了这次习主席在博鳌上宣布的四大领域。



从这一系列迹象可以看出,中方这些举措早就在筹备之中,很可能1月份就已经准备好了,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发布。而那会中美贸易摩擦还八字没一撇呢,显然我们的开放措施跟美国的关税威胁没有半毛钱关系。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对外开放可以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宝贵经验。未来40年,如果我们想更上一层楼,就应当拥抱更高层次的开放。这是中国承诺扩大开放的基本逻辑,也是中国自己的长远战略选择。

40年前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被西洋舰队轰开的,今天的扩大开放更不会是外部强权压开的。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有自己的主张、诉求和节奏,岂会被华盛顿带了节奏。

因此,把中国扩大开放新举措视作北京对华盛顿贸易战威胁做的“让步”,是一种短视和严重误判。

明白人


不过,也还是有明白人的。

日本经济新闻今天的文章写道,相比高调挑起贸易战争的美国特朗普政府,坚持积极说明中国自身市场开放政策的习近平主席展现出“成年人的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表态,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人在座的会场马上被巨大的掌声淹没。”

“与旁若无人的特朗普领导的美国相比,倡导坚持自由贸易的中国将赢得更多支持。”让新加坡这样“没有自由贸易就无法保持繁荣”的国家“试图迅速拉近与中国的距离,而不是在安全保障方面仰仗的美国。”

“美国越是迈向保守主义,越会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处于有利地位”,“美国VS国际社会”的局面在形成。



而《纽约时报》也在题为“中美贸易战将把欧洲推向中国?”的文章中难过地说,尽管欧美“都是拥有自由市场经济的多党民主国家”,但欧洲领导人对特朗普破坏WTO角色不满,而“中国是在维护WTO努力上的一个潜在盟友”。

那么,为什么有人偏要把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表态挤到中美贸易争端这个小框框里,看作是中国的认输让步之举?

一个客观原因是,我们宣布的重大举措,确实有一些同美中贸易摩擦的近期的热点重合。比如特朗普前两天刚吐槽汽车关税,然后我们提到了汽车降税。还有知识产权,也是中美贸易战的一大焦点。这种时间和议题的呼应,让很多人产生了不准确的联想,特别是让一些美国人自我感觉良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