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8099999街头巷尾  ·  微信牵手DeepSeek?有人趁虚而入,这种 ... ·  昨天  
8099999街头巷尾  ·  微信牵手DeepSeek?有人趁虚而入,这种 ... ·  昨天  
手游那点事  ·  全年收入804亿,国内“第2”的游戏大厂如何 ... ·  3 天前  
家有好大事  ·  母亲的损失,为何妹妹来补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我不是小编,我写的不是文案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20-12-14 17:07

正文

摘要: 为什么那么反感小编这种称呼呢?因为它包含着对新闻业传统专业价值的否定,你从事的不是什么有价值的内容生产,只是一个小编(死跑龙套的)。小编意味着没有主体性,不是以专业来定义自己,而是以市场需求和受众欲望来定义,以流量为导向,读者需要什么,我就编什么,读者让怎么编,我就怎么编,在“读者爸爸”面前,我就是一个小编。缺乏一种与公共价值相连的专业品质,只是一个工具化、可替代的、供吊打的人手。一个“小”字,瞬间将自己的身份矮化,低到了尘埃里。本文发表于《青年记者》12月上,欢迎订阅《青年记者》杂志!



吐槽青年出品


在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写文章,跟帖中常能见到这样的评论:这个小编说得好,小编又胡说了,我最喜欢这个小编的文章,给小编加鸡腿。――每次看到“小编”这样的字眼,总忍不住腹诽吐槽几句:我不是小编,我是正经做新闻的,我是严肃的评论员。这感觉,很像《喜剧之王》中周星驰不断认真强调的:我不是死跑龙套的,我是一个演员。当网民用“小编”这个词描述写作者时,像极了说“你就是一个死跑龙套的”。


考察“小编”的词源,本是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自黑自嘲,通过对“编辑”这个传统专业身份的祛魅和消解,以“小”的前缀将身份萌化(萌,其实体现着一种权力关系,小对大、弱对强、求对施、服务对消费的卖萌),从而与网络受众打成一片。新闻业“小编”的出现,与淘宝中“亲”字的流行是同时的,是市场意识形态的权力关系在日常话语中的一种体现,隐喻着服务者对消费者的跪舔,生产者通过俯首低眉的迎合、自贬、谦卑,表达对市场和受众的顺从,用淘宝那套修辞来说,“小编”跟“店小二”一样,你爱什么,我就卖什么,你想看什么观点,我就提供什么。


久而久之,听惯了“小编”的网络土著们,已经习惯了那套“读者大爷-网络小编”话语,把所有在网上看到的文章都看作是小编写的,把新闻生产者、评论作者、作家、文字工作者都当成了“小编”。“小编”成了网络上对新闻从业者的通用表述,这是新闻业被矮化、工具化和殖民化的可怕表现。

我为什么那么反感小编这种称呼呢?因为它包含着对新闻业传统专业价值的否定,你从事的不是什么有价值的内容生产,只是一个小编(死跑龙套的)。小编意味着没有主体性,不是以专业来定义自己,而是以市场需求和受众欲望来定义,以流量为导向,读者需要什么,我就编什么,读者让怎么编,我就怎么编,在“读者爸爸”面前,我就是一个小编。小编嘛,不是挖掘事实,不是生产内容,不是严肃写作,缺乏一种与公共价值相连的专业品质,只是一个工具化、可替代的、供吊打的人手。一个“小”字,瞬间将自己的身份矮化,低到了尘埃里。


在新媒体内容生产的话语体系中,另一个谋杀了新闻专业价值的表述是“文案”这个词。一篇文章后,常常看到这样的署名:文案/某某某。小编常常传来一段文字:老师,你看看这段文案如何?我来配一段文案,写一段适合传播的文案。什么是文案?本来是商业系统的一个概念,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文字不是主体,而是用来表现策划者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呈现的表现过程、发展过程与深化过程,存在于广告公司、企宣、商业传播与新闻策划工作中。“文案”在新媒体自媒体交流话语的泛化,文字工作者沦为“文案”,见证着商业权力对文字写作的凌驾。

文案这个词意味着,文字并没有主体性,只是体现商业创意的附庸。当然,广告、宣传、公关、营销工作中,文案是不可缺少的工作。但当文案泛化时,文字都用文案所代称,没有了作者,没有了创作,都成了体现别人某种创意的文案,专业价值就被谋杀了。文案的流行,见证着新闻和传播严肃内容生产力的丧失,专业主体性的稀释,被广告、宣传、公关、营销所主导。想起了新闻学家詹姆斯-凯瑞那篇忧心于“新闻被传播入侵”的著名演讲,他强调,新闻不同于传播,更不同于广告、宣传、公关。普利策捐建新闻学院时就强调,这是新闻学院,只教与新闻生产相关的课程。文案对新闻的入侵,碾压以文字为中心的内容主体,见证着新闻专业价值的被殖民化、被转基因。


在媒体转型语境中,我还反感另一个表达,就是“一张图让你了解什么”(其实很多时候,图反而把文字可以说清的信息复杂化了,一张图,常常是又臭又长的一张图,既费眼睛又费流量)。这深深体现着文字的焦虑,好像转化成“一张图”才成了获得读者青睐的传播正当性,在这种图像拜物教中,专业主体性也被消解。并不是每件事都适合图像去表达,也不是每一件事都适合“一张图”表达,这种简化自身去迎合他者观感的表达,带来了专业主体的退隐,也弱化了理性思考。印刷文字把主体建构为理性的自主的自我,有助于形成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的交互主体联系。而那种迎合视觉的简化和图化,抽离了内容的专业内涵,也抽空了传播的主体。


我不是小编,写的不是文案,不会迎合你的读图偏好,就这样。





曹林评论写作直播课系列


在近20年的评论写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在几大名校10年来的评论教学中,我把这些经验梳理和萃取出来,形成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技巧 ,适合高考议论文、考研评论、申论写作、新闻评论的写作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欢迎进入千聊“评论员曹林的直播间”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



推荐资深评论员余人月的自传体亲情散文集巜母亲己比我年轻》,此书讲述了乡村少年的成长经历,饱含对亲情的至深省察,读来飙泪,世人间最痛之事,莫过于母亲已比孩子年轻。虽然是个人回忆录,却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定格了世间天伦之情的共同美好。作者用真诚朴实的文字,毫不避讳的灵魂追问,回顾了父亲母亲的平凡一生,以及个人的新闻从业生涯,那些有快乐,也有艰辛的过往岁月,触动人心,让人在震颤中惊醒:无论走得多远,别忘了身后的父母,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这是一部展示中国父母大爱的作品,也是描述一部中国农村百姓努力生活的诚意之作,更有媒体人在爱与痛中追寻新闻理想的不易。这本私家回忆,有我们平凡父母的共同影子,有媒体人的共同打拼,牵动我们内心深藏的共同情愫。京东、当当等各大网店有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