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科网光伏
关注OFweek太阳能光伏网,为您提供及时准确的太阳能光伏行业资讯,以独特的视角报道太阳能光伏行业热点事件,深入剖析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供专业而精深的行业研究报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中医  ·  第23批援刚果(金)中国医疗队启程 ·  昨天  
中国中医  ·  陕西新增7个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 ·  2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历年“春之生”音乐会精彩瞬间回顾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科网光伏

首日大涨280%!又一储能龙头公司上市

维科网光伏  · 公众号  ·  · 2025-02-03 18:30

正文

不是所有踩中时机的公司都能站上“风口”,差异体现在新“国九条”上。

在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市场科创板再度迎来储能行业“纯血”的储能大厂——海博思创,也算是给寒冬中的储能行业在2025年开了个好头。


历时600天终上市


据了解,海博思创发行价为19.38元/股,开盘大涨281%左右,最高报73.95元/股,集合竞价一度高达84元/股以上,涨幅335%。截至发稿,报 64.9元/股,总市值115亿元左右。

从提交招股书到最终上市, 海博思创用时600多天 ,中间经历交易所前后两次问询,涉及市场竞争、关联交易,大客户与供应商依赖、竞争优势与压力等核心问题,海博思创两次回复函长达1200多页。
招股书显示,海博思创专注于储能系统领域十余年,经历了储能行业从示范应用期到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全过程,在共享储能电站、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等多个场景实现了产业化和商业化,建立了突出的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排名,海博思创在2021-2022年便三度蝉联国内储能系统商榜首,2023年位列第二位( 注阳光电源部分年份未参与国内市场排名 )。
拆分海博思创业务结构可以看到,2021年至2023年,其储能系统收入分别为6.53亿元、24.56亿元、69.27亿元,复合增速高达225.62%。占比从78.52%上升到99.3%, 储能系统业务已经成为其核心。
深耕多年,海博思创收获了大客户的青睐,但也带来了大客户占比过高等问题。根据公告披露,2021年-2023年海博思创对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78.16%、83.70%和74.37%。这也成了证监问询的重点所在。
但海博思创前期主要集中在“大储”领域,下游是“五大四小”的电力行业客户,集中度高在所难免。
大客户占比过高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海外客户太少 。海博思创表示,截止2023年海博思创都未直接产生境外收入。而反观国内阳光电源、派能科技等同行,早已在海外布局多年。
好在国内储能技术领先海外厂商2-3年,如今布局海外还不算晚。2023年以来,海博思创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区域同步开展市场开发活动,并取得从0到1的突破。
截至2024年3月末,海博思创海外市场在手订单约为323.55MW,合同金额超过6000万美元。


上市启示录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 一家企业的崛起与没落,都有迹可循。
海博思创顺利登录A股,既有踩上了中国能源转型节点的好时机,又有符合中国企业全球发展战略大方向的特质。
资料显示,海博思创成立于2011年,在储能行业尚处于萌芽期的2012、2013年,海博思创就相继完成了国家电网微网储能项目、南方电网分布式模块化储能项目等示范项目。
直到2018年,海博思创中标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的多个变电站储能项目,储能系统业务开始增长。2020年,在双碳政策主导下,电源侧成为主力,储能行业迎来爆发。
随后几年, 海博思创营收更是翻倍式增长 。2021年~2023年及2024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海博思创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38亿元、26.26亿元、69.82亿元和36.87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126.05万元、1.77亿元、5.78亿元和2.82亿元。
踩上了中国能源转型节点的好时机,海博思创成了那个“风口上的猪”。但并 不是所有踩中时机的公司都能站上“风口”,这其中的差异体现在新“国九条”上。
根据新“国九条”政策规定:科创板不但要求企业“ 主要服务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 ”,而且要 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
一直以来,“东拼西凑”是对储能系统集成的最大误解。储能系统集成被人认为这是低门槛行业,采购几个核心零部件,招几个工程师就能搭建起一套储能系统。
由于没有统一标准,所以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厂商掌握的Know-How成了关键性因素。 因此, 储能集成的技术含量差异需要经过实证实验。
海博思创在招股说明书上指出,系统集成是涵盖电池、电力电子、大规模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算法、机械结构和热力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多个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
首先是对电力需求准确分析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储能系统方案;从电池、BMS、PCS、控制器等设备中,选出合适设备相匹配,实现系统最优。
还有利用电力电子、大规模集成电路,实时准确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为电池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通过电池均衡,确保电池组中各单体电池的电量和电压均衡,提高电池组的整体性能和寿命;用完善的BMS实现过充、过放等保护功能。
通过厂商的控制策略,实现对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功率调节等,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和电能的有效利用。
在系统之外,要实现储能系统与电网、分布式能源等其他系统的无缝对接和协同运行,需解决通信协议、控制策略等多方面的技术难题。
最后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实力比拼。通过智能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系统中的潜在问题和故障,进行预测性维护,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AI的尽头是新能源+储能”。同样,储能的未来少不了AI。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数智化赋能, 形成的“硬件+软件+AI大模型”新格局,也能在A股市场上讲个“好故事”。

往期热点推荐
(点击链接阅读)
业绩巨亏!又一光伏龙头陷困境
突发!又一光伏企业总经理离职
暴涨145%!又一光伏市场“狂飙”
副董事长离任!又一光伏国企人事变动
又一光伏企业亏损!将创近五年业绩新低
年报巨亏!又一光伏企业陷危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