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了没
社会有学问,一个有趣、专业、接地气的泛社会兴趣社区。今天,你社会学了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真正厉害的人,都能扛事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祝福!他们终于要办婚礼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了没

官越大,发的朋友圈就越少?

社会学了没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28 22:56

正文


推荐

作者:翟羽佳

来源:人民论坛网(ID:rmltwz)

编辑:

果断君


社长说

官越大,发的朋友圈就越少?不“晒幸福”“晒美食”“晒微商”,官员的朋友圈都在发什么?



●  

不可说?还是不敢说? 

为什么官越大,发的朋友圈越少?


和普通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幸福”“晒美食”“做微商”不同,官员群体的朋友圈主要是发表、转载兴趣爱好、美文欣赏,甚少像普通民众一样写满喜怒哀乐。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官员的职级职级越高,发的朋友圈数量也越少,微信好友的数量也会较少。


只当观众:两年半只发了6条


作为厅级官员,徐一超发在朋友圈的内容加起来一共6条,3条国家政策解读、2条朋友的古体诗词,还有一条为朋友拍的几张风光照片。其中最后一条信息的发表时间为2015年初。六条信息下面均有熟人朋友点赞,但没有评论。


他后来为什么不再发了,他笑着说不知道发什么合适,所以后面就一直没有发。“发社会热点显然不合适,发目前流行的心灵鸡汤吧,我自己都看不下去。发个人生活中的乐趣吧,又怕别人误会,反正挺难的!”徐一超认为朋友圈是一个公共场所,即便自己以个人身份发东西,也容易引起别人的猜想,想了好久干脆不发了。


他举例说,有一个同为厅级官员的老同学,2015年在朋友圈转发了一则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结果被许多人解读为官方对此事的态度朋友后来怕事情复杂化,在删除了这条转发后从此不再发朋友圈,只是当观众。


体制内的人,职级越高发言越谨慎,微信朋友圈也一样!”徐一超说。



“自娱自乐”:全是“风花雪月”算工作之余的“自留地” 


同为厅级官员,和徐一超的谨慎小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大学同学鲁志峰(化名)的微信朋友圈就很活跃,几乎做到了每日必转发,基本是每天一条,偶尔也发两三条,清一色的“风花雪月”美文、图片欣赏。


鲁志峰是陕西省内纪检系统的一名官员,他说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是和各类案件打交道,时间久了难免压抑,微信可以转发、分享和工作无关的内容,算是自己工作之余的“自留地”


对于微信朋友圈,鲁志峰认为是朋友熟人之间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和平台。他举例说,以前没有微信时,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通常的做法是会打电话或发信息推荐给志趣相投的朋友,而如今只需要转发到朋友圈里,或直接转发给个人。


和鲁志峰的观点相近,陕西政法系统副厅级官员杨海(化名)的微信朋友圈里也从来不发关于工作的任何内容,而是清一色的摄影作品欣赏,再配一段励志美文。


杨海说,2012年刚开始玩微信时他也发过几次和工作有关的内容,但发现容易引发矛盾和误会,很难把握,此后就只发美文和美图。“这些东西大家都喜欢,都是带着欣赏的心态来看,从来不会产生误会。”


杨海感慨说,如果不是自己的岗位太特殊,他也会通过微信朋友圈来记录发表个人的喜怒哀乐。



“工作日志”:图文并茂汇报工作发工作照扭转刻板印象 


调查中记者发现,越到基层单位,公务员的微信朋友圈内容越丰富精彩。


宝鸡某县一副科级干部今年微信朋友圈里发的主要内容为精准扶贫,比如某月某日去了某户人家走访,某月某日和村民一起商议安置房事宜等。这位副科级干部说,由于自己帮扶的村子距离县城比较远,一个星期才能返回县城一次。刚开始去扶贫的时候,每隔几天都要给领导汇报一下工作进展,以及自己最近的工作内容。期间自己纯属无意,将扶贫期间的工作状态发到了朋友圈,结果被领导点赞,并留言说这个办法挺好,图文并茂。从此他就将每天的工作状态都发朋友圈,等于自己督促自己工作,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给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日常工作。


喜欢将每日工作状态发到微信朋友圈的还有西安市新城区的交警小王。今年30岁的小王说,以前同学朋友聚会,经常听到大家对交警工作的不理解,总拿交警罚款贴单说事。后来他偶然将某天同事在淋雨执勤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引来众多点赞,许多朋友都留言“交警真的不容易”。


“官样朋友圈”的三种样态  


总体上看,官员的职级和微信的活跃度以及朋友圈的数量是呈现一定的负相关的关系:职级越高的官员,往往朋友圈的数量发的会相对少一点,微信好友的数量也会较少。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领导干部中,甚至在整个公务员群体里都较为普遍。


官员的朋友圈往往呈现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工作的有关情况。有的公务员会将自己的朋友圈变成一种带有工作日志形式的内容,例如“某年某月某日去某户进行走访”。这种朋友圈往往出现在基层公务员中,一方面能够起到督促工作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向领导汇报了工作。


第二种则是以转发一些“鸡汤文”“美文”为主。这主要是由于许多公务员认为工作方面的内容对于外界来说“不好把握”,而这种“心灵鸡汤”或者“美文”之类的文章对人们比较有益,并且不太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比较适合公开的展示。


还有一种则是“看客”类型的朋友圈。有些官员虽然“赶时髦”,开通了微信账号,但是往往是一副“看客”的心态,鲜有发声,甚至于销声匿迹。



传统的官场文化压抑了官员在朋友圈的行为  


官场文化盛行已久,求稳成为官员的普遍心态。这种求稳心态反映在朋友圈中就是有话不能说,有想法没办法表达,只能够通过一些文章或者图片拐弯抹角地表达某种看法,甚至干脆不表达。作为官员不去关心百姓疾苦,了解百姓的真正需求,反而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营造粉饰太平的氛围,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反映在从政上更是一种“无为”。


当然,这种心态的来源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部分上级领导对下属的要求过于苛责,导致下属在发朋友圈的时候不敢发,不愿发,一旦发了不合适的内容,轻则受到组织批评,重则丢官失职。有官员在朋友圈里发过一些文章或者看法,但是有时候这种个人观点容易同组织纪律相违背,甚至会受到上级的批评。基于这样一种环境,官员们在朋友圈中的发言往往极为谨慎,到最后就干脆变成了不发言。


受制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群众对于官员说出来的信息往往抱有一定的期待,再加上政府的信息公开有时不及时,造成群众对于官员的消息过度重视,也就容易造成过度解读。这容易使得官员在发朋友圈的时候十分得谨慎,甚至于干脆不发或者发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也就形成了“官样朋友圈”。



“官样朋友圈”理应摒弃 


官样朋友圈”反映了当下官员对于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抵触和逃避心理,因此摒弃所谓的“官样朋友圈”才能够推动官员更好地了解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融入互联网。


面对朋友圈,有的官员选择逃避,担心受到上级领导或者群众的过度解读,往往便会像鸵鸟一样把自己深深地埋藏起来,殊不知这样反而暴露了官员对互联网的不了解。


我国目前正处于互联网发展的快速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面对这样的国内形势,官员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更多去了解互联网、认识互联网,把握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将互联网看成一个了解社会现实的工具、一个宣传自我的窗口,而不是单纯地把互联网地视为洪水猛兽。这样一来,才能够摒弃“官样朋友圈”下对互联网的狭隘认识,更好地发展互联网,推动我国互联网建设。


“官样朋友圈”还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官场文化,那就是“不需要个性”以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对于很多官员来说,有个性往往会显得“不够稳重”,容易给上级领导形成不好的印象,久而久之,有个性的官员在官场中被磨砺成了共性的官员。加之此前有媒体报道过官员因发朋友圈被处分的案例,导致一些官员秉着“不说不错,少说少错”的观念向着一个模式发展,从而形成了众多名不副实的“鸡汤爱好者”。许多官员正是由于这种共性,逐渐开始变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为官不为的求稳心态是对自己为官责任的亵渎,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耽搁的是一方的发展,辜负的是百姓的期望。


因此,摒弃“官样朋友圈”,实际上也是在对原有不合理、不健康的官场文化说“不”。要鼓励更多有个性的官员,要在朋友圈中营造更多的正能量,敢于触网、敢于发声,形成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


本文转载自人民论坛网(ID:rmltwz)


●  

1

 社长问:

你期望能从官员朋友圈里看到写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