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T 中文版
文化信念下的中国与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李富民赴宜昌调研 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 ·  22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音乐——细细道来的口气 ·  2 天前  
新周刊  ·  被骗局围剿的老年人,仍然渴望被爱 ·  2 天前  
新周刊  ·  曾经消失的国产汽水们,怎么扎堆复活了 ·  2 天前  
三峡小微  ·  来自地下2600米的温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T 中文版

设计在全领域是怎样发声的?

T 中文版  · 公众号  ·  · 2024-09-24 08:00

正文


近 30 年间, 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跃动变迁,设计在文化的演化、科技的快速发展中更新着行业模式,跨领域的合作方式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与新常态。2024 年 9 月 6 日,卷宗 Wallpaper*携手 CCD 郑中设计,在上海海鸥丽晶举办全域设计大会,以「在未来前抵达」为题,汇聚建筑、室内、产品和艺术、人文、时尚等各界声音,共同眺望理想的未来图景。


我们所恒久关心的话题,不外乎世界,内心与理想。科技的加入,将把设计以及和它息息相关的人们的生活带入一个怎样的可能的世界?如何更加敏锐而如实的链接内心的方向?站在行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叉点上,怎样深入一段理想的旅程?全域设计大会论坛即围绕着「可能的世界」,「多谈论内心」,「理想的旅程」三个核心板块展开对话。


在当下的设计行业, 人工智能科技与工具的发展帮助设计师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方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转型与跨界融合发生在建筑、室内设计、艺术、文化产业等领域。设计工作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希望将科技赋能行业,并为生活带来切实的改变。

走向一个「可能的世界」,首要的任务是认知与理解的深化 —— 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重新思考世界的可能性,如何理解「科技」以及它与我们的关系。

艺术家柳迪曾在作品《LEM》中讲述一个在未来世界的人工智能仿生人的故事,因为它设计得太像人类了,于是它也会感到无聊,去尝试做一些东西。它会根据人类留下的照片和资料去制作动物标本,甚至做一些雕塑。艺术家以此探讨机械智能和人类的意识可能有何区别,「我很喜欢阿瑟克拉克的一个采访,他说也许机械智能才是自然进化的更高阶段,人类不过是自然界进化中的一环。」


一直以来, AI 威胁论的声音不绝于耳,作为工具它已经可以在某些领域解放人的大量时间与精力,而它最终是否成为一种自主的智慧形式,且将与人类的社会如何兼容与对冲?

吴冠军认为可以把人工智能理解为一种世界模型,它帮助我们借此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如果我们秉持这样的路径:「技术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那么协同发展的道路中将保持着平衡力。


犀照科技创始人郑熙文希望做的,也是贴合艺术家和设计师本身工作习惯的 AI,在使用者无需理解系统的情况下,助益其创造性的工作。如围绕室内设计行业的全生命周期打造的系列产品:SAAS 系统,数字物料库,智慧物料房,TRANSFUSION 等。柳迪在艺术创作中使用人工智能极大地辅助创作,对于他来说,这是从一个工具进步到另一个工具的尝试。

眼下人工智能技术也在绘画 、影像、图像等领域直接的介入创作,生成成果,而柳迪认为 AI 目前存在一个弱点是不懂克制,他以书法举例,同样的一个字,不同的人的书写因为其中的精妙控制而产生意趣的差别。

设计中 AI 是否可以具备足够的文化敏感性?黄栩君在实践中发现过去 30 年间,包括 CCD 在内的很多中国设计师和艺术家在中外文化的融合上做了大量努力,当它反馈到人工智能系统中,人文艺术精神的核心创造者仍是来自人。

毫无疑问,AI 等科技是映射人类自身的一面镜子。正如摄影的出现曾促生了印象派等新的艺术流派,AI 的出现与日益强大,激发人类重新思考自身,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从而创造新的内容。关于什么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关于我们自身的爱与重量。


「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 无形的文化力量催化着有形设计的实现。过往 30 年间,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将导向怎样的设计新准则?在关注现象与技术的同时,我们也更加主动地关注和谈论内心,寻找以之立足立身的设计观,从而链接到重塑未来的方向。

中国的现代艺术、文学、建筑、设计、时尚都曾颇受西方体系的影响,尤其在建筑与艺术领域,中国快速地走完了西方百年发展之路。近 30 年间,对于西方体系我们的借鉴从理念的表象深入到对社会文化背景的系统认知,同时,目光更多的投注到自身,在泛文化领域都愈加看重和回归内在的文化基因。


「文学与所有的艺术一样,都必须具备独特个性和排他意识」。金宇澄在《繁花》中以沪语写作,在语言中生动构建一个地域与它的时代的生与痛,繁华与消逝。这个想法源自真实的自发社群带来的灵感,金宇澄曾在一个上海人的网站「弄堂网」上看到人人都用上海话随意写字。


内在秩序长久存在, 偶尔散佚而再次寻找。中国文化中历来有着这一自我锚定的传统,寻找一种自洽的理想境地,如「桃花源」。

周力近期的重要展览《桃花源 · 迹》《水与梦》即呈现着现实与梦境两相对照,具体与抽象的相依相离。同样是运用色彩与线条的抽象艺术,周力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东方语言,她认为:「中国艺术家在追寻存在状态时,总带有一种对内在精神的探索与反思,同时又与外部世界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使得这种探索既个人又普遍,既细腻又广阔。」

形即心迹,中国文化尤为关注万物的联动法,内心与外在世界的显影,以及世界的可能样貌。过去 30 年间,CCD 作为立足中国的全球酒店室内设计的引领者,其经典案例彰示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再现,以及东西方美学体系的融会。


从成都索菲特酒店融合巴蜀文化与法式优雅, 到西安索菲特传奇酒店中大地褐色的传奇点缀,再到北京前门文华东方对季节变化中的居住理想的再现,CCD 在众多案例中尊重原生态的自然材料,撷取时间的闪光痕迹,它的发展同时印证了一条如何在设计中融汇东西方文化的深化之路。

郑忠阐释:「国 外的设计师大多数对中国的文化认知都带有固有的标签化,比如中国的颜色代表一定是红色,中国的文化只有五行、风水。CCD 根植于东方文化,这片土地的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渗透是自然而然的,东方理念、东方思维都在我们的骨子里,所以不必用具象的物件来表达,而可以将文化符号融入到设计中去,通过材料,纹理,质地,在细节、氛围等方面都呈现出东方意境,让东方情感与西方韵味无界融合。」

本土方言写作的《繁花》,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的修复与保护,搭载中国文化的国产游戏,以及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增长,都标志着中国土地上的人对自身内在秩序的回溯力量。梁周洋认为中国文化的生长现在有非常好的契机:「不只是中国人自己讲自己的故事,而是全球的人都开始用这种方式去欣赏我们文化的传播。」


何为最初的「理想」? 项目进行过程中,设计师们总会不断回到这个问题,以此审视、转化、延伸着项目内涵。回应这个问题,必然回到什么是「设计」的本质。

追溯「设计」词语的含义,可以看到历史中曾有「做印记」「计划」「指派」「目的、目标、意图」等边界模糊的指征。郭培认为设计就是帮助人类得以更好的一种服务,而在满足了基本生活条件的服务之上,关于审美的欲望升起,对设计的要求开始「无限的接近于精神」。

胡伟坚将设计放置到造物的概念中:「简单来说设计就是对我们的世界还有对生活的一个安排。」这种安排关系到全方位的生命体验,「所以设计也是为营造这种体验经历,更加有深度、有广度的体验,让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理念的生发所依赖的人文土壤, 以及行业的生态环境,都影响着设计师的思维认知,近 30 年来这一底层认知亦在各个设计行业发生着变化。

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设计曾在文艺复兴时有着从城市设计、建筑、室内,到家具、装饰设计的一体性,后经过精细化分工,现今再次向着一体化设计靠近。胡倩认为「设计是不分家的」,作为一个建筑师,将从毫米到千米的尺度都整体考虑进入设计。

建筑领域的近 30 年,快速将西方的现代主义百年历程进行了实践,现今进入了存量时代,当「既没有参考又没有余量去做的时候,真的到了一个可以沉下心来真正做设计的时候」,胡倩认为现今会有更多的创新型设计师涌现,因为设计不仅是跨界的,它的概念是更广义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