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动力,八通生物董事长
居家检测依然还是个热点话题,尽管目前还没有什么爆款的产品出现。
虽然线上收集居家样本送检的模式有点火,但是,我觉得那也
只是物流模式的变种和擦边球而已,
和叮咚买菜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不是产品层面的事情,也不是我们今天谈的主题。
过去的几年,为了做一个居家的产品,行业的弄潮儿发明了很多东西,有些东西精美无比,比如微流控和分子POCT,都是当下时髦的词儿。但是,
成功的产品还是很难看到。
是市场的问题,还是我们设计的理念出了问题?
看到马斯克的猎鹰火箭回收,那烟熏过的黑色的不锈钢火箭筒,粗糙无比。引发了我的思绪,
或许“粗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了应该追求的方向。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我们层析检测的发展,最为成功的产品无疑就是早早孕和新冠抗原,二者的最大的特点都是四个字:简单粗暴。
既然是成功的典范,我们为什么没有把它发扬光大呢?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对此类产品的理解不够深刻!
我们一致认为科学的发展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在浩瀚的宇宙中回首发现,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过于复杂的设计,往往和居家产品的最终用途背道而驰。
在做一个产品之前,我们总要追问它的用途,如果一个简单的设计就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再去画蛇添足呢?
内急的时候需要的就是一张手纸,你却给我一打消毒的擦面纸。
这就是指的应用场景。
尽管医疗诊断的蛋糕是如此的诱人,但是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层析检测的市场不在医院,原因不在于集采,层析的产品的体量根本不入集采的法眼,原因还在于应用场景!
就像刀郎的歌,是给广大农民听的,不一定要是阳春白雪。虽然,
层析产品也是科技的结晶,但是它的场景却是现场检测,
无需电源和无需设备。这是层析产品存在的主题。
微流控和分子POCT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它改良的目的都无一例外地想解决层析检测的痛点,比如准确定量,批间差,可控性等,但是,
却忽略了用户的痛点——复杂。
它们所解决的所谓痛点,都是大部分实验室检测已经具备的功能。这就使得它们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最终有点像油电混合汽车或皮卡之类。最为要命的是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上下游供应链没有,所以很难有大规模的推广。
作为一名产品开发人员,本以为要以技术为先导,做一款有技术门槛,又新颖无比的东西才能有所回报。
其实,大量失败的例子告诉我们,客户需求才是开发者思想的源泉。解决痛点是科研工作者的天职,花哨的炫技只会昙花一现。
在立项之前,我们一定要反复追问,有没有需求?这种追问的对象不是我们自己,也不是我们的领导、专家,而是客户。闭门的会议和长时间的讨论并不会给你答案,答案在客户那里。我们曾经开发过不少叫好不叫卖的产品,叫好的是专家,还给我们颁奖。但是市场并不买账,也没有回报银子。
以层析产品为例,要做好一款合格的产品是要经过好多复杂的工序,单单是原材料这一块,不经过长期的实践也是搞不出一个所以然的,如今的国产NC膜也是结果好多年的开发才不被卡脖子。
至于烧金,标记,调试也是需要化学、生物和免疫学的知识才能搞明白的。外界所看到的生产工序大部分是人工组装的片段,误认为层析产品都是工人用手压出来的,其实,小东西里面却大有乾坤。
简单粗暴指的是操作简单,结论粗暴。
Sample to Answer,真正的客户需要的不就是这个效果吗?伟大的设计师总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客户。成功的产品简洁明了,都是这个特点。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早孕试纸是诊断发展史上一件伟大的作品,市场的记录以及后来新冠检测的继承,都足以证明这个产品的光芒万丈。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个思想延伸下去呢?
其实在其它的领域有太多的场景,也可能会孕育出像HCG这样的产品。比如食品安全,毒品检测,环境卫生,大健康和动物疾病。
从复杂的思绪中走出来,可能是我们研发人员走出困境的一条捷径。看到锈迹斑斑的猎鹰火箭,我感到:
思想的牢笼,仿佛是一把刻骨的钢刀。
体外诊断观察特成立IVD企业高管交流群,交流IVD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