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olitical理论志
两万五千余社会学人与政治学人共同关注的学术平台。对国内外political, sociological, administrative theory进行介绍与评论,定期组织各科大佬参与讨论。编译、评论、普及是我们的三个目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明天凌晨,改变国运,影响世界 ·  昨天  
媒哥媒体招聘  ·  正午阳光招聘! ·  4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体坛周报》、《中国新闻报》招聘! ·  3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特朗普想换掉泽连斯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Political理论志

论战 | Sewell(1985)批评斯考切波:意识形态转型与法国大革命

Political理论志  · 公众号  ·  · 2021-02-14 09:30

正文

Sewell, William H. Jr. 1985. “Ideologi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Reflections on the French Case.”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57 (1): 57–85.

但也引来了Sewell的批评。

斯考切波也有回应 ,见 Theda Skocpol, “Cultural Idioms and Political Ideologies in the Revolutionary Reconstruction of State Power: A Rejoinder to Sewell,”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57, no. 1 (1985): 89–90 【我下面没有介绍Skocpol的这篇,因为我还没读】

事后来看, Reed在2011年的诠释论社会学作品《Interpretation and social knowledge: on the use of theory in the human sciences》中评述这场论战,认为它开启了,比较历史分析社会学的“文化转向”。

台湾学者 柯志明在2005年也说,社会科学和叙事之间张力, “Theda Skocpol 以她一貫的辛辣風格,凸顯出歷史社會學內部這種對立來。”“ 但如果博士生膽敢「講故事」的話,就把他的論文轉去給 事社會學的 William H. Sewell Jr. 指導 (Skocpol 1994: 332)

究竟,Sewell批评了Skocpol的名著的哪些问题?


1. Sewell眼中的《国家与社会革命》

Sewell认为,Skocpol的分析视角是 "non-voluntarist, structuralist perspectiv e” ,抓住了三对结构性关系:阶级、国家、国际

—— (1) between classes (especially landlords and peasants), (2) between classes and states, and (3) between different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1) well organized and autonomous peasant communities, (2) a dominant class of absentee agricultural rentiers who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state, and (3) a semibureaucratized state that falls behind in military competition with rival states.

Sewell特别指出了Skocpol在 方法论上的贡献 multiple causation

—— 参考的反对点1: a "hierarchical" strategy 如马克思主义中经济top1在解释中

——参考的反对点2: a "narrative" strategy 故事开放,以致因果模糊

——Skocpol的 to insist that causation is a matter of " conjunctural, unfolding interactions of originally separately determined processes ."


2. 反驳Skocpol 的点 意识形态没有地位 【都多重因果分析,还能不再加一项吗?】

she has not recognized the autonomous power of ideology in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

Sewell如是 提问 作为引子 :法国大革命和俄国革命中对私人产权的处理完全不一样,不从意识形态无法解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还能怎么解释呢?要知道,法国大革命时,还没有社会主义呢。

Skocpol可能回应是 :意识形态解释是“志愿主义”(agency-based),所以不予接受。但是,Sewell反驳认为, 意识形态是志愿主义解释吗?不是!非志愿主义吗?也不是!

不是志愿主义,是因为意识形态也是结构性词汇,而非由个别人(如,毛)所占有,不是“非志 愿主义”是因为它要由“结构的二重性”,经由行动者来再生产/转型。

——得出: 意识形态解释,具有 anonymity, duality, and collectivity 三特点,以及 as constitutive of social orde r ,因此要放弃用志愿主义——非志愿主义的框架来套它。


3. 补充 案例:法国大革命中的意识形态

为了说明当时的意识形态过程,Sewell花了大量篇幅(相当于告诉Skocpol,有这么一大串过程,你没有cover到),使这篇不光是comment,更有original了。

大革命之前,有两种主流但又分歧的意识形态 一种是绝对主义王权下式意识形态:君主神授、君主至上、特权分配。但君权是既有制度承认下的一种特权。另一种是启蒙运动下的意识形态:自然法、理性。

但是, (1)绝对主义意识形态并非不能和启蒙运动意识形态和谐共处。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可行的。并且在当时也没有完全把意识形态上的矛盾与国家的不稳定性连接起来;(2)但是,启蒙运动意识形态对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官员很有吸引力,是因为绝对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中央集权,滋生出很多官僚组织及官员,但这些人士是无法在既有的意识形态(皇室仆从的特权分配式)下提供意识形态上的安置.

虽然当时要召开 三级会议 ,但毕竟 已经上百年没开过了,已经没有活生记忆和经验了。突然因为财政危机、征税重开,为启蒙运动的理念提供了一个制度上的契机,而这种三级会议也昭告了绝对主义无力整合的困境。由此,三级会议这件事让启蒙运动的词汇(社会契约论)加以诠释了。

—— 终于在 8月4日晚,废除了特权秩序(绝对主义这身“毛”的“皮”) ,使得启蒙运动从“形而上学”向“制度”转变了 也就是说,这个turning point, 产生了当时的 两个 政治—意识形态 动力 :绝对主义无法整合分歧的各种意识形态了,启蒙运动议程更加建制化和激进化了

回到Skocpol。 她只认为8.4号晚的这项工作是农民起义的后果,没看到这也是概念转型的意识形态过程

She fails to recognize that it was a crucial turning point in two quite distinct revolutionary processes: a class process of peasant revolt and an ideological process of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Sewell进一步说了 在1789年之后,发生了 四种 政治—意识形态的转型过程

——激进化: 斯考切波的解释是,由于当时法国正在打仗、阶级斗争等原因,所以导致了激进化。但是Sewell引用了Furet的最新研究 认为当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普遍意志”和“贵族阴谋”之间的辩证动力。也就是,由于贵族阴谋论,导致进一步强化了民众意志作为普遍的,以树立对立面的方式激化了。而这样的意识形态区分过程,是可以卷入阶级斗争的。

——变异分殊化: 当时出了各派系,如雅各宾派等等,在恐惧气氛下,都使用自然法、社会契约等概念,但却有不同的解释。

——对社会生活予以重建: 在度量系统和计时系统,使用了新的。例如以前使用天主教的日历,现在换了。 通过这方面, Sewell质疑Skocpol对社会革命的定义 ——到底什么是社会革命?如果不是对社会生活的重建,叫什么社会革命呢?

——非预期的后果: 例如,革命这个词在1789之前并不是现代意义,但经此一役,形了新的意义;nationalism也是如此,当时发明了“祖国”(La Patrie )的意义,通过blood and land来让普遍大众投入爱国献身之中。


4. 文化转向的提问

缘上面提出的意识形态过程的分析 ,Sewell Skocpol提出 打开 一连串的补充性“缺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