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大学图书馆
百年文化,源远流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学霸笔记力学篇全部汇总 ·  10 小时前  
铅笔道  ·  北京杀出超级独角兽:一把融资10亿 ·  2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出生日期覆盖1-9所有数字的概率很小吗?莫非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大学图书馆

开矿 | AIGC学术伦理初探:政府机构、出版界、高校的三重约束

清华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24-04-30 14:22

正文

AIGC学术伦理初探:

政府机构、 出版界、 高校

的三重约束



在数字化浪潮中,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如同双刃剑,既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也引发了关于学术诚信和道德责任的广泛讨论。为了确保我们能在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需要从政府机构、出版界和教育机构三个关键领域深入探讨相关的规范和原则。





Part 1






政府机构:制定边界,引导共识



2023年9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研究中的应用指南 [1] ,指南详细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定义,探讨了它引发的争议以及对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它可能加剧数字鸿沟的问题。同时,指南提出了各国政府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采取的关键步骤,并建议建立政策框架,以确保在教育和研究中以符合伦理要求的方式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还建议,将使用 人工智能工具的最低年龄设定为13岁 ,并呼吁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科技部监督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3年12月也分别发布了《 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 [2] 及《 科研诚信规范手册 [3] ,明确了使用AIGC的规范,包括研究选题、数据管理、成果署名等方面,并指出 在评议活动中谨慎使用 AI工具。《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部分摘录如下:



一、研究选题与实施:

(一)科研人员

2. 研究项目的申报材料应真实、准确、客观。不得使用相同或相似研究内容重复申报,未经同意不得将他人列为研究团队成员。不得抄袭、买卖、代写申报材料, 不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申报材料。

7. 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保密、经费使用、资源和数据共享、知识产权归属等规定。依规 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参与研究实施。

二、数据管理:

(一)科研人员

13. 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学术规范, 依规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处理文字、数据或学术图像,防范伪造、篡改数据等风险。

三、文献引用:

4.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特别是涉及事实和观点等关键内容的,应明确标注并说明其生成过程,确保真实准确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对其他作者已标注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一般不应作为原始文献引用,确需引用的应加以说明。

7. 不应在参考文献中列入未参考过或与研究内容无关的文献,包括不恰当地自我引用、与他人约定相互引用,或根据审稿人、编辑要求引用不相关文献等。 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参考文献。

四、成果署名:

7.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得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应在研究方法或附录等相关位置披露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要方式和细节。

五、成果发表:

(三)学术出版单位

3. 应要求作者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说明具体的软件名称、版本和使用时间,并对涉及事实和观点引证的辅助生成内容作出具体标注。

六、同行评议:

(一)评议人

7. 在评议活动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事先征得评议活动组织者同意 ,操作中应 防止泄漏评议内容 ,如发生信息泄漏应及时采取必要补救措施。




Part 2






出版界:明确政策,保障原创性



2023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与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Wiley)发布了《 学术出版中AIGC使用边界指南 [4] ,明确了AIGC在学术出版中的使用边界,旨在引导出版界、科学界和科技管理部门就AI技术使用规范形成共识。这份指南强调,虽然 AIGC可以辅助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图表制作、文字润色等工作,但研究人员必须对AIGC提供的输出进行验证和编辑,确保内容的原创性和准确性 ,并在适当的地方 予以披露 ,且 不能 被列为论文作者。



主流出版商(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Elsevier [6] 、Emerald [7] 、IEEE [8] 、Sage [9] 、Science [10] 、Springer Nature [11] 、Taylor & Francis [12] 、Wiley [13] 等)遵循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简称COPE) [14] 的指导意见,皆 不允许将AIGC工具列为论文作者 ,因为 AI无法承担法律及作者责任 。出版商们要求作者 在论文中的方法部分或致谢披露AIGC的使用情况 ,并对AIGC生成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负责。

出版商的政策虽然严格,但也为AIGC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空间。例如,Elsevier、Emerald、IEEE、Wiley说明 AI可以作为润色工具 ,帮助提高文章的语言质量,但不能取代作者的关键工作。

另外,各个出版商的详细规定也不尽相同,例如Elsevier指出不能使用AI工具修改或引入图像的特征,但在不影响原图像信息的前提下可以修改亮度或是对比;而Emerald、Science、Springer Nature等出版商明确指出:不能使用AI工具修改或产生多媒体素材。

因此,在发表论文之前,研究者必须仔细阅读并遵守出版商的相关规定,确保学术发表不会因忽视这些规则而受到影响。


Part 3






高校:审慎态度,鼓励合理使用



国外一些高校最初对课堂上使用AIGC持反对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AI工具的普及使用,高校的态度已经转变, 支持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如正确引用、数据保护、避免AI幻觉、遵守校方或授课老师的学术诚信政策等)使用AIGC

哈佛大学 [15]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6] 、普林斯顿大学 [17] 、波士顿大学 [18] 、澳大利亚八校联盟 [19] 以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20] 知名学府,都制定了指导方针来引导师生正确使用AIGC


哈佛大学发布AIGC工具的使用指南


国内高校对AIGC的应用已有 上海交通大学 [21] 上海科技大学 [22] 发布了使用指南,为师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总结


为了维护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公正性和合法性,政府、出版商和教育机构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框架。随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持续进步,相应的规范和指南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持续学习、了解并遵守这些规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充分利用AI带来的便利和创新,同时能共同促进学术出版的健康发展,确保学术诚信和道德责任得到尊重。


这是对AIGC学术伦理的初步探索,期待与大家进一步交流,欢迎留言补充、分享您的见解和建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