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93岁数学教授潘鼎坤登台讲授律诗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潘鼎坤从小就对中国诗词有浓厚感情,在数学课上,他还曾引用李煜的词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今夜,一起品读诗歌之美。
热爱诗歌之美
93岁高龄,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一位数学教授,完成了
两个小时的古诗词授课,是什么动力让他愿意而且敢“班门弄斧”
?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理学院,潘鼎坤已经教了一辈子的高等数学,最近,他却因为讲授古诗词在网上火了。他说,虽然自己教的科目是数学,但因为从小受到私塾文化的影响,一直对中国诗词抱有浓厚的感情,在数学课上,他还曾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来为学生们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最简单、最准确的方式,而诗则是感情世界最简洁、最透彻的表达方式。
今年,陕西有位知名的文学家逝世,潘鼎坤参加追悼会时发现,有些文人的挽联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律诗,什么是对联。”这一情况促使他自告奋勇地开办律诗对联讲座。
尽管已经是93岁的高龄,潘鼎坤的讲座没有邀请助手,第一节课,他独自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
不仅搜集诗词相关的人物故事,还用毛笔誊写了《中文大辞典》中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在潘鼎坤看来,现在市面上各类诗歌鉴赏的书籍都没能将诗歌的“核心技术”传授给学生,因此,他自愿“班门弄斧”,希望凭着自己对古诗词的热爱,将中国真正宝贵的文化传承下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潘鼎坤教授讲授古诗词。
感受诗歌之美
唐诗灿烂华美、宋词饱满安静。
诗歌之中,有美丽的画面,有丰富的情调;
诗歌之中,有温柔与缱绻,有家国与天下。
画面之美
中国诗歌精巧,从不冗长,从来没有极大的伟力,但精巧的文字却极富立体感,勾勒出神妙的情景,让人感受到诗画合一的美。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李白·《送友人入蜀》
【译文】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让读者想象自己骑在马背上,走在高高的山路上,从与诗人相同的角度去观赏风景。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译文】千山万壑,长满了参天的古树,到处都是杜鹃鸟啼叫的声音。山中下了一夜的雨,百泉流淌,好像挂在树梢上。
情调之美
诗歌分为豪放诗和婉约诗。诗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描绘出自己所处的历史年代和日常生活。
豪放诗:
即浪漫、放纵、无所顾忌、放纵情感的诗歌,表达对社会束缚的反抗,教诲人们去博爱自然。著名的诗人有李白、屈原、王维、孟浩然等。
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
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李白·《
司马将军歌
》
【释义】全诗塑造了一位南征将军的英雄形象,全诗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与乐观主义精神。这两句中胜利在望,满怀豪情的情调呼之欲出。
婉约诗:
遵守艺术的限制,仁慈、顺从、怨而不怒,教诲人们知足常乐,热爱众生,尤其怜悯贫困受迫的人,并且厌恶战争。代表诗人包括杜甫、杜牧、白居易、元稹、李清照等。
眠看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杜甫·《漫兴》
【释义
】
其中,“无赖”、“丁宁”、“语”等词语,间接地把人类的品质赋予了春天和莺鸟。接着又对昨夜暴风雨提出控诉,因为它对院内的桃李树滥施“淫威”: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断数枝花!
形式之美
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三种表现方法。
赋:
就是即心即物,内心有怎样的感动,直接表达出来,铺陈直叙。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郑风·将仲子》
【释义】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女对自己所爱的男孩子表达的一种情意。“不要跳进我家里门,不要折断我家杞树的树枝,我并非爱惜家里那棵树,而是怕我父母。”这样通过直接的叙述,把内心感情的活动表现出来。
比:
就是由心及物,内心先有一种情意,然后用外物来表述。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魏风·硕鼠》
【释义】这首诗描述的并非眼前真的有一只大老鼠,而是“我”先有了被剥削的痛苦,然后用老鼠做比喻,讽刺那些剥削者,并在诗中表达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没有剥削的安乐之所在的美好愿望。
兴:
就是由物及心,人心由外物而引起内心的感动。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
【释义】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写的是外物;“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不再是外物,而是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这就是“兴”。
韵律之美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叫做押韵。
茅檐常扫净无苔
(t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
(z
ā
i)
。
一水护田将绿遶
(rào
),两山排闼送青来
(lái )
。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诗歌中平仄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抑扬顿挫,从而产生一种音乐的节奏美。平声是比较拖长的音,仄声是有升有降、比较短促的音,句与句平仄对立,句子内平仄相间,就产生了抑扬顿挫的效果。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方能没马蹄。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吾国与吾民·诗歌》
作者/林语堂(节选)
诗歌被视为最高的文学成就,被当作测试一个人文学技能的最为可信的方法。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似乎普遍认为的那样,是既对之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上所述,所有的中国学者都是诗人,或者装出一副诗人的模样,而且一个学者的选集中有一半内容是诗歌。
自唐朝以来,中国科举考试在测验重要的文学能力时,总是包括诗歌创作在内。甚至家有才女正待出阁的父母,有时是才女本人,在择婿时也要求对方能够写一手好诗。阶下囚经常因为能够写几首好诗而为掌握他生杀大权的人所赏识,并且重新获得自由或受到特殊礼遇。诗歌被视为最高的文学成就,被当作测试一个人文学技能的最为可信、最为便捷的方法。
中国的绘画也与诗歌紧密相联,在神韵和技巧上,即使不是完全一致,也是息息相关的。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