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国演义
中国最大的三国演义爱好者社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里的故事,我们一同赏析,我们以书交友,以文会友,奇文共赏,不亦快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与秩序  ·  北大优秀博士论文 | 窝阔台汗时代大蒙古国研究 ·  2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北大优秀博士论文 | 窝阔台汗时代大蒙古国研究 ·  2 天前  
科技日报  ·  史前“干饭能手”了解一下→ ·  3 天前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早期文物中的蛇形象与蛇观念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国演义

长平之战赵括只是背锅侠,这个人才是赵国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

三国演义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7-23 07:00

正文

作者|佚名

字数:1527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秦赵两国,百万大军战于长平,伤亡七十余万(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秦国六十万大军,亦伤亡近半),所谓"流血漂橹",莫过于此。

而这场战争,最终以赵国失败而结束,四十五万赵国青壮尽没于此,秦国自此睥睨东方,再无敌手。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长平之战成就了白起的"杀神之名",成为了军事史上的一个神话!而他的对手,战死于长平的赵军主将赵括,却身败名裂,成为了赵国的罪人。"纸上谈兵",让他成为了一个笑话!

诚然,两军对敌,正面厮杀,面对人数并不占绝对优势的秦军,赵国四十五万大军竟然全军覆没,赵括身为主将,必须要负责,这是怎么都洗不掉的。

然而,长平惨败,不单单是赵括一人之责。当赵括率领赵军将士在前线拼杀时,那位安坐于邯郸王座之上的赵孝成王,才是令赵国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

 

长平之战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

长平之战的起因乃是秦赵两国争于上党,而这个上党地区并不属于赵国,而是属于秦国。当然,上党地区原本是韩国的地盘,但当时秦国攻打韩国,韩王为了请求秦国息兵,便将上党郡献给了秦国。所以,从法理上来讲,这块地盘已经是秦国的了。

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便投靠了赵国!而赵王由于眼馋上党郡的战略位置,又白白得到了上党郡的十几座城池,高兴得不得了,便答应了下来,但秦国不答应啊!所以,秦赵两国开始进入到战争状态!

其实很明显,这是韩国的一个嫁祸策略,扔出上党郡来让秦赵两国去争,可是赵王过于自信,认为能和秦国掰手腕,这才有了长平之战。所以,这一战可以说是赵王自找的,没那金刚钻,最好别揽瓷器活儿!

 

长平之战是一场可以打赢的战争。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其实是一场国力的消耗战,从地理上看,长平距离赵都邯郸不过200里,而距离秦都咸阳在400里以上,赵国后勤明显占优。但是呢,赵国得粮食可没秦国多啊,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而赵国呢,无非士太原盆地,再加上邯郸。与此同时,秦国召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让秦国可以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运粮甚至比赵国更快,更畅通。

所以赵国国力不如秦国,其失败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但是,赵国并不是没有机会赢!

首先,外交上,且不说齐楚这样的大国支持,赵孝成王只要是把握住韩魏这两个三晋老牌盟友,秦国就很头疼。韩国与魏国根本不需要出兵来正面战场,只需要派出小股部队骚扰秦国运输线,那届时沉不住气的可就是秦军了。合纵之策,当时早已有之!

但是,赵王的外交可以说是搞得非常烂,当时竟然没有一个帮手,首先三晋之中魏、韩二国都被秦国打怕了,而楚国一直是坐山观虎斗,喜闻乐见。至于最大的助力齐国,则是恨赵曾参与乐毅伐齐,同时齐王又胸无大志,不想惹麻烦。所以赵国当时找齐国借粮食,齐国没给,与此同时燕国也与秦国交好。

其次,战略上,赵孝成王远没有秦昭襄王那般魄力。赵国拥有着当时最强大的骑兵部队,赵孝成王完全可以像他爷爷赵武灵王计划的那样,动用其西北部边军对秦国进行闪击战。再不济也可以利用其骑兵的机动能力骚扰其粮道。可结果居然是赵国被秦国骚扰粮道,截断运输。

值得一提的是,秦昭襄王当初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临阵换将,兵家大忌!

赵王听信谗言,临阵换帅。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更何况是用年轻的赵括换下名将廉颇,且不说军心是否会因此动荡,赵括连能否服众都是个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