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文摘
清华学子创办,新媒体第一文摘,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每日精选好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indle电子书库  ·  无条件五星!这本火了20多年的硬核保命指南, ...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哪吒的牙为什么破破烂烂的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瞬间清醒,不愧是刘震云封神之作! ·  3 天前  
乌兰察布云  ·  云·悦读 | 百合花开——林清玄 ·  4 天前  
乌兰察布云  ·  云·悦读 | 百合花开——林清玄 ·  4 天前  
北京青年报  ·  “你就是开个集装箱回去,也会被塞满!” ·  4 天前  
北京青年报  ·  “你就是开个集装箱回去,也会被塞满!”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文摘

63岁陈道明再度爆红:人活到极致,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节制

水木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02-19 22:30

正文


水木君说:

我们见过太多以人设立足的演员,他们秀恩爱,秀性格,秀聪明……而人设,是世界上最不坚固的东西,它可能因为一张偷拍,一次修电脑,一段酒后的情不自禁,碎成渣渣。但人格,却不一样,从没见过陈道明标榜自己顾家、爱生活,然而他确实是爱的。


文/小爱同学

来源/爱奇旅(i-qilv)



人活着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活着。

第二个层次:体面地活着。

第三个层次:明白地活着。


世人皆醉我独醒,醒的那个人往往是最难的,陈道明算是其中一位。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


在喧嚣混沌的名利场,陈道明有他自己的“非常之明”。


什么是“非常之明”?陈道明说:


我觉得节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


所以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



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节制二字早已贯穿陈道明的人生哲学。



节制,是一种风骨


在现在的演艺圈,陈道明是一位公认的有风骨的人。


但少有人知道他曾经的境遇并不允许他“任性”。


1955年陈道明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知道自己的家庭成分是一定要“上山下乡”的。


但陈道明阴差阳错地考入了天津人艺,不仅逃过了上山下乡,还成为了一名演员。



在成名前,陈道明整整跑了7年的龙套。


在天津人艺的7年时间里,他这一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再下场演特务,最后演八路,总之上一句台词都没有。


在这段时间里,一起跑龙套的那些人有的改行、有的下海、有的破罐子破摔。


却唯有陈道明,把龙套也当成一种职业。



后来回忆这段时光,他说:


“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能站在舞台前面说话,这是一个很光荣的存在。”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主角,也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光鲜亮丽。


即便如此,控制自己的欲望、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高级哪怕是跑龙套,演员就是陈道明认定的这件事情。



1978年,陈道明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这一考,命运出现了转机。


他不仅演技有了质的飞跃,也终于凭借《末代皇帝》中青年溥仪一角一炮而红。


之后他又演了钱钟书《围城》,连钱老本人都写信告诉他:“你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的方鸿渐。”



凭借这个角色,他成功地获得了 “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和 “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成了家喻户晓男演员。


来找他拍戏的人越来越多,片酬也越来越高,但他却一一拒绝了。


“剧本不行,给再多钱我也不拍。”


如果没有合适的剧本,陈道明可以几年不接戏不拍戏,绝不会单纯的为了挣钱而去拍戏。



一但遇到好的剧本,他不仅自降片酬,还让制片人去请更多好演员。


“我的片酬占了预算这么多,你怎么能请到其他好演员呢。”



在汶川地震后不久,得知冯小刚要筹备《唐山大地震》时,陈道明主动找上了他:


“你要是拍地震,我免费去演。”


别人不理解陈道明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


我不买飞机大炮,也不买航空母舰,我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没那么多奢望。



为什么说陈道明有风骨?


懂节制,才有风骨。


演艺33年,他一直恪守着自己的个性和底线,这风骨,就是克制了一个个欲望塑造的。


所以冯小刚说:陈道明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节制,是一种享受


众所周知,陈道明是个淡泊且低调的人。


但三十出头时,迅速走红给他带来的除了名利,也曾带来心态上的浮躁和轻狂。


“九十年代名利的出现也教会了我轻狂,不自重、自不量力、自以为是。无视比你能力更强的人,这就是狂。”



幸好在拍《围城》时,他结交了钱钟书。


从繁闹的片场去钱老家做客,老人家里没有录像机、电视机,也没有电话,唯一的电器是煎药的药锅子。


钱老待客,杨绛先生在看书,除了药锅子偶尔的“噗噗”声,几乎没别的声音。


陈道明在那种书香的氛围中,突然发觉自己贫乏、可怜乃至丑陋。


“在文化的面前,学问面前,我觉得自己那点名气连屁都不是!”



回家路上,陈道明回想起自己这段时间过的生活。


在外界的追捧和赞誉之下,如果再这样心浮气躁下去,会彻底成为一个浅薄无知的人。


所以在他最火的时候,他躲起来了。



后来在杨澜的采访里,陈道明说:


我一上酒桌应酬就是煎熬,尤其是一个人当一个人喝醉了,一句话跟你说了四五遍,一张名片递给你八次时,你就会感到一种窝火,一种愤怒,特别烦。


那平时的时候在干嘛呢?


他说:“独处,现在社会在强调竞争,往往忽略和忘记了独处的美德。”



其实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


他越发认识到快乐与否与外界无关,有一个洁净、从容、真我的精神世界,才能让一个人活得百毒不侵。



陈道明的哥哥陈道凯说在天津老家时,陈道明从不看电视。


“他北京的家中连有线电视都没装,书房里的床堆满了书,自己就睡在一堆书中。”


他爱读古典文学,家里书架上摆了很多,书法也每天都练,写得一手好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所以季羡林曾说:陈道明的文学水平,可以胜任北大研究生导师。



年纪再大了一点之后,在家拿着毛笔抄写《道德经》,或凭记忆画拍戏过去的地方。


陈道明说,到了我这个年龄段,凭经验在演戏。说实话,现在真有些黔驴技穷了。


只有玩命读书,因为你知道的太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读书。


用尽心机不如静心做事、奉承巴结也没必要,不必谁都去讨好,顺其自然就好,节制的人生是种享受。



节制,是一种幸福


有句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生活,终究活的还是自己。


相比娱乐圈其他人,陈道明特别“恋家”。


他常说男人就是要多在家待一待,如果晚上每个家庭的灯都亮了,也是一种时尚。



1978的夏天,陈道明认识了妻子杜宪,许多人都说杜宪能嫁给陈道明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但陈道明本人却说:“娶到杜宪,是我三生有幸。”


彼时他还在天津人艺跑龙套,杜宪已经了成为央视新闻联播主持,眼看着两人差距越来越大,他决定为爱一搏,这才考了中戏。


正如他自己在诸多场合所说的那样:


“如果不认识杜宪,就不会去考中戏,不上中戏,就不会拍那么多电视剧,也就不会有现在的陈道明”。



后来两人顺利成婚,结婚三十五年没有红过脸。


回忆起过去两人恋爱时曾经争吵的岁月,杜宪笑说:那几年,我们把一生的架都吵完了,所以婚后才特别和谐。



女儿出生后,陈道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自己的家人。


女儿喜欢糖人,他就做糖人,女儿喜欢面人,他就捏面人,亲手给女儿倒腾了许多小玩意儿。


他也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影响着女儿,不望女成凤,只希望她健康快乐:


“我希望她第一身体好,第二要快乐,第三尽量有所成,但更要知道自己是个凡人,是普通人。”



后来女儿长大了,出国读书。


陈道明夫妻两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夫妻俩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他裁他的皮包,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我们见过太多以人设立足的演员,他们秀恩爱,秀性格,秀聪明……


而人设,是世界上最不坚固的东西,它可能因为一张偷拍,一次修电脑,一段酒后的情不自禁,碎成渣渣。


但人格,却不一样,从没见过陈道明标榜自己顾家、爱生活,然而他确实是爱的。


他不推杯换盏,也没有灯红酒绿,享受着柴米油盐里的诗酒茶,便是幸福。



节制,是一种态度


前段时间,陈道明当选了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新闻一出,一向与喧嚣绝缘的陈道明竟然登上了热搜榜首,无数人感慨,这或许是中国电影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因为在利欲熏心的娱乐圈,陈道明就像一股清流,他总是耿直坦荡从不虚伪,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无数明星为玩票电影站台时,他说这不是电影,这叫抢钱。


他不怕得罪任何人,形容现在的娱乐圈时一针见血:“这个行业就八个大字:对年轻人是四个大字'寡廉鲜耻',对年岁稍长的叫'为老不尊'。”



越来越多明星称“压力大,借毒减压”陈道明说:


谁没压力?你有老百姓压力大吗?你比老百姓挣得多、社会关注度高,非说有压力,也是想出名、想风光的压力。


用压力解释吸毒,纯属借口,这就是没教养的表现!


欲望的释放很容易,但节制却很难。


也正因他说真话、说实话,许多人说他刻薄、难合作,说话难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