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犀
最近几年,中国彩电行业处在典型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困境中,产能过剩和产业转型的过程异常艰难。
但在这一轮转型困境的另一面,是消费升级的黄金机会,
一批更理性、更愿意为高品质和高性能买单的中产消费群体,正在崛起。
近年来,中国彩电消费市场以中端大众级产品为主流,经济型和高端产品占比小,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状”结构。但在这一轮消费升级的过程中,这个纺锤的中间部位同时受到来自两端的压力。
一头的压力来自于互联网公司跨境“入侵”,
尽管上游面板成本价格在一天天增长,但他们采取“自杀式”的硬件免费+内容盈利的模式,迅速占据了一部分市场,2016年三季度互联网品牌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了22.5%。
另一头的压力,则来自于高端彩电的逆势增长。
以售卖高端电视的索尼为例,根据市场数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度索尼全线电视产品中,高端电视增长更快,比入门级产品更受顾客喜爱。其中高端型号Z9D,售价比同尺吋主流产品贵上2-3倍不等,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和销售表现。
这一趋势从2016年三季度国内彩电市场,配置了各类高端技术的电视占有率普遍上升中也能明显感受到,其中:
4K电视占有率48.6%,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5.4个百分点;
HDR电视占有率11.6%,较去年同期上升11.6个百分点;
曲面电视占有率5.8%,较去年同期上升3.2个百分点;
超轻薄电视占有率1.3%,较去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
注:HDR意为高动态光照渲染(High-Dynamic Range),是屏幕视觉方面的技术。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彩电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我们可以看出,
在中产阶层壮大的社会中,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正在变得愈加多元化,需求从功能性向个性化转移。
在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舆论中,“大众商品”这个词已经被解构,不存在一种商品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细分市场。
在以电视为核心的客厅产品这一细分市场,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新客厅革命应运而生。事实上,我们已经从TV的旧世界逐渐向在线观看的智能电视新世界过渡,这对有细分需求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好的现象。
回到“The Battle For Your Digital Living Room”的核心,
彩电业的产能过剩,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并非绝对的供过于求,而更像是一种供需错配,是供给这一端没有提供足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去买电视机,在家电大卖场庞杂的电视机品牌群里面,他一眼便看中了价格颇高的索尼Z9D。
原因在于这款电视机的设计简洁、触感高端、色彩自然、对比鲜明,跟其他电视放在一起比较,画质可能更为逼真细腻,让他过眼难忘。哪怕后来有很多价格以及品质都不错的电视可以选择,他还是心心念念这一款。
其实,对他而言,并不是简单在购买一台“好的电视机”,也不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工程”虚荣心理寻求名牌,而是想要享受到最好的生活体验。
电视机的体验感,则是来自于它的画质,
在没有体验过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差别,一旦用过更好的产品,即便差异相对于整体而言只有1%,再让你回去用原来的那个,那是千难万难的不乐意了。
在他看来,为这1%多支付一倍价钱,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这是电视机甚至整个中国制造业典型的消费升级行为,这种整体性的消费升级直接体现在了电视机行业的市场数据上。
4K、HDR、曲面屏、超轻薄等“黑科技”,
是中国各个大城市的消费者为之付费的额外1%,尽管它们看上去仅仅是庞大、为数众多的基础功能之外的小小一部分。
但这额外的1%差异,就是所有企业在这场消费升级浪潮中要回答的命题。眼下的中国制造转型非常困难,但答好这个问题,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将会迎来黄金5年。
那些愿意为技术、研发付出,在产品性能的顶部1%上不吝投入的企业,最终都将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