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经
"钱经"专注于钱的经营之道。钱生钱、利滚利,时间是您的最佳理财经理。K线语言会说话,它会告诉你资本市场上正在发生的故事,我们要学会使用它与资本市场进行对话。教育启示、人生经验、思想智慧、哲学哲理,健康养生:无价之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铁建  ·  春鼓催征!中国铁建复工复产掀热潮 ·  昨天  
中国交建  ·  王海怀会见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董事长毕湘利 ·  2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地方动态 | ... ·  3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天下事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经

查理·芒格:人们精于计算而思考的太少

钱经  · 公众号  ·  · 2019-09-08 08:45

正文

做财富的传播者, 路同行,一起成长



查理·芒格曾说: “即使握有全世界最锋利的刀,如果你自己的心性存在缺陷,那么它也会成为自残的工具……如果你拥有最精于计算的头脑,但始终无法克服欲望的纠缠,那么在巨额财富的重压之下,你注定将粉身碎骨。”


大概五年前,第一次读《穷查理宝典》,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芒格是一位投资家,同时也是一位心性哲学的大师、一位智者。


这本书讲具体投资的东西并不多,它更多的是讲一些思维方法和心理学。投资是一项综合的工作, 除了必备的跨学科多元化知识架构,同时还对投资人的心性特质有格外的要求。


最近又读了湛庐出品的新著《查理·芒格的投资思想》,进一步感受到芒格在心性方面的过人之处,遂整理勾勒出芒格心学十讲。正是这些优势极大地帮助芒格和巴菲特获得了今天的成就。


01

自知之明


芒格说过,“最重要的是,别愚弄你自己,而且要记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


怎样才能做到自知之明?


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芒格说关于投资我们有三个选项:可以投资、不能投资、太难理解。芒格和巴菲特坚决不跨出能力圈半步。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是好朋友,但是巴菲特一直没有买微软的股票。为什么?因为看不懂。有一年比尔·盖茨过生日的时候,巴菲特买了一百股微软股票,用的还是他自己的钱,更多是作为一种友谊的象征,而不是作为投资。


自知之明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自己的情绪。 《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总结了25种人类误判心理学,它们都会影响到投资。比如其中一节讲“嫉妒”,嫉妒是人之常情,却严重影响到个人的投资行为。《金融危机史》作者金德尔伯格说过一句话:“最令人烦心、最人头疼的事莫过于看到朋友发大财”。为什么股市里羊群效应特别强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周边的人赚了钱,在羡慕嫉妒心理的驱动下跟风随大流。


傅盛曾总结人类认知的四个阶段,非常精辟。 95%的人处于第一个阶段,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一旦懂得了谦卑,能够承认“这个事情我不知道”,意味着你已经进化到了4%的人群里,这是第二个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个阶段是境界更高的“知道自己知道”。巴菲特和芒格起码在这个境界,他们知道什么东西是买了大概率不会亏本的。这样的人占0.99%的比例,可谓百里挑一。



而最顶尖的一群人,他们 “不知道自己知道” ,占0.1%的比例,千里挑一。


做投资千万不要落在95%的人群里边,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实际上却并不知道。承认无知比自以为是要高明得多,就如芒格所说,“承认无知是智慧的开始”。


02

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指的是要尽量保持自律和理性。芒格说过,“在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理想性格(投资性格),毫不妥协的耐性,自律自控——无论遭受多大的压力,也不会动摇或者改变原则。”


举个巴菲特打高尔夫的例子。巴菲特投资做得很好,但是高尔夫打得不怎么样。有一次,巴菲特参加了一场户外高尔夫运动,在三天内一杆进洞的成绩为零。于是,巴菲特的球友们决定同他打一个赌:如果他不能一杆进洞,只需付出10美元;而如果他做到了,可以获得20000美元。当场的每个人都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巴菲特拒绝了,在他看来, “如果你不学会在小的事情上约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上也不会受到内心的约束”。


战胜自己也包括战胜自己的非理性情绪。还以“嫉妒”为例,芒格一针见血地指出,“杠杆和嫉妒是致命的混合体”。嫉妒往往促使人们采取非理性的加杠杆举动来博取收益,这是投资的大忌。那么芒格自己怎么处理嫉妒心理呢?他说:“我们从不会因错过某些机会而感到苦恼。别人比你更富有又有什么问题呢?为此苦恼真是杞人忧天。”


投资与其说是为了战胜市场,不如说更重要的是战胜自己。 为了战胜自己,芒格和巴菲特几十年如一日不停自我提升。芒格和巴菲特都是学习机器,芒格95岁,每周还是要看20本书,看到兴奋时可以熬夜阅读到凌晨,他对学习的热爱与毅力令人叹为观止。芒格之所以这么热衷于学习,就是希望每天结束时,努力使自己比早上起床时更加睿智一些。“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如果足够长寿,大多数人都会获取应得的回报。”


正如老子所言, “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 ,能战胜别人说明你是一个有力量的人;但是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03

懂得常识


做投资需要懂得并坚守常识。


万物皆有周期是最重要的常识之一, 而驱动周期变化核心动力之一正是来自于人性。 芒格说:“所有人类对几何级数增长的过度追求,在一个有限的地球上,最终都以惨痛收场。”用大白话说,就是树不能长到天上去,这是常识。但在现实中,当牛市来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可以一直涨,3000点看5000点,5000点看1万点,总觉得这次是不一样的。“这次不一样”恰恰是金融史上最昂贵的教训之一,实际上最终都要均值回归。


牛顿炒股的例子可谓典型。 牛顿是高度理性的物理学家,但同样逃脱不了非理性情绪的驱使。当时南海公司股票大涨,大家都买,牛顿也买,但他觉得南海公司股价有泡沫,就卖掉了,赚了7000英镑。不久,南海公司股价下跌,看起来牛顿很明智。但是故事没结束,后来南海公司的股价以更快的速度上涨,牛顿周边的朋友都大赚其钱,牛顿在最后时刻没有抗住诱惑,在一个更高的点位重新买入南海公司股票。很快南海泡沫真正破灭,牛顿为此亏损了2万英镑,是他上一波赚的三倍。正是在南海泡沫里面他讲过那句经典的话: “我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行,但是无法测量人性的疯狂。


与牛顿相比,世纪之交芒格和巴菲特在科网泡沫中的表现堪称投资史上经典的操作。1998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股东们一个接一个地提问道:“为什么芒格和巴菲特没有投资任何东西?”市场上一切东西都在上涨,而芒格和巴菲特只是坐在那里反复回答道:“股票价格太高了”。


当时正值科网泡沫的高峰,美国互联网股票是当时最热门的股票,只要公司名字里有个“com”,股价便能够一飞冲天。但是巴菲特和芒格坚持不碰科技股,因此投资收益远低于那些追逐科技股的投资者,为此他们遭受了极大的压力。不久后科网泡沫崩溃,股指从5046点下跌78%至1114点,之前志得意满的人纷纷破产,但是巴菲特和芒格却躲过了一劫。这是坚守常识的胜利。


04

逆向思维


芒格一直强调 “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他更经典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知道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在芒格看来,“生活和生意上的大多数成功来自于你知道应该避免哪些事情:过早死亡、糟糕的婚姻等等”。所以,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首先要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首先应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其实最需关心的却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按照这种逆向思维,在投资中最关键的不是要表现得很聪明,而是尽量别犯愚蠢的错误,“拥有长期优势的投资者正是凭借这点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收益”。


当然,逆向思维不等于鸵鸟策略,该行动时必须采取行动,只是这个行动也应当是逆向的,即巴菲特所言“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当然,知易行难, 逆向行动需要逆自己的人性,这恰是投资最考验人的地方。 但巴菲特和芒格做到了,2008年次贷危机最恐惧的时候,他们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我正在买入美国股票”。在2009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更进一步,他说暴跌时要贪婪到用大桶去接:“如此巨大的机会非常少见。当天上下金子的时候,应该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环。”


他们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金白银的干。2008年初,伯克希尔拥有443亿美元的现金资产,之后他们还留存了2007年度17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然而,到2009年底,他们的现金资产减少到了306亿美元。这么多减少了的现金去哪里了?当然是去买股票了。


05

多不如少


芒格说,我一生中仅投资了三家企业就很成功了,它们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好市多和李录的基金。


巴菲特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对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们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六个已经绰绰有余了。”甚至, “只要你能顶住价格的波动,拥有3只股票就足够了。


原理也很简单,《穷查理宝典》一书里芒格曾引用过比尔·罗斯的话,“如果你拥有40位妻妾,你一定没有办法对每一个女人都认识透彻”。


投资股票也是一样,如果抱着“与股票结婚”的态度,就必须要深度了解股票,但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对几十只、几百只股票都很熟悉。


“多不如少”不光适用于选股,也同样适用于职业选择——专注于做某一件事情。芒格自己曾总结:“我的成功源自于我的长期专注”。在他看来,极度专业化才是成功之道。“比起理解整个世界来说,大多数人更加擅长专攻一个方面。”相反,“那些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人都付出了很大代价。”


老子说, “少则得,多则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非常深刻的道理。学生功课要做得好,必须每天给自己加压,反复练习。但是就修为而言,有时候要做减法,必须把噪音、无用的东西都砍掉,才能够保持脑子清醒,保持理性。所以做投资是一种修行,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累积。




06

动不如静


看芒格和巴菲特的生活状态,他们非常安静,他们干的事情最多的是看书和思考。芒格说:“我们花很多时间思考。我的日程安排并不满,我们坐下来不停地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更像学者而不是生意人。我的系统总是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几个小时。我不介意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可是我们大众总想做点什么,没做点什么就觉得心里发慌,在投资里面这不见得是一个好事,投资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盲动不如不动。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芒格和巴菲特非常接近于这种状态,他们远离华尔街以尽量减少干扰。在安定中等待机会是他们的投资常态。守静去躁,正是投资本义。


07

短不如长


芒格形容自己的投资方法是坐等投资法。他以每股16美元购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现在每股是30多万美元,涨了18000多倍,当然等待的时间是50年。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也是长线投资为主,比如投资华盛顿邮报超过40年、可口可乐近30年、富国银行24年。当然中国的发展阶段与国情与美国不同,具体的持股时间不见得要照搬他们,但这个理念值得借鉴。


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够享受复利的魔力。 如芒格所说,“如果既能理解复利的威力,又能理解获得复利的艰难,就等于抓住了理解许多事情的精髓”。

从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巴菲特的财富90%以上是在他60岁之后获得的,60岁之前的增长非常平缓。这就是复利的魔方。所以巴菲特有句话说得非常妙,他说, “时间的妙处在于它的长度”。


然而,这同样是反人性的,因为人总是急于求成,所以芒格郑重地告诫投资人:“渴望一夜致富是相当危险的。”


08

谨小慎微


谨小慎微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贬义词,一个人若被形容为谨小慎微,意味着他胆子不够大,没魄力。然而在投资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因为投资不在于短期跑得多快,而是长期能够守得住,不出局,剩者为王。


巴菲特讲过类似的话,投资最重要三件事:


  • 第一是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

  • 第二还是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

  • 第三是坚决牢记前两条。


投资第一位是不亏钱,一旦亏损了本金,意味着你再也回不来了。


在《查理·芒格的投资思想》一书中,芒格引用了一句古训:“河水淹死会水人”。在河水里被淹死的多数是会游泳的人,不会游泳的人自动远离河流,反而可以无恙。在投资中胆子太大的聪明人折翼者比比皆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覆灭就是最典型的教训,芒格就此有过犀利点评: “聪明人和高杠杆的组合往往会以惨败收场”。


芒格关于游泳的比喻多么像老子所说的:“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一谨慎迟疑啊,就像冬天涉水过河;畏惧顾虑啊,就像提防四周围攻;恭敬端凝啊,就像在别人家做客。


这又回到了第一条,做投资必须要自知。 所罗门兄弟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亨利·考夫曼说的好:“亏钱最多的人有两类,一类人什么都不知道,另一类人什么都知道。”其实这两种人实际上是一种人,什么都知道的人其实他也可能什么都懂点皮毛,结果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巴菲特说:“风险恰恰来源于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很多人在投资的时候,可能连自己买的股票代表什么都不清楚,不亏钱才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