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书
加入“有书共读行动计划”,和1000万书友一起,每天早晚读书半小时,每周读完1本书,一年读完52本精选好书,成为期待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Science丨神经元- ... ·  17 小时前  
野球帝  ·  浓眉换东契奇!史诗级三方交易官宣... ·  3 天前  
BioArt  ·  Nat Genet | ... ·  4 天前  
野球帝  ·  NBA扣篮大赛,不如不办了... ·  4 天前  
BioArt  ·  Nat Immunol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书

广东美丽的山湖之城,岭南文化发祥地,却鲜为人知

有书  · 公众号  ·  · 2025-01-17 06:30

正文


文 | 有书百合弄墨 · 主播 | 柠檬


一条溪流,途经端山,自北向东南流经城市全境,此城取名端州。


1096年,宋神宗的儿子赵佶被封为端王,属地端州。


仅四年后,端王登基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宋徽宗。


按理说,宋徽宗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母亲也只是御侍出身,他既非嫡生又非长子,并不是继位首选。


可他的哥哥宋哲宗赵煦在这一年突然暴病崩殂,是向皇后执意要立端王为帝,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宋徽宗是个迷信的人,他认为属地端州是个福地,给他带来了好运气。


登上皇位这年,宋徽宗将端州升格为兴庆军,减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


三年后,他又举办冬祀大礼,拜太庙,大赦天下,升端州为兴庆府。


据史料记载,北宋将“州升府”称为“升大藩”,兴庆府是当时岭南唯一一个府级行政区,足以显现宋徽宗对封地的恩泽。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端州在宋朝以前一直是西江流域的军事重地,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咽喉。


五年后,在转运判官燕瑛的建议下,宋徽宗又将兴庆府改名为肇庆府。


“肇乃发端也,庆乃可喜可贺,即喜庆从这里开始。”


宋徽宗开心之余,还亲笔御书“肇庆府”三字。


彼时的肇庆府,即现在的广东肇庆。


岁月悠悠,肇庆已经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沧桑长河。


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一位风华绝代的佳人带着无尽的美好祈愿,在漫长的日子里徐徐前行。


认识肇庆,听其讲述那一段段令人动容的过往。




千年古韵,历史悠远

话说,当年宋徽宗写了“肇庆府”的牌匾后,燕瑛欣喜异常,陪同钦差大臣将牌匾送到肇庆。


当地守臣如获至宝,立即在知府衙前筑楼用以悬挂宋徽宗御书,此楼称为“御书楼”。


明朝1462年,肇庆知府黄瑜重建御书楼,并改其名为“丽谯楼”。


丽谯楼风格独特,属砖木结构,灰瓦绿脊,四周有回廊,外设栏杆。


丽谯楼见证了肇庆的历史变迁,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肇庆的重要文化遗产。


与其出现在同一时期的宋城墙,也同样独具风骚。


1052年,广源州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先后占领封州、康州、端州等地。


宋仁宗任命狄青为征南节度使,统领大军日夜兼程南下,于次年在昆仑山击溃敌军,侬智高流亡大理。


收复失地后,接任端州知州的江柬之吸取教训,在皇祐五年(1053年),围绕州衙构筑土城墙用以防御敌人。


当时的土城墙规模不大,仅2473米。


1113年,宋徽宗将端州升为兴庆府后,额外拨出专款给当地郡守郑敦义,令其将土城墙改为砖墙,并拓展城墙规模。


那是宋朝初次对城墙进行整改。


之后的元朝、明朝、清朝、民国时期,亦曾多次对城墙进行修缮,城墙上那些不同规格的青砖,就是见证。


厚重的青砖古城墙,与肇庆一同跨越了千年历程与风雨,于200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其实在肇庆,像丽谯楼、宋城墙这些有着厚重历史的代表性建筑还有许多。


如宋城墙上的披云楼、建立于端州西岗的梅庵、明代阅江楼……


这些带着年代感的建筑,屹立于肇庆的不同角落,像一个个无言战士,默默与城市、与岁月同行。


古之端州,今之肇庆。


时间没有把空间隔断,这些古建筑见证了肇庆从古至今的沧桑与辉煌。





湖光山色,四季皆景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其森林覆盖率高达70.5%,“山、湖、城、江”相融一体,景在城中,城在景中。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有着很多来历传说的景区七星岩。


七星岩的名字来源,是有七座具有喀斯特岩溶地貌的石灰岩山峰排列如天上北斗七星。


有人说这七座山峰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七块灵石,有人说天上七仙女羡慕人间,独爱肇庆下凡不归,亦有人说它们是陨落后而石化的星星……


这些传说,让七星岩风景区更具神秘。


其实七星岩的独特,来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之人工创意。


一个600公顷的人工湖泊星湖,将七星岩温柔环抱。


山峦、湖泊、岩石以及岩洞相互交织,成就了七星岩景区。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书法家李邕在游览七星岩时,曾在岩洞的石壁上刻写了《端州石室记》。


他的这一举措,让后来观光的文人墨客争相模仿,也纷纷在岩壁刻上自己的题词。


如唐朝李绅、宋朝包拯、明朝吴国伦、清朝黎简等,均在七星岩洞内外留下的诗词或题名。


时间流淌,石刻诗词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此岩洞被称为“千年诗廊”。


七星岩拥有“岭南第一奇观”之美誉,让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肇庆的美景,可不止七星岩。


春天,满城花开的“花城”,除了广州,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肇庆。


那色彩明艳的花朵,开在湖边、江畔、桥旁……


西湖沿路的紫荆争相斗艳,远远望去,那大片的宫粉与湖中倒影相映,造就了一幅无与伦比的浪漫画面。 


还记得那个广告语:

“你喝过鼎湖山的山泉水吗?”

鼎湖山位于肇庆东北部,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


盛夏,鼎湖山清幽的环境是避暑的绝佳去处。


肇庆的秋天不像北方那般五彩斑斓,但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于西江边骑行,陪着树梢那淡黄色的枯叶看日落,亦是一种享受。


北方的冬天有白雪,肇庆的冬天的有落羽杉红叶,那大片的火红,如肇庆热烈又悠扬。


肇庆,有着“绿水长流、青山起伏”的自然风光。


一年四季,肇庆的每个季节都有与众不同美景。


肇庆的风,吹到哪,哪里就是景。




浩如烟海,智慧结晶


有绝美风光的肇庆,不仅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孕育了独特的艺术瑰宝。


在这里,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技艺,在岁月有的沉淀中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于初唐时期出产于端州而得名。


其质地坚实、润滑、细腻,呵气研墨,滑如肌肤,发墨不损毫,深受文人墨客喜爱。


唐代诗人李贺赞叹: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至宋朝时,端砚成为皇家贡品,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2004年,肇庆被授于“中国砚都”称号。


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肇庆四会,素有“他乡之玉,四会成器”的赞誉。


四会玉雕多以缅甸玉石为材料,经过巧夺天工的雕琢,成为精美绝伦的摆件、挂件、饰件、玩件等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同样集中于四会的,还有邓村的古法造纸。


四会当地称这种纸为会纸,以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


据记载,南宋1270年,中原人南迁至四会邓村一带时,同时带来以竹造纸的手工技术。


造纸过程繁杂,前后需经过砍竹、腌竹、打浆、松纸、晒纸等二十多道工序方可完成。


几百年来,古法造纸技术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的载体得以传承,属珍贵的历史遗产。


除了上述这些,肇庆还有裹蒸制作技艺、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广宁剪纸、传拓技艺、鼎湖根雕雕刻技艺、德庆学宫祭孔活动、龙鱼舞……数不胜数。


截至目前,肇庆,有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3项,省级29项,市级90项。


肇庆的非遗,浩如烟海,灿若星辰。


每一项非遗背后,都彰显着肇庆人民的智慧与勤恳,是他们的认真与责任感,让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


非遗,是带着人们心血的历史见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员,肇庆有如“小透明”般的存在。


尽管如此,也掩盖不了这座千年古城散发的光芒。


也许只有沉浸于肇庆的历史故事里,才能领略独属于这座城市的别样韵味。


认识肇庆,了解这个千年古城,沉醉其风华,感受其风骨。


有书君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