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158Lab
时事、世事、事实,台湾最聪明的女人陈文茜,用视频与文字,问遍世界、质疑真相。 此为陈文茜大陆唯一授权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远比放水更重要 ·  2 天前  
视觉志  ·  东亚小孩,为什么这么累? ·  3 天前  
猫笔刀  ·  又埋了一批 ·  4 天前  
DataEye短剧观察  ·  DataEye短剧热力榜:「药神」短剧大幅领 ... ·  5 天前  
DataEye短剧观察  ·  DataEye短剧热力榜:「药神」短剧大幅领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158Lab

这样的城市绿化,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赏片

158Lab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1-15 06:33

正文

 

城市绿化总是让人心旷神怡,钢筋水泥中点缀一点绿色,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压抑了。如果这种绿色不仅好看,而且好吃呢?

 

我们在《可以吃的风景,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一文中,曾介绍过这样的城市景观:在英国的托德莫登、美国的底特律、法国的诺曼底——人们在各自居住的城市里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城市的边边角角,都变得美味无比。

 

事实上这股「城市农耕潮」不仅仅出现在欧美国家,在大陆、台湾、香港,甚至非洲、南美洲,这股潮流都在悄悄兴起。而它的起源,则多少有些无奈。

 

「城市农耕」开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古巴,当时古巴正遭受美国的经济封锁,加上苏联解体,古巴失去了唯一的外援,政府迫不得已展开自救行动,鼓励人们在城市里进行耕作,自给自足。


 

无心插柳,二十多年过去,古巴的「城市农庄」却意外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引领了一波世界潮流。


如今在哈瓦那,90% 的农产品都来自本地的农庄,街头到处都是让人胃口大开的菜圃;


小区旁边不是停车场,而是菜园子;



不同家庭之间还会实行分工,负责不同的品种,然后进行物物交换,一手菠菜,一手西红柿;


路边还会设小亭子,卖当天采摘的粮食,炸新鲜的蔬果汁……美味的风景,羡煞旁人。


 

来自德国的 Marco 和 Robert 夫妇就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于是他们把它搬回德国。

 

他们在柏林围墙附近租了一块荒地,清理掉那里成吨的垃圾,开始名为「公主花园」的种植计划。


这个花园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种自己想要种的东西,这里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联合国农场:种植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品种,光是土豆,就有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 15 个「国籍」。

 

公主花园里现在种植了四百多种蔬菜,不同国家的人都会把自己国家独有的品种带过来,在这里生根发芽,标上简介。


 

和英国小镇托德莫登一样,这里的食物也是可以免费获取的,不同的是,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


你可以摘走这里的草莓、莴苣、洋葱,但是必须种下春菊、菠菜、胡萝卜……



你也可以在这里养蜂,但是必须教授其他人养蜂的技巧。



一言以蔽之,这里实行的是共产、共享模式,私有财产的概念在这里不存在。

 

相比于很多城市农庄对低碳、环保的重视,公主花园对此并不强求——虽然这里的种植也的确是有机的,但创始人的初衷,是在于耕作本身,在柏林这座现代化的都市中,在车水马龙边,建一座世内桃源。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公主花园,种出一个联合国,而在都灵的一位老爷爷,单枪匹马,在自家的屋顶上,也种出了一座丝毫不逊色的空中植物园。

 

老爷爷最初在自家屋顶种菜,是为了隔热、隔音,结果种植这事会上瘾,一种就种了 10 年,种了两千多种植物。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中,这个森林屋顶鹤立鸡群,看到都觉得心情大好。


 

在不愁温饱的地方,城市农耕往往不是出于生理需求,但在非洲、南美的一些落后地区,城市农耕就是单纯地为了能够吃上饭。

 

在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有着许多贫民窟,住着成千上万失业的人,没有收入,也没有土地,为了吃上饭,他们物尽其用,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


 

立着的、种满蔬菜的是一个个麻袋:


先用一个铁桶装满石块,然后放在麻袋中间,压住麻袋,做「定海神针」;然后在麻袋里装满从森林挖来的红土;洒上水,润湿土壤;



然后在麻袋边上随意扎开小孔——一麻袋农地就「开垦」出来了。


 

这样的一个麻袋,能种 50 株以上的菠菜。使用麻袋种植,就能养活一个六口之家,甚至还有富余,可以拿到集市上卖。

 

巴西特雷西纳的妇女则用饮料瓶种菜,肥料也是草木灰,纯天然。用烙铁把瓶子烫开一个口子,装上土壤和肥料;



再把不同的瓶子焊在一起,架起来,就成了一畦畦的空中菜地。


 

他们还会把菜包得像一束花,情调满分。



「城市农耕」如今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大多时候是作为一个环保概念:它可以大大地缩短食物运输的距离,减少碳足迹;还能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缓解粮食短缺问题。


《耕者有晴天》则展示了更多样化的「城市农耕」,两位导演 Michele 和 Alessandro 走进非洲、美洲、欧洲,记录下不同城市的耕者。


肯尼亚的人们为了生存,都灵、柏林的人们为了生活,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在进行着同样的原始耕作,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努力生活,让自己、所在的社区、整座城市都变得更好。


点击可观看《耕者有晴天》预告片


电影名:《耕者有晴天》

导演:Michele Mellara & Alessandro Rossi

发行时间:2013 年


一段城市农耕的奇妙旅程,从肯尼亚到柏林,从巴西到都灵,不同城市的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奇思妙想,进行着同样的农耕。


- END -

封面图片来自|《耕者有晴天》

文|文茜大姐大


- 商务联系 -

寿小姐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