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券商中国
致力于提供最及时的财经资讯,最专业的解读分析,覆盖宏观经济、金融机构、A股市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等财经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财经  ·  不坑外人,只坑家人?疯狂小杨哥被查! ·  2 天前  
首席商业评论  ·  辛巴对战小杨哥,胜者为王,败寇亦伤 ·  5 天前  
华尔街见闻  ·  资本热捧的NAD+,能否开启人类长寿之门?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券商中国

刚刚又做新布局,金融起家的平安集团,越来越像一家科技公司了

券商中国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16 22:15

正文



帮助深圳机场识别罪犯面孔、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云平台、接入地方社保局帮助实现社保控费、接入房管局提高业务自助化水平……这些本该是科技公司最擅长的事情,运营方竟然都来自中国平安。

 

7月14日,平安科技首次对外揭开面纱。这个原本服务于内部的科技公司,正在转变成为向外部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开放能力平台,让有关“平安3.0”时代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

 

平安科技CEO陈立明表示,对外输出平安的科技能力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力争在未来3-5年实现40%的业务收入来自外部。

 

平安科技CEO陈立明


事实上,平安的野心还远不止于此。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BAT提供的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服务,平安都已在自己所擅长的金融领域进行布局。

 

不过,技术的应用是否会面临监管挑战?尽管目前还不明显,但过去的经验表明,金融科技确实拓宽了监管的内涵和外延。

 

平安3.0要“开放”


用不了多久,我们给银行打电话的时候,可能不再需要靠输入密码来验证身份了。

 

7月14日,平安科技在香港举行的投资者开放日上公布了一款试用成熟的声纹识别技术,该项技术可以从十几亿人的声音中辨识出你的声音,大大提高目前生物识别的精准度。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这是平安科技下一个将重点推广的技术,既面向平安体系内,也提供给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经常忘记手机银行密码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

 

平安科技成立于2008年,早期是一个服务于内部技术开发平台,对外神秘而低调。

 

据说,平安科技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平安自己的问题。平安在做技术改造的时候,发现外部的供应商无法满足要求,对接不顺畅,于是决定自己做。随着技术经验的积累,平安科技逐渐变成集团发展的核心驱动之一。

 

如今,平安科技由一个原本服务内部的科技公司,转变成向外部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开放能力平台,让马明哲此前提出的“平安3.0”时代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

 

平安的发展,陆续经历了从传统保险业务发展成为综合金融集团的1.0时代和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武装传统金融服务的2.0时代。

 

进入3.0时代,马明哲要求平安不再局限于内部的综合金融,而是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向全行业开放,携手金融同业,共同利用新科技,打造更加强大的、开放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在这个背景下,先有陆金所的开放和扩容,后有平安科技的能力共享平台,不知不觉,外界发现平安越来越像一家科技公司了。

 

重金打造平安科技

 

平安3.0模样的塑造,离不开平安科技这家公司。

 

对于平安科技的描述,可参见一段知乎回答:

 

提供合规、高可用的基础架构服务于产品。技术流派。不知道别的部门什么情况,我们部门做云平台开发的,周围都是一群从IBM,腾讯,百度,华为挖来的大牛。在金融行业不重视IT是个梗,不过平安的文化在于创新,平安3.0的提出就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实力,更好为未来金融服务,所以牛人真的很多,只是感觉都比较低调。

 

一位从平安产险离开的保险IT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在保险同业,平安的技术系统和响应速度比同行早了5-10年。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股东大会上表示,集团每年要将业务收入的1%用作科技研发支持。去年,平安集团业务收入7700亿元,投入于科技研发和创新的资金超过70亿元,重金打造科技实力。

 

7月14日,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互联网业务首席运营官和首席信息官陈心颖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马明哲提出科技引领金融的时候,曾表示希望平安科技在10年内实现盈利。目前平安科技还处于成本投入期。


 

“平安科技的利润表和集团是分开的,集团要求必须盈利才能继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成为业内最顶尖的公司。”陈心颖表示,实现盈利有两个方式:


一是提升对内服务的价值,通过运用科技手段,保持集团子公司低成本和利润的持续性。比如平安科技帮助40%的车险实现查勘员5分钟到达现场,还可以预测哪些地区容易发生车祸。又如普惠业务,平安科技支撑了国内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这些技术都能够为集团内部带来很大价值。

 

二是向外技术输出技术给其他金融机构。平安科技CEO陈立明表示,对外输出平安的科技能力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力争在未来3-5年实现40%的业务收入来自外部。

 

在金融场景里对撼BAT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经在受访中表示,BAT做金融没有大成绩,马云也尚未改变银行。

 

如果这是互联网金融第一阶段的结束语,随着BAT均构建起金融全牌照,传统金融机纷纷建立起庞大的金融科技团队,互联网金融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各方展示出了不同的打法。

 

仔细比对平安和BAT的业务模式不难发现,BAT提供的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服务,平安已在自己所擅长的金融领域进行布局。比如,平安通过金融一账通、银行一账通、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场景,拥有合作银行超过200家,合作的非银机构超过2000家。

 

又如,在阿里、腾讯、百度不断抢占线下场景之际,平安从大健康医疗出发,与2000多家医院合作,帮助200多个地方政府实现社保控费、还在探索城市资产负债管理智能云平台。


 

虽然平安号称自己是国内最大的金融云平台,但一家诞生于金融机构内部的科技公司,要与BAT这些巨无霸的竞争底气何在?

 

显然,平安的优势和短板并存。从短板上来看,互联网公司线上客户和线上流量极大,互联网公司有8-9亿,而平安只有4亿互联网用户。另外,互联网公司的社交等数据频次更高,平安所掌握的金融数据并不具备高频的特点。

 

陈心颖认为,平安云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安全级别高。平安云达到了金融行业的使用标准,满足包括一行三会在内所有不同监管部门的要求,对金融行业的安全和合规有着深刻的理解。

 

其次是金融业务经验丰富。对于金融机构,外部云端存在很多兼容性问题。但在这些问题上,平安的处理经验丰富。5年前,平安开始打造云端,当时内部有700多个防火墙,平安花了4年半的时间将基础设施和防火墙放到了云端。

 

再次是平安云的数据价值更高。平安的数据主要是基于交易的金融数据,并且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历史沉淀较好。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更多是消费数据,在生活服务方面的应用居多。

 

监管转向影响深远


刚刚闭幕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未来5年金融行业发展的走向,其中对互联网金融的提法明确:加强监管。从过去的支持鼓励,但如今的加强监管,态度转变不言自明。

 

陈心颖认为,过去很多公司做的金融服务,只是把传统金融服务线上化,这类业务确实应该受到监管。“但科技服务公司提供的是技术服务,不做具体的金融业务,金融业务交给有持牌的机构来做。”

 

技术的应用是否会面临监管挑战?尽管目前还不明显,但过去的经验表明,金融科技确实拓宽了监管的内涵和外延。

 

近年恒生系统事件、侨兴私募债事件的出现,让BAT对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更加明瞭。金融起家的中国平安,更是对监管的边界在哪里具有敏感度。

 

面对金融监管,BAT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和平崛起”的状态。日前,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在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表示,“面对新金融,没有竞争者,都是同路人。”井贤栋倡议不同的机构携手共建新金融生态,代表未来和过去竞争。随着平安向科技转身,共建生态也将变成其内在需求。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