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叫熊太行也行
不是熊不行,也不是熊很行,是熊太行(háng)。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就叫熊太行也行

小笨蛋,是房子!城市居民的财富从哪里来

就叫熊太行也行  · 公众号  ·  · 2025-01-24 10:05

正文

前天写了一篇 关于对账的文章

简单概述一下,就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数值,要比中位数高得多,平均数不能代表普通人水平,反而远远高于普通人的水平,用京沪的人均收入去跟俄勒冈蒙大拿偏下层去对账,就会有一种得意洋洋的优越感。

这就是自己蒙自己了。

中国城市工资水平是偏低的, 最低工资的值非常低,社保最低缴纳基数要高得多

有网友问,我看有的人收入只比最低工资高一点,为什么好像生活还不错呢?

好问题。

因为他们 有房子

银魂里的登势婆婆,万事屋的房东

无论是自己拥有房产、和父母一起住、找有房子的配偶,都能把房租的开销剩下来,这在很多城市里,能占到工资的50%甚至更多。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本地孩子能担任普通文员、前台这样看上去比较体面,但收入水平不高的工作,外地过来的年轻人,如果做这种工作,就很难挣到钱了。

中国城市居民的房子从哪里来呢?

从90年代来。

90年代的公房改革,如果你家有房子,买下了单位分配的公房,或者买下了当时租用甚至占用的房子(以后有机会说占用,这是很多往事了),持有了房产或者遇到了拆迁,那你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如果你家当时什么都没有,全家都是社会闲散,那就麻烦一点。

一步错过、步步错过,错过了90年代拿房子的最好机会,或者当时想不开,把房子给卖了进了股市或者什么别的生意,那晚景就比较凄凉、比较可怜。

千万别觉得在小城市里的房子不值钱,小城市里的房产,在你的孩子要到更大城市发展的时候,确实显得不值钱,但是当乡镇和县城里的年轻人要进小城市来生活,要购买房产的时候,它仍然很贵。

只要你持有一套房产,别管几线城市,你就有了加点钱去 摸上一级城市 的基础。

大家都急着去上一级城市生活,农村青年也希望到镇上和县里让孩子受教育,这种需求,支撑着房价在往上走。

2014~2016年的时候,人们是敢于花钱的,买各种各样的东西、贷款,总之大家很猛就是了。

其实那时候你要说人收入有多高,也未必,有些收入不高的人也敢买东西。

因为人们有一个重要预期:

我的房子还会涨

上一篇的评论区有位上海网友说,她出门旅游,外地的商贩大姐恭维她,说你们上海人真好啊,哪天把房子一卖上千万,去哪里生活都可以。她听了其实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卖了房子我去哪呢?我没地方住了呀。她描述完这个场景,下面又有网友说,卖了上海的房可以去东京躺平……

东京肯定不行,换个国家坐吃山空,但是郊外,有些时候可以。

2011年的时候,我打算买个学区房,到海淀看了一套。

老破小顶楼,90年代已购公房。

房主是个事业单位退休的工人,儿子跟父母一起住小两居,这孩子胖,不好找对象,工作也没有,他爸爸就准备把房子卖了,买两个远处的房子,儿子就有了婚房。

本地居民处境不好,就往五环外退。

但是,这几年的房价在掉。

虽然各地采用了一些限制,尽量不允许掉,至少不要明着掉,还是掉了。

早几年买房的人,应该说是对生活最充满信心的人,就跟挨了一刀似的。

而且确实也没钱了,减了几轮利息,贷款仍然是一个重负。

加上收入可能会降低,甚至可能会失业。

他怎么可能消费呢?

过去支撑城市低工资居民信心的,就是不断增长的房价。

房价回落,家庭财富是大幅度缩水的,这时候的人们就会更依赖就业,就会对工资水平特别介意了。当你的房价不再上涨的那一刻,低工资时代就宣告结束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