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亩三分地Warald
美国和加拿大留学申请、学习、就业、找工作、生活、移民等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跨境电商鹰熊汇  ·  TEMU终止全托管???造谣!假消息到处飞! ... ·  昨天  
老高电商圈子  ·  老高电商报 【2月7日电商早报简讯】 ·  昨天  
老高电商圈子  ·  老高电商报 【2月7日电商早报简讯】 ·  昨天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雨果网  ·  欧盟也将取消免税政策!卖家要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亩三分地Warald

与其纠结中签率,不如自己把握H-1B主动权

一亩三分地Warald  · 公众号  ·  · 2024-03-01 02:32

正文

关于H-1B工作签证改革的话题其实已被讨论烂了,今年一护照一抽签的新政实行,官方预测,中签率有望提升到3成。


可别高兴太早!ICC(专门的猎头/劳务外包公司)的漏洞还在,谁能保证今年这套新机制会不会被ICC们玩坏?今年就业市场竞争那么激烈,保不准那些连工作都找不到的毕业生/在校生大量钻这个空子,到最后我们甚至看不到3成的中签率。


所以今年抽H-1B的朋友们,在提高抽签率上可能有一些政策红利,但就个人层面而言,其实没有什么进一步提高胜率的捷径。

而各位能做的就是做好申请前后的每个步骤,稳扎稳打,做到3月正确注册,同时准备好材料,以求被抽中后尽快把申请交上去,并应对可能的RFE,才能笑到最后。


这其中门道也不少,笔者留美这么多年,关于H-1B的坑爹奇葩故事,从论坛上也好,身边也好,甚至亲身经历,也听说了不少,分享一些给大家打预防针:


H-1B

奇葩故事

NO.1

律所合伙人没有File申请
致使抽中的留学生流落非洲

这是在论坛里看到的案例,2021年某同学任职的B公司用的是熟人律所,4月2号律所的律师发邮件恭喜他中签,让ta等,该同学就开开心心地等。


结果7月等待得不耐烦去问结果,结果得知之前的律师离职了,换了一个律所合伙人来经手,结果这位Stanford毕业、还在移民局工作过多年的律师还是一直搪塞说“快了快了”、“一切都好”。


硬生生拖到了次年五月,去找律所,才得知前一年虽然抽中了,但是根本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递交申请,理由居然是“好像”支票上的金额写错了所以整个包裹被退回来了,并且还说由于file“过”,该员工半年内身份就没有问题!?


这位同学被迫用完OPT后,赶紧离开美国去加拿大“离休”。由于B公司努力留住ta远程工作,于是乎该同学2022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 大西洋对岸的毛里求斯远程工作的 ...



翻车原因总结:律所玩忽职守,痛失工签,负主要责任;公司和这位同学都过于相信熟人律所金牌律师,而缺乏最起码的关键时间点上的督促和沟通,负次要责任。


H-1B

奇葩故事

NO.2

移民局On-site Visit时公司经理
“出卖”已经办好H-1B的员工


这是2022年的案例,这位同学明明抽到了并且办好了H-1B,却因为移民局实地回访时候的狗血剧情,被移民局发来吊销通知。


据她原话:“找了个不太靠谱的中国公司,file了H1B, 去年2月的时候被onsite visit,我的某个经理对我的工作和工作性质根本一无所知,然后她主动去跟officer 去报告我的情况,导致当时onsite visit 结果不合规。


然后去年12月中旬(移民局)给我发了intent to revoke notice。理由是工作内容和申请的时候描述不一致。”



翻车原因猜测:这公司可能一开始就对H-1B有什么误解,当作可以职位随意变动然后报告给学校就好的Stem OPT了?

又或者移民律师做的petition的公司压根就没当回事儿,导致抽中了一直还在旧岗位上迟迟没匹配H-1B申请的职位?

难不成是公报私仇,这位经理就等移民局上门考察,哪怕人家职位和岗位是匹配的,也要颠倒是非赶紧举报,赶人家走?!


H-1B

奇葩故事

NO.3

用抽签吸引学生做销售,利用信息不对称各种PUA,连RFE回执信都要学生自己写

2020年前后,某地产中介公司雇佣了一大批国际留学生作为房地产中介,有着极端严格的坐班打卡、发帖宣传、销售业绩、招聘新人等KPI指标,却没有底薪和正规医保。不少同学之所以长期接受这种安排,主要就是因为中介承诺办抽签(这批学生中介常常以为留美只有这一条路)。


而到了抽签季,该中介公司和他们合作的M移民律师基本上就是钻空子和暗箱操作的典范:


首先,面对第一年入职的小白 :公司会很诚恳地以“我咨询了M律师,她说了,你的专业背景特殊,今年通过的概率很低,我们明年等政策好一点再抽吧...”口头拒绝掉一批新人,方便再压榨他们一年;


其次,针对需要兑现诺言的老员工 :该中介就动用多个关联公司的关系,上架一批非房产中介的职位空缺到网页,给他们一人多抽,并且抽中后不会给抽中的员工后续的案件号、不会轻易透露拒信的内容、不会告知申请的是part time H-1B等具体细节。


最夸张的是 在RFE的过程中律师会让员工不但要出具、翻译work sample,还要自己写论证信来论证SO(Specialty Occupation)和证明OPT期间和这位房产中介的雇主关系,中间员工如果有问题想沟通律师只会来一句“你对着我给你的清单和模板写,具体写什么内容我不能指导”。RFE来来回回拖到第二年是常有的事——忘记说了,该中介的员工从抽签、申请到RFE律师费都是他们自己出的。




翻车原因总结:雇主和合作的律师利用留美方法的信息不对称、利用申请流程的信息不透明PUA员工,明明能抽却刻意推迟、关键信息不披露、甚至律师费都舍不得出,把毕业生玩得团团转;同时利用关联公司重复抽签和造职位,玩转了当时 H-1B 制度的漏洞;律师居然把受益人当paralegal用,自己只负责打包签字。


H-1B

反思

由于移民律师从雇主处批量接H-1B的时候,相当于批发的业务,往往会被雇主索要折扣优惠,所以导致服务配置可能给不到最好。


而不少刚入行的移民律师更是愿意以超低价杀入市场,专坑不熟悉抽签的小公司新公司,这就更容易导致服务质量堪忧。


本质上,由于在H-1B的申请过程中,雇主才是主动的 Petitioner 的角色,大量在资质评估环节、申请还有RFE环节的细节和沟通都发生在雇主和他们选择的移民律师之间,员工只是被动的 Benificiary,这就导致了员工先天就缺少知情权。


这就给不少傻白甜的雇主被坑的可能,更给别有用心的雇主暗箱操作的空间了,带来了H-1B申请翻车、甚至 H-1B承诺的滥用的后果,而作为打工人的OPT留学生,往往苦不堪言。


所以在留美工作党的世界里,经常听到类似的表述: “OPT身份/H1B抽签的各个环节,你可自己上上心吧,别全指望公司的HR/找的律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