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湄青萍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想做一个平凡而努力的人,与你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想,仅此而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16 小时前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16 小时前  
古典文献学微刊  ·  编辑·手记 | ... ·  2 天前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  2 天前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湄青萍

那些逝去的人并未消亡,只是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水湄青萍  · 简书  ·  · 2017-10-21 16:13

正文

文/水湄青萍

写在前面:

在上一篇文章 《如果死如秋叶般静美,为何我们不敢直视它》 中,我粗略地探究了中国人之所以忌讳谈论死的原因——

因为儒家、佛家传统主流思想的影响,我们没有养成理性的思维去看待死亡本身;

因为宗教信仰的缺失,我们没有勇气去直面死这件生命中的必然之事;

因为死亡所带来的无意义感,我们宁愿纵情声色,今朝有酒今朝醉。

如此,我们便认为死是一件不可触碰的事,一味地退缩和否认。然而,死亡焦虑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进入到潜意识中,一次次化为梦魔纠缠着自己。

但死亡真的如此可怕吗?还是我们因为害怕,从来没有试着睁开眼看清过它的模样。而现在,我就试着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想象一束聚光灯无情地扫过时间这庞大的主宰者,灯光扫过之处都消失在过去的黑暗之中,灯光还没有扫到的地方依然潜藏在黑暗之中,只有那聚光灯照亮之处活着。"

我们活着,就等同于聚光灯打在身上的这一刻,何其短暂。

但正如有了黑暗,光明才得以存在。真正理解了死亡,我们才懂得人生匆匆数年的珍贵。

这时候,你才不会浪费这光彩夺目的一刻,从而用尽一切力量舞出自我!

了解死的本质,也就是探究如何有意义的活着。人们常说的“向死而生”,大抵如此。

01 破除对死亡的非理性观念

很多人,包括我,常常羡慕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可否认,这确实能帮助一些人很好地缓解死亡焦虑,但同时,也有可能加剧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比如,在西方,一些宗教领袖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就会告诉信徒们说:如果你们不遵循那些特定的规矩,死后就会被惩罚!

而中国,则有极其恐怖阴森的十八层地狱。事实上,相比死亡,很多人更怕的是人死后会变成孤魂野鬼。

他们否认了死,却也把自己推进了另一个火坑——灵魂不死,但不小心犯了错,也可能遭受死后的磨难、恶鬼缠身。

相比而言,西方哲人伊壁鸠鲁的观念,或许更能给人以安慰。他认为死即等同于灵魂的死亡。伊壁鸠鲁的这个观念,想来很多人并不陌生,但却未必真正理解。

我们觉得死亡可怕,多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存在了”,或是“一想到自己一个人要躺在冰冷的墓穴里,还要被虫子咬,就觉得不寒而栗”。

其实,当灵魂死亡时,人的自我意识也就随之消失了。也就是说,我们根本不会觉察到“自己已经不存在了”这个事实,更不用说感觉到冰冷、被虫子咬了。如此一来,死对我们来说就无所谓了,更用不着害怕。

另外,还有些人片面地将死看成了生的对立面。他们把生等同于拥有、存在,而死就是失去、覆灭。

其实,就如庄子所言,“生生死死,都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就如昼夜更替、四季转换一样自然。死,不过是回到生之前的状态罢了。”

活着不过是夹在两方永恒的黑暗之中,生之前与死之后的黑暗并没有差别。可是,我们为什么能平静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却不能对另一头的世界释怀呢?

我想,这或许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出生前的那种黑暗,但对活着的一切却是真切感受过的,因此留恋不已,难以放下。

因此,相比“死,不过是回到生之前的状态”,“死意味着灵魂的死亡”这个观念倒更能抚慰我的心灵。

02 死亡并不会带走一切

不管从观念上如何理性认识“死”这件事,但难免还是会沮丧:死亡终究会像洪水一样,席卷、摧毁一切。

还好,作者亚隆在《直面骄阳》提出的“波动影响”给了我希望。

什么叫波动影响?即“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都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

就是说,不管有意或无意,我们都在影响着周边的人。这种影响,就如一个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它所激起的涟漪会一圈圈荡漾开来,给别人带来你自已都意想不到的改变。

在我们的印象中,“影响力”三个字似乎只和一些名人挂钩,普通人只是默默无闻地活着。

但其实,所谓的名声、声望才是最抵不过时间的无情侵蚀。历史上,多少功臣名将今安在?一切都付笑谈中。

此时,你不妨静下心来,试着回想生命中曾邂逅的那些感动……

我会想起我的爷爷,他每次上山放牛,都会带一碗红红的山莓回来。山莓吃到嘴里酸甜的味道,让我感受到爷爷对自己的疼爱。

我也会想起我的叔叔,他每次见着我,都笑得眼角的褶子堆在一起,亲切地喊我:萍萍……

这些逝去的人,他们留给我的温暖,无形中成了我的一部分,让我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将来,等我有了孩子,我想我也会将这份温暖给予他们。

有时候,或许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生命片段,影响并成就了今天的你。

作者亚隆就是如此。有一天夜里,他46岁的父亲突发冠心病,他们一家人都吓坏了,只能在家中绝望地等着医生的到来。

所幸,医生来得很及时。“医生那熟悉的、带着微笑的圆脸融化了我内心的痛苦。他把手放在我的头上,摸了摸我的头发,安慰了母亲几句,并给我父亲注射了一剂药物”,亚隆在书中写道。

正是医生在他父亲险些丧命时抚慰了亚隆幼小的心灵,让他决定以后也要做一名医生,“把他带给我的那种安心、舒适的感觉也带给其他人”。

在写《直面骄阳》这本书时,亚隆已经75岁了。这些年,他之所以笔耕不辍,就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可能地留下对别人有助益的观念和思想。这让他感觉快乐和满足。

正如我读了欧文·亚隆的书而深受启迪,现在又将他带给我的思考再与你分享,这其实就是一种“波动影响”。

写作,之所以能带给我满足感,或许正是因为通过将自己的思想碎片整理成一篇系统、有条理的文章,也得以将自已所经历和感受的一切传递给他人。

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其实可以留下些什么,它不是个人具体的喜怒哀乐,而是切实有助于他人的一些观念或建议。

这样,即使有一天我死了,认识我的人也全都死了,但有一种源自我的东西却一直在世间涌动着……

03 害怕死亡,也许是因为虚度人生

当了解了上面的这一切,你是否觉得死亡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呢?

如果你还是觉得很难释然,那么,你可以试着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接下去的人生,将一层不变地重演你往昔的生活,而且绝无任何新鲜之处。你愿意这样吗?你会有遗憾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