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虎嗅APP

再严的“防沉迷”也限制不住“小学生”玩《王者荣耀》

虎嗅AP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7-10 08:16

正文


毫无意外的,腾讯终究还是顺应了“民意”。

而且因为人民网的评论,《王者荣耀》的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连续一周都是游戏圈、科技版最大的新闻热点。

一时间,从《王者荣耀》到腾讯被花式解读、分析、批判……

人类……成长守护补完计划

从腾讯官方推送文章《〈王者荣耀〉将推最严防沉迷措施:12岁以下每天限玩一小时》的内容来看,这套即将推行的防沉迷措施就三点:


  1. 12 周岁以下(含 12 周岁)每天限玩 1 小时,12 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 2 小时,超出时间的玩家将被游戏强制下线,未成年人 21 时后禁止登陆;
  2. 接入成长守护平台,实现绑定硬件设备实现一键禁玩;
  3. 没有完成腾讯平台实名注册流程的帐号,将无法进入游戏。



这其中有两件事是值得额外说一下的。

其一是强制下线问题,有人会怀疑强制下线是否会直接“坑队友”,据腾讯官方的回应“会做人性化设置,待这一局玩完”。

其二要说的是“成长守护平台”,这一次其实是该平台的补完计划之一。

在虎嗅此前文章《“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正式上线,用心很好但有事儿没做到位》中其实就有指出过,这个平台上缺少了一系列的时下热门游戏,而这次其实相当于腾讯在进行“成长守护平台补完计划”。但是有些遗憾,因为笔者实在无法找到一个未成年账户来关联,所以无法看到平台更新后现在的“48 款产品”中新增的 35 款是什么,但从 48 这个数字来看,基本上腾讯自研的游戏也涵盖得差不多了。另外,改版后的平台上界面变得更加简洁,并且更为主动地引导家长去关联账户。

但是,这就能搞定小学生了?Naive!

狭义上的“小学生”

不要低估小学生的智商,就这套防沉迷,放十年前的小学生都能绕过去。

在笔者的记忆中,十年前全国网吧严打,一时间所有网吧上机强制需要登记身份证,一证一机。那时的严格程度不比现在腾讯这套系统严格多了?

但是当年的学生真的被限制住了么?

回到现在,且不说腾讯这套系统找个假身份证或者用家长身份证就能绕过,就算以后严格到登记必须手持身份证录视频加朗读等手段并用,相信一样有办法来突破这种限制,甚至还会有人专门做这个生意——当然如果真搞到需要拍视频才可以的话,必然会出现另一种论调来指责腾讯收集隐私云云。

所以,在《王者荣耀》里的你依然会遇到小学生。而且其实不止是未成年的小学生,还有成年的“小学生”。

广义上的“小学生”

本来“小学生”其实是一种调侃,但凡真正的玩家都明白这点。

这个词最初其实是真的指小学生,那还是《王者荣耀》没诞生、《英雄联盟》在腾讯游戏中风头无两的时候。虽然在当时未成年玩家比例比现在还要低,但是即便再低至少也要超过 10 % 了。一局 LOL 十个人,概率上来看,平均每局会遇到一个。

因此出现了一个现象,每到寒暑假、周六日,游戏里的玩家素质和水平就会明显下滑。因为学生放假,有时间上网了——这并不是说未成年就一定玩得不好,而是整体来看。

而后,再加上各大游戏媒体、论坛,甚至各类游戏群组中不断的调侃这一现象,渐渐地,“小学生”的含义被延伸了。

广义上的“小学生”,笔者认为萌娘百科的一个描述比较贴切:


网络上一切心理不成熟、目光短浅、智商和逻辑思维能力极差、知识水平和小学生相近的人,也就是泛指心理年龄上的小学生,与实际年龄无关。



在当年,如果一款游戏没被调侃有“小学生”,那至少说明一个问题:游戏不够火。

真的没治了?

就游戏里存在“小学生”这个现象来说,答案就是没治了。

广义上的“小学生”是必然存在的,只要游戏玩家足够多,“小学生”就必定存在,因为国民素质的现状就这样。


一个圈子的人越多,就越接近中国平均的素质水平。——《鲁迅没说过的话》



而狭义的“小学生”也会是必然存在的,因为限制不住。

“游戏是不是本能”虽然尚未定论,但是有一点想必可以获得共识:以当前的文明水平,没有什么办法去限制一个正常人追求“娱乐”,除非你把他变得有些不正常。

所以腾讯在推出这套系统的同时,自己也知道这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在私下和虎嗅的沟通中,腾讯的人如是说过:


“治标不治本”这个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在,因为治本一方面需要靠企业、靠技术去限制,一方面家长引导也很重要。



“防沉迷系统”到底是给谁的?

“防沉迷系统”其实是给家长的。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防沉迷”是一种意识——就跟“防小三”一样,而“防沉迷系统”其实是个工具。

我们不能要求工具自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工具是应该帮助“人”更好实现目的,而这个“人”毫无疑问应该是家长、监护人——别问我为什么不是国家。

家长可以利用这套系统来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这很好,但是孩子玩不了游戏之后去做什么?家长跑去打麻将了扔孩子在家看喜羊羊么?

大家都是过来人,深知学生能“沉迷”的事多了,不沉迷游戏可以沉迷动漫,不沉迷动漫可以沉迷小说,没了小说还有电视剧,最次还可以研究篮球,最糟糕的情况,其实还可以偏科的“沉迷”研究古文、物理、数学——反正不好好学习、反而专注于某一个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都算是“沉迷”。

“沉迷游戏”只是巧了正好是游戏而已,比如笔者没发现哪个热恋期的学生有时间沉迷游戏的。也是因为其他的不好控制,比如全国每年学生看电视的时间要比游戏长多了,怎么不给电视台加个“防沉迷”系统?

“防沉迷系统”应该是给家长用来侧面辅助的工具,而正面还是要家长、监护人、教师来引导孩子将时间合理分配了——当然,前晚别一天五个补习班那种分配,这倒是真能防止孩子玩,但是估计离累死不远了。

如何教育孩子,这点笔者不擅长,这里以个人经历来说,让未成年人有一个正确的学习和休息时间观念,让其作息规律,多与其平等沟通等等,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路子。

至于休息期间是玩游戏还是打篮球,这个还是看个人爱好好了。

如何正确的吐槽腾讯

迄今为止,对腾讯的吐槽其实没哪个吐到点子上,尤其是那几篇有名的评论。

什么吐槽充值、过度游戏“诱发脑梗”这些还算是正确的指责问题,到了“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都拿来说事,这已经不是针砭时弊了,这是故意带节奏了,连这里的家庭矛盾积怨都看不出来,怎么有脸出来写评论的。

扪心自问,孩子爱玩有错么?腾讯做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错么?孩子爱玩是正常的,不喜贪玩才是有毛病了。商人逐利,在不违法的情况下作出吸引人的产品来盈利才是该追求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才是有问题的。

所以,哪里才是应该被吐槽的?这里举一个例子:“防沉迷系统”上线的时间。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必定会出错”。对于运营游戏多年的腾讯,相信即便研发部门不需要考虑,运营等部门总有一个环节会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笔者觉得腾讯对于未成年问题应该是早有预期的,而《王者荣耀》移动端的防沉迷系统其实是早就在做了的。这点其实从腾讯能迅速的上线“防沉迷系统”就值得怀疑,程序代码不是说加就加的,而从问题爆发到系统上线,多说不到俩月。这么短的时间要在一个游戏里加入迎合“成长守护平台”的模块,而且还是在线更新就实现,这实在是有些太快了。

所以笔者认为真正的情况就是相关代码早就在程序里了,只是在等一个契机来上线。

说实话,腾讯能拿出“防沉迷系统”本身就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要知道腾讯虽然之前被无数人吐槽,但是腾讯其实完全可以一面说一面拖着,这并不会影响它赚钱,而推出了这个系统才真的影响了营收。

批评虽然会影响品牌形象,但是并不一定就会影响利益。别和我说腾讯股票的问题,网评写几篇都不会影响什么的,别说现在才三评,就是写一年也仅仅代表某个编辑的个人好恶。等什么时候批评上了人民日报,那才是真的表态了。

至于腾讯股价下跌的原因?偶尔跌一两天不是太正常了?如果非要个理由的话,或许你该去健身了……

One more thing……批判背后的恐惧

“批评《王者荣耀》”这个行为就像是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几乎在每一个批评者身上都能找到一种站在道德高点的优越感。

而这种现象,其实在每一次大公司的舆论危机中都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这种优越感怎么来的?为什么被骂得最惨的总是 BAT,或者说大公司?

对此,笔者在和一位社会传播学专业的朋友聊天中隐约找到了一个比较接近真相答案:恐惧。


你收集的社会资源越多,社会越期望你能正确运用这些资源,因为如果在运营中出现比较严重道德问题,就可能影响公平——因为这个过程中牵扯的人和利益都太复杂了。因此民众比较倾向于批判这些拥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大公司,这种心理源于对社会资源过渡集中的恐惧。——胡润泽



说回这一次的《王者荣耀》,如果这一次不是腾讯的游戏,会不会同样被批得这么惨?

笔者觉得不会,正因为是腾讯,是大公司,所以大众对它的要求会更高、更严格,质疑会更多,哪怕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都会因为公司体量被放大。

毕竟大多数人都没想过,“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是用来鼓动他人的。

题图微博:雪雪雪雪雪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