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桃疆|文
2017版《射雕英雄传》片尾曲《铁血丹心》。(02:29)
新《射雕英雄传》海报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已经有近十个影视剧版本了,可谓“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射雕’”。如果这句话是一个真命题,那么不得不感慨看着最新版《射雕英雄传》长大的小朋友们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这是时代对于新一代的侮辱,仿佛这一代人不配有更好的《射雕》。
新《射雕》播出正值金庸小说问世六十周年,播出的时间恰在靠技术手段合成的《孤芳不自赏》之后。前后对比起来,新版《射雕英雄传》显得诚意十足——毕竟《孤芳不自赏》之后,观众对国产电视剧的要求又降了一格,只要是真人不要抠图复制粘贴就可以了。
于正版《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
抛开同档期抠图合成的竞争对手以及诸多旧版本的对比项,最新版本的《射雕英雄传》仍然很难爬到及格线上。它忠于原著,不像把小龙女拍成了“小笼包”的于正版《神雕侠侣》,或是靠乱加戏、硬是把东方不败拍成女一号的《笑傲江湖》。
但它对于原著的忠实仅仅是形式上的,内核中的侠义精神、家国天下与匹夫责任关系流于表面,成了那些江湖地位显赫之人口中的凿凿之言。和于正塑造的“武侠世界”相比,新《射雕》也只有“忠实原著”这一点微不足道的优势了。
于正版《笑傲江湖》把东方不败拍成了女一号。
同样沿用了于正电视剧高饱和、高对比的配色,大红大绿,浓妆艳抹,新《射雕》并不比于正的武侠制作水平高到哪里去。失真到令人尴尬的雕,拳脚功夫被解读成比比划划,女性角色的脸缺乏辨识度,侠义江湖中既没有江湖气息,也没有侠义精神,作为成人童话的武侠题材已经彻底降格为劣质童话。
新《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杨旭文 饰)。
新《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李一桐 饰)。
金庸小说版《射雕英雄传》的特色在于人物的戏剧感,人物的戏剧化特征明显,性格特征贯穿始终,这种设置的优点在于人物与人物碰撞时会产生一些火花,缺点则在于人物太过单薄。当落在纸面上的人试图突破二维世界进入现实空间时,小说这种创作形式所带有的局限性就会暴露出来,影视化作品要做的,就是努力调和空间维度所带来的落差。不过对于诞生于当下影视剧制作大环境中的新《射雕》,并不需要做这样的努力。
监制所谓的“请不起大牌”,并不代表这部剧会发掘出一批物美价廉演技好的年轻演员。这些年轻演员的表演,只能说与其片酬的偏差较小,或许因为他们不贵,所以演得不好也更容易被谅解。但演得不好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郭靖的鲁钝与黄蓉的机灵,在这些背台词的学生舞台剧演员的诠释下,不过是又一对傻小子和疯丫头。
除了有一个比较诚实的监制之外,新《射雕》体现情怀之处,莫过于借用了香港无线电视台版《射雕英雄传》的经典主题曲《铁血丹心》做背景音乐。如今,83版《射雕英雄传》的观众大多已为人父母,然而熟悉的《铁血丹心》再次响起时,观众却换成了他们的子女。乐声常在,但铁血丹心铸成的雄魂,早已伴随着那个逝去的年代远去。
83版《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黄蓉。
当然,老版本的《射雕英雄传》并非没有问题,只是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时光这个最强大的滤镜,岁月沉淀后泛起的点点暗黄,被当代人的视觉误差错认为是镀上了一层金。
对比当下,老版本唯一的优势或许在于对收益比的轻视。一部电视剧从投入拍摄到最终与观众见面,许多时候投入要比收益高出很多,这种“低效率”的浪费最终转化为对作品艺术性的重视,画面更加和谐,人物更加真实,比试身手的场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拳下生风的力量感。
新《射雕英雄传》中的杨康父母。
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已经被时代的潮水稀释掉了,人物、动作场面、侠义精神都浮在浑浊的潮水上面,顺水而来的,只有同名同姓之人。轻薄的杨康和憨厚的郭靖,在智力水平上不相上下;俏黄蓉嘟嘴撒娇、江湖女儿穆念慈风尘气扑鼻,大家一样弱智,倒真的是棋逢对手。
新《射雕英雄传》中的杨康和穆念慈。
江湖风云早已随雨打风吹去,留下的不过是一些传说和故事。这些没有魂魄的故事如今再现人间,都成了泡沫一样轻浮的东西。
除了榆木脑袋的观众,多数人并不会要求影视剧创作者按照宋史拍《射雕》,这种无理要求好比是拿郭靖的一生作证宋朝。可越是架空的东西,对创作者想象力的要求就越高。荧屏上再现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一种时代的风貌。
穆念慈
新《射雕》是无骨的,场景与场景之间没有风骨和肌肉纤维的支撑,都是软绵绵的脂肪,肥腻地相互包裹着,靠着突兀的背景音乐彼此粘合。
新《射雕》讲的是浆糊故事,而非江湖故事。如果这种假模假样的嬉闹也配称作武侠的话,江湖还是早早散场、各自寻清净处养生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