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增订本]》
白惠元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顺着这条线索往前追溯,白惠元还看到动画片《中国奇谭》的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故事中,孙悟空、唐僧也都是别人的故事,主角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不断遭到被上级剥削,遇到职场困境,难以回家。一年一度戏剧大赛第二季之后,土豆和吕严等人主演了系列剧《大王别慌张》,也是和职场相关的故事。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打工西游”的概念。
以当下流行的“打工西游”反观孙悟空形象,白惠元认为,代际在发生变革或断裂,“也许00后对于孙悟空的故事没那么感兴趣了”。他说,孙悟空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身上的激进性和反叛性,“孙悟空受到当下的很多观众的喜欢,因为它铭刻了独生子女一代的某种情感结构,而且这正在消失”。独生子女独特的情感结构,意味着家里所有的资源都倾斜在一个人身上,孩子会觉得自己得到某个东西是天经地义的,觉得很自信,认为父母都很爱自己,这样才有底气去追求叛逆。“那种饱满的叛逆性,大概是很难再现”,白惠元认为这是因为“当下青年人面对的世界不太一样,高度内卷、高度秩序化,很多壁垒无法突破”,在这样的时刻,成为孙悟空对年轻人来说,“有点奢侈”,所以可能年轻人更能对小妖怪的故事产生共鸣——在我的份内把这个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活动现场 右二白惠元,右三李静
在活动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静将85后到90初的这一代,称为“电视儿童”的一代,这一代人和互联网原住民并不一样。这代人经历过文化的匮乏时期,想看一本书又看不到,所以只能去新华书店站着阅读。追剧也没有办法像现在一样在丰富的流媒体观看,得根据电视机的时刻表去追剧。所以这一代人对孙悟空最初的印象中,六小龄童是“绝对的C位”。
白惠元说,从1986年《西游记》电视剧播出开始,85后到90初的这一代人进入到了“一个同代人的文本”。电视剧《西游记》印在脑海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画面就是师徒四人走过黄果树瀑布,人显得很小,瀑布却很大,由此,行路之难成为了电视剧的一个充分的主题。
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曾在访谈中说,这次是《西游记》改编史上第一次出现实景拍摄,本身《西游记》的很多场景是没有明确的空间指涉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但杨洁却谈到,她希望“游”成为央视版西游记的一条主线。白惠元介绍,他发现《西游记》的所有场景都是在中国的4A、5A级景区拍摄的,这背后包含的诉求他称之为风景民族主义,意味着通过祖国大好河山的视觉呈现,试图召唤出对祖国的认同,来修复刚刚过去的文革创伤。在风景民族主义的问题维度上,除了《西游记》,还有另外两个例子是电影《庐山恋》和《牧马人》。《庐山恋》是非常典型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部爱情风光片,内容是一个国民党的女儿和“我们”的儿子的关系,是一个和解的故事。《牧马人》则是从张贤亮的小说改编而来,白惠元记得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你离得开我们吗?你忘不了的还有它”。这时候镜头闪过一幅中国地图,再一闪就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