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以前,一直扮演着忠臣良将的形象。
七十老翁,四朝老臣,谁也想不到,
这个攒了一辈子人品、行将就木之人会突然爆发,内夷曹爽,外袭王陵,背信弃义,手段之狠辣,用心之险恶,也是让人难以置信。
曾经的老朋友一个个或远离或气死,后世的子孙晋明帝掩面而泣,哪有这么干的啊,跌破底线了啊!
然而,不仅仅司马懿是一朵黑心白莲花,他的大儿子司马师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是在《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忠厚果毅的形象,黑锅都被“路人皆知”的弟弟司马昭背了去。其实在历史上,司马师凶横歹毒,并不比他父亲差。
浮华案:曾经的同道,一样夷三族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明帝以“浮华不务本道”为由,一口气罢斥了一大批官二代子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和浮华案”。
当时的司马师也卷入了其中,这可能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晴天霹雳。
“浮华案”爆发的缘由,是当时一批青年贵族骨干,在正规的九品中正制之外,又兴起了一股品评人物风潮。和之前的月旦评不同,这一波操作宗旨不在选贤任能,而是一帮人聚集起来互推互捧,企图在朝廷之外,抱团兴起一股新势力。
敏锐的魏明帝很快察觉到了危险气息,于是果断将他们扼杀在摇篮当中。以所谓的“四聪八达”为代表,一律罢官,赶出朝廷,不再重用。
司马师虽然因为父亲在西线坐镇,没有受到严谴,但显然也吃了些苦头,心态发生了变化。
从亲近跪舔之姿一翻而变成了刻意保持距离,急急和这些人撇清关系。
当时的代表人物,“一代儒宗”何晏(剧中被黑成了不男不女的渣渣),曾这样评价司马师: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太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三国志·魏书·卷九·曹爽传》注引《魏氏春秋》)
何晏说,夏侯玄(当时被认为是浮华党的宗主)思虑深远,能通晓天下的道理;司马师明谋见机,能成就天下的大事。不过呢,只有这个“神”,我听过他说话,却没有见过他人(就是指他自己了)。何晏把自己放在了夏侯玄和司马师之上,当然只是自夸之辞。
高平陵事变后,何晏被司马师夷三族。
夏侯玄,在魏明帝一朝虽然未能受重用,但曹爽主政后,出任西线主帅,可谓大魏的股肱之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虽然诛杀了曹爽一党八族,却放过了夏侯玄。
然而,当司马师接手以后,依然容不下他,跟何晏一样,夏侯玄也被夷三族。
对曾经一起交游的同道好友,司马师是没有一点手软。
夏侯徽:恩爱的妻子,一样被毒死
夏侯徽是夏侯玄的妹妹,也是司马师的第一任结发妻子,和司马师育有五个女儿。在《虎啸龙吟》中,夏侯徽被司马昭所杀,司马师则以不知情的姿态,痛哭流涕。还反问前来质问的夏侯玄:我和徽儿有五个孩子,我怎么忍心杀他?
但历史上,夏侯徽就是司马师自己毒死的。
“后(夏侯徽)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青龙二年,即公元234年。这一年,距离高平陵事变爆发还有15年。有人据此认为,司马师毒死妻子不可信。因为司马懿一家那时候还没有反心,杀死夏侯徽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