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巴兹塞特
,摄影:李胤君,
©歌德学院(中国)
如果有人想知道标准的童书作家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参考一下马丁·巴兹塞特准没错。这位来自德国的童书和绘本作家戴着圆圆的黑框眼睛,留着整齐的络腮胡子,正生情并茂,且不时手舞足蹈地讲述着什么。他语素不快,但连贯流畅。强烈的语调像湍流,听者尽管不懂德语,似乎也已经被他拽上了小船,随着讲述经过沿途陌生而奇妙的风景。时不时地,一两个与英文发音接近的词掉落在我们头上,比如“香蕉”或者“鳄鱼”,让我们对这一段话语的好奇心有增无减。对了,别以为巴兹塞特先生正在给小朋友讲故事,实际上他只是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采访问题而已。
马丁·
巴兹塞特
是德国当代最著名的童书作家之一,他所参与出版的图书迄今已达80多部,有时他担任插画师,有时他提供文字脚本,有时他自写自画。这些创作受到儿童和成人同样的喜爱,也数次被改编成了动画电影或现场表演。“每完成一个故事我都感到心满意足,至今如此,”巴兹塞特说。
“狮子”系列绘本是巴兹塞特的代表作,诞生于三十年前,其中《不会写字的狮子》被誉为现代图画书的经典之作。在这一系列故事中,主角狮子先生什么也不会
做,但好在
它
敢于发问。每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
它
就去求助森林中的其他小动物。就
在这个如经典童话般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中,巴兹塞特巧妙地向小朋友和成年人揭示了这个世界的美妙之处——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同!
“狮子”系列绘本,摄影:李胤君,
©歌德学院(中国)
手足无措的“丛林之王”形象,已经奠定了这一系列故事的幽默基调,而每个小动物从自己的视角诚挚地给出完全不适合狮子的建议,也令滑稽的场面频频发生。一个孩子一定能从中学会,不要轻易相信屎壳郎提供的美味食谱;而一个成年人或许也能猛然醒悟,某位博主的人生建议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巴兹塞特知道,想让孩子们理解的道理,大人要首先理解,带上自己真实的体会和经验去创作,才能避免让一本童书变成枯燥的道德课本。他也相信,一部好的绘本或童书,不仅能启发小朋友,更能给一家人带来乐趣。
“狮子”系列绘本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于“拟人”的处理新鲜且大胆。这些动物角色有时像人类那样拿起笔来作画,有时又会回到自己的动物本性,吞吃其他动物,当然,并不是以血淋淋的方式。巴兹塞特认为,面对真实世界的残酷性,重要的不是隐瞒不说,而是说的方式。因此,他怀着一颗善良而乐观的心,为每一个故事安排一个快乐的结局。我们总会经历困难,但在困难过去之前,故事不会结束。
“狮子”系列绘本,摄影:李胤君,
©歌德学院(中国)
2024年10月17日,马丁·巴兹塞特带着“狮子”系列的三本新书的中译本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进行分享
,他讲到这一系列图书起源于被自己4岁的女儿逼着讲故事的时刻。笔者想起童年时自己的父亲也经历过同样的时刻,他耐不住女儿纠缠,被迫即兴编了一个又一个滑稽故事。如果说听故事的本能来自了解未知世界的渴望,讲故事的本能大概来自一种爱:爱生活,从中抓取乐趣
;爱眼前的小人儿和更多的小人儿,
希望他们也有同样的快乐。
活动现场,摄影:李胤君,
©歌德学院(中国)
陆冉:在”狮子“系列里,主角狮子总是面临一系列困境,完不成
它
的目标。您怎么看待“失败”,或者您如何向孩子们表现“失败”?
马丁·巴兹塞特:失败是任何事情的基础。人们无论做什么,第一次不可能是完美的,更多地展示的是我有做某件事的意愿。但失败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一个社会要发展,需要培养一个人对待失败的积极文化。
甚至进一步来讲,我还可以说,我们不应该害怕“错误”,否则你就会永远按照已有的方式来做事,这样你可能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代在变化,我们需要新的答案,就需要新的尝试,所以也需要培养不惧怕错误的态度。
失败是好的,也是搞笑的。电影里,人们最喜欢的片段就是有人踩到香蕉皮然后摔倒。狮子是一个父亲的形象,在别人眼里甚至在自己眼里是无所不能的,
它
的失败更加搞笑。
通过狮子求助其他动物的过程,读者了解到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似乎在这个过程里,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世界很多样,人人各不同”以及“他人的建议未必适合自己”这样的信息,很巧妙。
你所说到的点是很重要的,这个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群,跟不同的人寻求帮助不是糟糕的事。不同的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多样性是一个社会的优势。
但最好的是,我可以自由做出选择,好比一个人在嘉年华的时候抽中大奖,可以从100个毛绒玩具中任选一个。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有时需要非常迅速,当机立断,有时需要深思熟虑,并且跟人充分讨论。你可以听从各种建议,小鸟、犀牛或者鳄鱼。有这种不同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但你可能不会采用犀牛的建议,因为你不是水生动物。我会选择在我看来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你不惧怕失败的话,还可以不停地尝试,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这个系列当中,狮子太太的角色常常从“弱者”意料之外地反转成为“强者”(比如在《不会游泳的狮子》里),这是有意挑战社会上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吗?
是的。一个方面是想说,世界上有男性和女性,也许是进化过程中演变出来的两种不同的面对生活的策略,做事的方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在性别之间应该没有压迫。可能男性比较强壮,女性比较有耐性,但有的时候做事时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特质,比如冷静和爆发力,行动力和深思熟虑。同时,这系列书也是想要打破对男女性别特质的一般理解,让内容比较幽默。
在性别方面,我们不去区分正确和错误,只是有不同。
狮子太太有可能成为主角一次吗?
哈哈,不会的。我们还会继续做狮子先生的系列绘本,也是计划做一系列动画片,在全球播放。每一集,狮子爸爸都会遇到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寻求帮助。每一集都会看到
它
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一件事而气急败坏、怒火冲天的样子;但同时
它
也是一个好心肠的狮子,所以
它
想要学会这些事。这个过程中,
它
也会慢慢发现自己身上女性特质的一面,比如去尝试人们通常认为狮子不会去做的,照顾家庭、做饭、流泪、洗衣服、演话剧等等,这些在传统中被分配给女性的任务。
狮子作为森林之王,人们觉得
它
什么都懂,但同时
它
又确实有些事做不了,不得不寻求帮助,这种反差中也有幽默。
您最近有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化主题的绘本。您会觉得这样的主题对于儿童来说太宏大吗?您从什么角度来引起儿童对气候问题的关注?
讲到气候变化,会让人担忧,而绘本又应该避免给孩子们带来忧虑。小孩们看的童话都有完美的结局,不以悲伤和理想破灭结尾。所以,我们其实都是讲成功的案例,展现创作让世界更美好。比如这四本书,介绍了一些新型烹饪炉具,天然气发电厂等,让孩子们看到社会积极的转变。新旧的斗争始终都处在一个有张力的力场上,我有时候也觉得保持现状,这样就挺好的,但有时候也想有新的挑战,就看如何保持平衡。
我们增加了一些可能性,让人看到生活会变得更好的,虽然气候问题的现状不尽人意,但是整体来说人们在积极创新解决问题,这可以创造非常美好的故事。
德国是《格林童话》的故乡,这也是中国小朋友们熟悉的故事。您怎么看这些民间故事对儿童的影响?
童话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我看来,《格林童话》是欧洲也是世界的遗产,是人类心灵和智慧的图书馆,有永恒的价值,甚至可能比圣经故事价值更高。因为圣经故事牵扯的宗教和权力。
童话很好的一点是,它不会刻意回避什么。当然我们想要保护孩子,希望他们不要遇见危险和困难,但童话还是会提到这些事。童话里的人会面临困难,但我们知道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完满的,否则故事就没有讲完。痛苦会被化解,灾难会解除,疲惫变成放松,虽然生活是严肃的,不总是完美的,但最终我们会找到答案。其实,不管是童话书系列,还是我的《狮子》系列,结尾都是在用幽默、玩笑的方式说明,我们完全能很快乐地接受过程中的困难。
推动您写儿童故事的动力是什么?
人从来就不是独居动物,是在集体和群体中生活的,同时又不像蚂蚁一样严格地分工。群
体由不同能力的人
组成,有人聪明,有人懒惰,有人有艺术细胞;有人是领导者,后面有100个人跟随,他有一个想法,其他人会帮他实现。在这些不同能力的共同影响下,群体展现出最优秀的一面。人们生下来不是白纸一张,这些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管是上帝的塑造和还是别的原因。我六七八岁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和讲故事,如果你让我去做建筑工人,我也可以去做,但那不是我喜欢的。所以,其实我并没有在某一个明确的时间去想过这个问题,是天生的。
我想最幸福的就是你能够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如果你不知道要做什么的话,就去其他动物那里问一问。(笑)
能讲讲您和孩子相处时的故事吗?
孩子和朋友不同,朋友跟你有相同的爱好,因为是你自己选择的。而孩子是家庭成员,是像买彩票一样碰到的。我的孩子都是自由的,我不会强加我的想法给他们,他们想过怎样的生活就过怎样的生活,他们可以自由选择。
跟孩子相处的方式,我是跟我妻子学习的,有时候,爱心比严格的管理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我妻子也从我这里学到了一点:德国有句谚语,大概意思是“告知明确清晰,友谊天长地久”,所以有时候要严格一点,说一不二,而不是来回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