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
属于咱们重庆人人手一份的文化大礼包来了!
看演出、读图书、逛博物馆…
市民文化享受简直不要太舒爽!
清单如下,快来看!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的重庆,未来五年的文化工作将怎么干?市民将收获哪些文化享受?
昨天,在“重庆市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市文化委副主任江卫宁说,重庆未来5年文化发展总目标是: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文化产业、创作生产、现代传播、文化传承和文化保障“六个体系”的大文化格局,构建起文化大发展的良好生态。
2016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15亿元,五年后将达到千亿级别。
江卫宁说,重庆将积极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培育资产百亿集团3—5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00家,实现“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市属国有文化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到2020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全市占比4%,力争培育成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城镇、农村常住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分别达5.4%和2.5%。
文化消费券、文化大礼包……近年来,重庆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举措,让市民更好地享受文化生活。
江卫宁说,未来五年,重庆将切实完善文化发展保障支撑体系,进一步提高文化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到2020年,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将不低于200元。
同时,重庆还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市文改专项小组对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统筹推进。实施“人才兴文”工程,到2020年,力争在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新培养出领军人才100名、中青年骨干文化人才300名,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生态进一步形成。
“安装了户户通广播电视接收设备,中央3台、5台、6台都能看了。”对丰都县社坛镇平安村村民张孝来说,广播电视正在扩大着他和家人的世界。江卫宁说,到2020年,我市将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重庆还将聚焦广电基础覆盖,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增至99%和99.2%,争取人均观看商业电影场次从1次增至1.5次。促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体系化融合,力争到2022年实现出版广电全领域全媒体转型。利用好重庆文化周、大足石刻世界巡回展等重庆文化名片,提升巴渝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川剧、杂技、曲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充实着市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何让优秀的文艺演出能真正走近市民,公益演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江卫宁说,从今年开始,重庆的市级院团将每年举办2000场左右的公益演出,让市民切实感受重庆文化魅力。保证农村和社区惠民电影年均12万场的放映总量。
重庆还将重点打造舞台艺术精品、重大公益出版、广播电视创优栏目等品牌文化工程。文艺年均新创排演舞台艺术剧目不少于3种,推出电影50部、电视剧50部、动画片20部、纪录片30部。力争到2020年,巴渝文化系统工程取得阶段成果,本土原创能力显著提升。
《藏地密码》、《中国远征军》、《女心理师》……近年来,一本本渝版图书在全国的图书市场上不停地掀起阅读热潮。江卫宁说,到2020年,我市图书年均出版将从目前的5054种增加至6000种,读者们将看到更多优秀的重庆出版图书。
到2020年,重庆所有区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达市级实施标准,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小康惠民的服务网络,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万人拥有“三馆一站”面积从568㎡增加到640㎡,人均享有“三馆一站”服务从1.62次增至2.25次,年服务人次增加到6500万。
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看3000年悠久巴渝文化,去重庆自然博物馆看恐龙,正成为不少重庆人举家欢度节假日的好选择。江卫宁说,截至2016年,重庆已有80家博物馆,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20家。
重庆将在2020年整体改善全市文物保护状况,努力使文化遗产“活”起来,推进钓鱼城、白鹤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四有”完成率、重大险情排查率、珍贵藏品建账建档率、环境达标率达到100%。大力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每年修复革命文物、三峡出土文物、古籍等1000件以上。
来源:重庆晨报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