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信则智同文殊,生则位同弥勒,任运进道不休息,自利利他常精进。
这是赞叹念佛,说明念佛人的殊胜。经文在前面序分段列声闻、菩萨,都不是没有来由的,像这里列出了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这四位,“乾陀诃提”翻译过来叫“不休息”。为什么把这四位菩萨列出来?这有表法的作用。
“念佛人,信则智同文殊”,念佛人专修念佛是明信佛智,在往生大事这方面,智慧跟文殊菩萨是一样的。“我们有文殊菩萨那个智慧吗?”一听到这个,自己都不敢承认。不是说我们一切智慧都跟文殊菩萨一样,而是说就往生这件事,明信佛智,“则智同文殊”。
“生则位同弥勒”,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跟弥勒菩萨一样,弥勒菩萨一生补处,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后也是一生补处。《阿弥陀经》在哪里说到弥勒菩萨?经文“阿逸多菩萨”,阿逸多菩萨叫“慈无能胜”,就是弥勒菩萨。所以,经中有这个意思,只要能往生,千信就千生,往生之后就跟弥勒菩萨一样。
到了极乐世界之后,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呢?
“任运进道不休息”,“任运”就是不加功用,自自然然进道进德,没有休息,到了极乐世界,“十地愿行自然彰”。我们现在不休息不行啊,不休息,晚上不睡觉,第二天就打哈欠、流眼泪,然后坐在那里点头、打瞌睡。但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什么休息不休息的问题,是自自然然的。所以,不休息菩萨也代表“任运进道”。有人说:“不休息菩萨,这个我不要做。做不休息菩萨多累啊,得不到休息,没有星期天,没有假期,晚上也不睡觉。”大家不用担心疑虑,到极乐世界成了菩萨都是这样。
“自利利他常精进”,我们能够常精进吗?我们是常懈怠。
下面列了四个小点,是针对前面所讲的偈语,我们把它更细化地来理解。
(一)同得悟
愿生净土、不退成佛为悟。人天同,凡圣同。
“见佛闻经同得悟”,这是悟什么呢?就是悟后面的“毕命倾心入宝莲”,然后“誓到弥陀安养界”,也就是悟“愿生净土,不退成佛”,这是净土门的悟。不要错解了,说“我开悟了!”“悟到什么?”“悟到我不用往生了!”这怎么叫悟?这是错误的“误”。净土法门的悟是“愿生净土,不退成佛”,这就说明你真正开悟了。
“同得悟”,“同”是“人天同”。不管你是多高的神,有多大的福德,大家是平等的,人天平等,“同悟”。
“凡圣同”,也是凡圣相同。人天品位当中,有凡有圣,这些诸大阿罗汉也求生净土,跟我们悟的也是一样,“愿生净土,不退成佛”。
又是古今相同。就在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时候,下面的人天大众听明白了,悟到了“要求生净土,不退成佛”。如果我们今天听闻《阿弥陀经》,也悟到这样,说“哎呀,这样好,我也能往生,我愿意往生,也能不退成佛”,那也叫“同得悟”。
有这几个利益。
(二)一佛乘
先明“随缘悟”,故有三乘教法;后明“同得悟”,一音教法正在净土一佛乘。
乃是“五乘齐入”之一佛乘,非仅“会三归一”之一佛乘。
“先明‘随缘悟’”,就是第三段“一音演说随缘悟”。佛是要讲一乘教法的,是要让众生都成佛的;可是由于有人的根机、好乐不同,随着他们过去世的因缘、好乐,他们成了阿罗汉了,这样才有三乘教法流布在世间。或者随着众生根机不同,一乘教法分而为三,这叫“三乘教法”。可是佛的本心并不是为了说三乘教法的。这是要显示净土法门才是佛的出世本怀,他是要讲一佛乘的。
那么一佛乘的利益在哪里呢?下面说“见佛闻经同得悟”。“随缘悟”和“同得悟”就不一样了,“随缘悟”,随着因缘各有深浅;“同得悟”,随着阿弥陀佛本愿,随着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开演,同悟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所以,这显示一音教法——圆满音,圆满的教法正在净土一佛乘。
虽然同是一佛乘,圣道法门讲一佛乘,比如《法华经》,净土法门也讲一佛乘,可是比较起来,净土法门更是佛的出世本怀。所以下面说,这样的一佛乘乃是“五乘齐入”的一佛乘,而不仅仅是“会三归一”的一佛乘。
“五乘齐入”是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五乘齐入”到哪里?五乘齐入报土;齐入报土干什么?齐入报土成佛。也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五乘,如果按照通途教法,人乘得人的果报,天乘得天果报,声闻乘得声闻果报,缘觉乘得缘觉果报,菩萨乘得菩萨果报;可是如果转入净土的话,五乘都得一佛乘的果报,通通往生净土成佛,这叫“五乘齐入”。
徒众有声闻乘、菩萨乘、杂类众,声闻乘里就包括缘觉乘,杂类众里就是人天乘,五乘都有了。“五乘齐入”,显示净土教法利益更加广大,所谓“五乘归入一音教法”。
“会三归一”是《法华经》的宗旨。“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羊车、鹿车、牛车归入一大白牛车,这叫“一佛乘”。所以,这样比较起来,净土法门一佛乘的教法,摄机更加广大,利益更加深远,行法更加简单,是释迦牟尼佛本怀中的本怀。这段如果展开讲,可以讲很长,我们这里就不展开太多了。
(三)净土菩提心
先生后还,入净出秽,慈悲无限,长劫报恩。
第三小点,净土菩提心。在净土菩提心后面列了四句话,用这四句话说明它的特点。
“先生后还”,先生净土,然后还入娑婆。这是净土菩提心的特点,只要愿生净土,这是对的。圣道门的菩提心不是这样的,它是在秽土成佛。
“入净出秽”,就是先往生净土,然后出现在秽土度众生。所以说“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我们这里是污秽的地方。
“慈悲无限”,大慈大悲,跟佛平等。
“长劫报恩”,就是上供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菩萨的行持。“度人天”这是下化众生,“长时长劫报慈恩”,是上报诸佛的恩德。
(四)摄受众机
众等伤心、倾心、回心,皆净土所收机。
下面说“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每一段都是这样,不过前面有几段稍微不一样,有“众等倾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众等伤心共悲叹,手执香华常供养”。“伤心”也好,“倾心”也好,“回心”也好,总之,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伤心”是以厌离为主,“娑婆世界太苦了,太让人悲伤了,我不愿意待了”。“倾心”,“倾”就是倾倒,是以欣求为主,也是要求生净土的。“回心”,就是厌离和欣求两者都有了,欣厌之心都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