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诺亚配置策略研究
诺亚研究工作是诺亚集团的核心专业版块,以研究引领投资,为集团的产品研发、筛选、风控等环节保驾护航;研究范围覆盖国内外宏观策略、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类固定收益、房地产等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诺亚配置策略研究

美国通胀预期“割裂”,国内财政还有哪些后手棋

诺亚配置策略研究  · 公众号  ·  · 2024-11-13 15:31

正文

欢迎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并 设为星标★ 。文末多多点击“在看”,我们就会经常出现你的订阅列表里了,谢谢。


特朗普当选后,市场对于美国“再通胀”的担忧愈演愈烈,如何理解美国通胀预期出现的“割裂”?10月,M2增速回升,M1降幅收窄,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上周五的人大常委会财政“化债”规模已揭晓,今年余下的50天时间里,还有哪些财政政策值得期待?如何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家券商对以上问题的解读和看法。



01

国泰君安:如何理解美国通胀预期出现的“割裂”



特朗普当选后,对于美国“再通胀”的担忧愈演愈烈。 尽管特朗普尚未公布具体的施政方案,但市场对于减税等政策的预期,导致了美债利率快速上行,以基准的10年美债利率为例,在特朗普胜选后的一周内上行大约15个基点,并开始逼近4.5%的关口。事实上,本轮利率反弹从9月的FOMC会议后就开始出现,从3.6%左右的低点上行至4.5%附近,事实上其幅度也已经十分可观。
市场的担忧可能不仅仅是特朗普潜在的扩张性政策,也可能夹杂着对中期通胀中枢抬升的担忧。 特朗普当选只是让这个担忧提前或者显性化,我们认为通胀有内生化的倾向,这也是我们一直描述的美国经济的“三高”新常态——即高通胀、高利率以及中高速增长。
影响中期通胀走势的最重要因素是通胀预期,我们倾向于使用密歇根大学的5-10年通胀预期作为中期通胀的预测之锚。 而如果对比1年期和5-10年期的通胀预期,则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换言之,普通居民认为通胀仍将是中长期的困扰。
通胀短期变化与中期通胀预期之间的冲突,会带来几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美联储仍然会选择降息,但终点利率大概率会处于“限制性”。第二,10年期美债利率会处于相对波动的状态。第三,在开始降息后,市场反而会更加重视相关的“不确定”,这导致了降息的作用开始被质疑,所以导致了降息的“片段化”——即每次降息无法简单推导出下一次的货币政策举动。
但市场并非没有确定性,比如说在12月降息后,美元的基准利率会下降至4.25-4.5%的水平,中值在4.375%,那么在此利率水平之上的债券,就会存在积极。 投资者固然可以脑补各种可能的中期情形,但不输carry对于固定收益投资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02

德邦证券:M1降幅收窄,现金流或改善



10月,M2增速回升,M1降幅收窄,社融、信贷同比增速回落,地产销售同比回升带动居民贷款多增,企业实际融资需求仍偏弱但现金流或有所改善化债或接力新增专项债“赶进度”继续支撑社融。 10月M1回升或受化债支持隐债置换、偿还企业欠款影响,化债可能成为信用扩张不畅的“另类”解法,并可能阶段性抬升M1增速中枢。
地产销售同比回升,企业现金流或有改善。 10月贷款投放主要呈现两个特征:其一,地产销售同比回升,带动居民贷款多增。10月地产销售有所好转,924新政或对居民购房意愿有所提振;其二,企业现金流或有改善。企业实际融资需求仍偏弱,但结合财政存款增量偏低和M1降幅收窄来看,企业现金流或有所改善。
化债接力新增专项债“赶进度”,年内政府债融资有支撑。 8-9月新增专项债“赶进度”过后,化债或接力支撑政府债净融资和社融增长,但受去年10月开始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影响,政府债净融资同比多增或有限。直接融资方面,10月非金融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延续少增,二者均仍同比少增。
化债既有助于改善企业现金流又能够释放政府投资扩张空间。 如果说“五篇大文章”是支持长期信用扩张的办法,那么化债可能成为解决短期经济活性偏低的办法,通过大规模的隐债置换,一方面直接清偿拖欠企业欠款,给实体部门带来增量资金的效果与信用扩张类似,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地方政府负担,释放更大的政府项目投资扩张空间,带动整体社会信用扩张。
M1增速回升或来自化债的影响。 化债对金融数据短期最大的影响或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增加政府债净融资额从而支撑社融,其二就是偿还企业欠款从而带来货币增加。10月财政存款增加幅度明显低于季节性,其中或有财政支出加力的原因,而这部分财政支出可能通过偿还企业欠款来到了流通环节,由此推动M1增速回升。年内两个月将有两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增量限额,若地方政府切实快速利用这部分增量限额增加地方债发行,推动隐债置换,那么这一阶段对M1的影响可能类似今年二季度整治“手工补息”等影响的反面,有望抬升M1增速中枢。
10年国债或短期震荡,关注年内供给压力和外贸形势可能的扰动,明年长债收益率整体或波动下行。 对于债市而言,短期关注年内利率债供给压力,化债政策落地后,年内地方债有不小增量发行空间;中期关注外贸形势的潜在变化,若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变化扰动我国外贸形势,可能促使国内逆周期政策进一步加码,届时1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仍有回升的动力,年内10年国债收益率震荡区间或在2.0%-2.25%;2025年长期利率下行趋势或仍将延续,长债收益率整体或波动下行。



03

民生证券:年内财政还有哪些后手棋?




上周五的人大常委会看似财政以“化债”告一段落,实则仍有一些未完待续当前财政加力可能遵循的是“两步走”原则,即在正式刺激内需之前,首先要对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修复。 人大常委会仅有为地方减负的“化债”落地似乎有些意犹未尽,财政支持其他部门的政策有待在年内“靴子落地”——发布会上蓝部长在部署下一步财政政策时,将调整房地产税收、专项债投向房地产、特别国债为商业银行注资这几项政策与“化债”并行讨论、且置于部署明年财政工作之前。
以微知著,我们尝试通过对比10月和11月财政部两场重要发布会的措辞结合政策落地所需的法定程序,去探讨今年余下的50天时间里,还有哪些财政政策值得期待:

房地产税收调整政策或即将落地。 关于调整房地产税收的表述,从10月的“已进入决策程序”、演变成11月的“已按程序报批,近期即将推出”,这也意味着接下来财政支持房地产的相关政策即将“浮出水面”。

我国税率的调整只需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备案后、国务院便可直接自行调整(参考2023年8月调降证券交易印花税是由财政部直接发布公告),因此房地产税收调整政策年内落地可能性极高。

优化专项债投向可能是年内财政支持房地产的“另一支箭”。 作为同样在10月“已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当前使用专项债支持房地产暂未“拍板”的原因在于“正在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细则”。不论是调整房地产税收、还是引导专项债开始向房地产倾斜,都涉及到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如住建部、自然资源部)的协调配合,因此这些政策落地时间略晚些。


使用专项债支持房地产这一政策的最新表述为“推动加快落地”,考虑到财政部门可直接对专项债用途进行优化(参考2023年末起新增专项债便开始向化债倾斜),因此这一政策大概率也会在年内“水落石出”。
此外,11月人大常委会的落幕,并非代表特别国债向银行注资年内落空。 不论是10月“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之一,还是11月将其与“化债”并行讨论、且置于部署明年财政工作之前,都足以说明特别国债年内落地的可能性。
发行特别国债需要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批,通常每年12月还有一次人大常委会的召开,因此这项政策并非完全没有年内落地的可能。 不过考虑到发行特别国债的法定程序更为复杂,它或为年内落地时间最晚的一项财政政策。

2024年过后,2025年还有哪些财政政策值得期待?其实就这一问题,人大常委会发布会上财政部就给了答案——提高赤字、扩大专项债规模、加大“两新”力度及扩大“两新”范围、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等等。 这些政策的落地时间或为明年3月的全国两会,同时我们也可通过即将到来的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去关注对明年财政工作的部署。






(本文结束)


往期推荐

中性策略分化加大,解码大浪淘沙背后的原因

走出误区系列:“保房价”和“保汇率”,真的不可兼得吗?

深度复盘系列:不同行情下,三类权益产品的配置思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