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水溪位于台湾本岛西中部,河长186.4公里,流经南投、彰化、云林3县,流域面积3100平方公里,是台湾最长河流。
浊水溪上游具有山溪型河流特性,坡降大,水流急,河床多,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降雨丰沛。山区暴雨强度大,坡度陡,水蚀模数2.08万吨/年·平方千米,水土流失严重,溪水混浊,故名。
浊水溪上游由二源构成:北源出莱主山,南源出玉山及秀姑峦山。沿中央山脉的西侧二源汇合后,横切郡大山脉。主源出中央山脉合欢山合欢山主峰与东峰之间南麓,向南接纳万大溪,沿山脉走向南下,沿途接纳南来的郡大溪后,折向西流,穿行于中低山和丘陵地带,与来自南部玉山的陈有兰溪汇合后水量大增。出山地,向西流经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河面渐宽展,河汊发育,滩洲棋布,河道成辐射状,形成台湾岛最大的三角洲冲积扇。主流经西螺入台湾海峡。
河水分成4条分流入海,由北而南依序为︰北溪(旧浊水溪)、西螺溪(浊水溪)、新虎尾溪及北港溪。其中以西螺溪最为宽广,主流即经该溪注入台湾海峡,闻名的西螺大桥亦跨越此溪河床而建。
浊水溪从源头到二水的短短距离中,海拔高度陡然下降3300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携带大量的砾石泥沙冲入平原,以致河道散乱,呈现漫流状态,形成许多河道,主要有虎尾溪、旧虎尾溪、新虎尾溪、西螺溪、东螺溪等。据记载,它的主流线已有多次变动。从l905年测得的资料看,当时主流线是流向西北方向的东螺溪,在鹿港附近注入台湾海峡,虎尾溪和新虎尾溪也比今日流量大。后来,由于两岸人口的增加,农田的开垦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人们在西螺溪两岸加筑护堤,使漫流的溪水得到控制。原来的主流东螺溪变成了今日彰化平原上的一条排水渠道。而南岸的虎尾诸溪,也被护堤切断而成为断头小溪。从此,西螺溪变成了今日浊水溪的干流河道。这也是人们把二水以下的浊水溪称为西螺溪的缘故。
浊水溪是台湾省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河川年径流总量51.84亿立方米,落差2400米,地势起伏,河道多成纵谷;落差大,雨量多,理论蕴藏量126万千瓦,占全省12.6%。已建有日月潭水电站、万大水电站等大型电站。
浊水溪下游为台湾本岛西部平原重要农业分界线,以南地区,秋冬少雨,嘉南大圳灌溉系统的部分水源有赖浊水溪进水口的供应,为台湾3年轮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