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农庄园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破门亮灯”,官方致歉 ·  昨天  
山西省人民政府  ·  哈尔滨亚冬会今晚开幕!山西选手姜鑫杰出战单板滑雪 ·  2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哈尔滨亚冬会 | 宁忠岩、刘梦婷将担任旗手! ·  3 天前  
湖北经视  ·  突发讣告!感动众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农庄园

如何才能将农村的资源变成财富?

三农庄园  · 公众号  ·  · 2018-08-17 23:04

正文

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柳州市人民政府顾问)

最近,弟弟传来一份老家村庄的简介,这个村庄我生活了20多年,是一个属于江西丘陵山区的典型村庄。每次回去,我都十分自豪于家乡自然资源的富庶,这回终于知道了它详细的家底: 全村10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84户,人口1370人; 有耕地面积2647亩,水面345亩,有一座小二型水库;村里可以种植 水稻、红薯、花生、芝麻、油菜、大豆、 柑橘,蜜柚、油茶、甜叶菊等等;家乡的 腐竹,客家糯米酒等特产颇具历史; 拥有11000余亩的 森林面积给村庄常年披上绿装,绝对没有雾霾之忧,距离镇上的集市只有不到7公里,距离县城大约30公里,如今均有水泥公路直达 。但是,如果要说我们村庄的生活水平,那还远远达不到小康,老百姓家的房子倒是崭新的小砖楼,也有不少人家用上了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等现代日用品, 但里面的装潢设施仍然十分简陋,而且这还是主要依靠外出打工的收入,要是在农村不出去,家境会更加不堪。我常觉得,“富饶的贫困”这个以前常用来描绘西部农村的词汇,对我家乡也是非常合适的,如何才能让家乡的“资源”转换成“财富”呢?我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是鼓励草根创业培养农村能人。 现在讲发展,大家都知道需要人,因此在几十年的计划生育之后,现在是想尽各种招术去说服年轻人多多生小孩。对农村来说,人之所以成为关键因素,主要还不是年轻人不生小孩,而是因为农村赚不到钱,年轻人都跑到城市去了。于是出现一个恶性循环:在农村没钱赚大家跑城里去,人走了农村什么也发展不起来,于是更加赚不到钱!在发达地区一些成功的村庄,一般都是村里外出的能人带着大量资金和一颗家乡情怀,通过发展产业引领村民致富,由此留下了人,赚足了钱。对于像我的家乡这样的落后山区农村来说,很难指望走出一条这样的路。因为在过去几十年的打工经济中,不一定每个村庄都能那么幸运,既能够出一两个成功的企业家,而且他们还有家乡情怀。怎么才能解决乡村发展缺能人的问题呢?我认为只能通过自己慢慢的培养。我回到家乡发现,尽管村里没有大企业家,但村里的农民也不完全都是只会种地不思进取,每个村里都有几个比较活跃的,并有一点创业精神的活跃分子。遗憾的是,由于他们当下的事业还不够大,甚至刚刚起步,尚有些步履蹒跚,因此他们的创业举动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毛主席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认为 这些创业积极分子就是农村发展的星星之火,如果农村创业环境足够宽松,让愿意捣鼓创业的人能够尽情发挥他的想象,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必要的时候能给他们一点鼓励与支持,至少不要以种种理由去干扰他们,让这样的活跃分子多一点,更多一点,就有可能出现冒尖者,或许能够催生企业家! 即便不能出现大企业家,这些人在市场的荡涤下也会慢慢走向成熟,增强各种能力,从而把家乡的资源转变为更多的财富。我是非常相信“草根创业”的力量,因为这已经在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证明。现在我的家乡,村里如今也有做腐竹的、酿家烧的、搞养殖的,尽管事业做得不是很大,但我把这些不安分分子看作家乡的希望,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希望社会能够格外注意保护 他们的创业行为,或许经过时间的冲刷,就有可能出现创业能人,这比天天盼着一个大富豪突然降临村庄要靠谱得多!


二是发挥能人作用培植特色产业。 我们当然明白,如今农村赚不到钱都往城市跑,城里吸引他们的是产业,如果农村不缺具有“长期盈利能力 ”的产业,村里的年轻人就不会跑了。但是,农村的产业一直以来就是“农业”能够成一点气候,村里的几百户人家,几千号人,几千亩地和水面,上万亩山,都是沿袭着历史,大家种着水稻红薯,山上的森林给农户提供着柴薪,如此而已。没有分工的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这就是传统农业不能给村民带来收入的重要原因,因为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易,没有交易自然不可能有经济繁荣。农民没有学过经济学,但这点道理还是明白的,所以才有上面所说的不安分的创业积极分子。不过我们看到,在农村创业的初始阶段,农户是各干各的,就像在我家乡,一千来人的小小村庄,不安分的创业分子就分属在不同的领域,做腐竹,酿家烧,搞养殖,每个人干着自己的事情,仍然像农业一样没有分工,没有交易,只不过是把农产品向附加值稍高的环节延伸了一点,因此多赚了三五块钱,这样下去当然难成气候。但是,我们又不能用政府行政力量去规定大家必须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毕竟现在是市场经济,需要各自负担自己的决策后果。怎样才能在村庄里培植出一个产业呢?我还是相信群众的力量。我认为, 如果我们能够有效保护上面所说的草根创业者,给予他们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支持,那些慢慢长大的创业者就会有一种示范效应,这个时候能够给予一定的引导,就有可能使原本零散的创业向某一领域集中,从而形成专业村专业镇。 从环境适应性上讲,这样通过农村草根创业者自己筛选出来的产业,会比政府从外部植入的产业更具生命力,因为这种产业具有内生性质。在我的长期农村调研中发现,那些在边远山区长出来的特色产业,大多数是这样的方式培植出来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说,目前许多农村之所以没有形成相对具有聚集效应的产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草根创业者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还没有长大就被扼杀在摇篮当中;二是草根创业者之间实力比较均衡,无法形成示范效应。所以,在草根创业阶段,我们给这些草根创业者更宽松的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适时进行奖优扶持,可以有效促进创业的产业集中,培植出特色产业。

三是包容制度创新强化产业组织。 当前农村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散”字,而产业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聚”字,这就是一个经济学上的两难冲突!农村散到什么程度?看看我老家所在的村庄,总共才1370人,分散在384户人家当中,户均人口不到4人,因为客家人兄弟长大就分家,核心家庭很小,但家族倒是挺大的;总共才2647亩地,人均不足2亩,户均不足7亩。每家每户以自己承包的这几亩土地来展开经营,当然不可能有分工和产业链延伸。但是,如果把村里的2000多亩地,1万多亩森林,300多亩水面聚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上去衍生新业态,就有可能形成分工了。我曾经在广西桂林红岩村调研,那里原本是喀斯特地貌的贫穷山区,但在能人带领下种植月柿,总共1100多亩月柿,树下养鸡,农家养猪,形成了良好的乡村种植业+乡村养殖业+乡村旅游业,产业分工明显增强,产业业态丰富,产业链也比传统农业多出许多环节。这就是产业“聚”的效果。如何才能把分散的农户在某个产业下“聚”起来呢?这里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我还是这个观点,靠农民自己!当村里创业能人出现之后,如果示范效应引导着村里的资源向某一产业集中,我们就要给予这些能人自己组织产业经营的自由,合作社也好,合伙制也好,土地流转也好,他们自有办法。对于政府来说,只要他们不违背法律与公德,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组织。村庄是一个系统,尤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中国乡村,在家族、邻里、乡土等等非正式制度的规范下,很容易形成具有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系统,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村庄治理得井井有条。我们现在看到村庄的“散”,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一些刁蛮的村民没有依法去规制,而对一些具有历史传统的农村非正式制度却有过多的干预。比如,有报道说某地村民为考上大学的儿子办谢师宴,顺道请一些乡里宗亲,却受到处罚。尽管我们反对铺张浪费,但要把这些活动全部灭绝,就有违乡村传统,乡土里的村规民约,对凝聚家族成员力量是有非常显著作用的,正确的做法是引导,不是简单地“一禁了之”!我们有时候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轻易否定传统,把传统等同于落后,把传统民俗当做陋习,想只靠外部植入的正式制度来治理村庄,结果没有非正式制度的配合,效果大打折扣。

四是嵌入技术文化拓展市场范围。 有了能人,有了产业,有了组织,农村原本的资源在能人的带领下,在产业的转换下,在组织的运营下,就走出了资源的状态,成为奔向市场换取财富的产品了。不过, 资源变财富还有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市场,完成从使用价值向价值的惊险跳跃!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一步最为关键。在我的调研中发现,一个村庄有大规模的农产品并不少见,但这些农产品找不到合适的市场也很常见。所以,从资源变产品只是其中的一步,下一步应该是将产品的价值实现。产品的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产品的质量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市场通道畅通,买者与卖者能够方便联系。前者需要密切注意消费者的消费动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能盲目跟风,否则,产品与需求脱节,就很难实现价值。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种大量的各种水果,如苹果、猕猴桃、红枣等等,或者简单地将这些水果加工成果汁,罐头,大家都只有这些招术,产品严重同质,卖起来就很难。其实呢,如今的技术花样百出,各地的乡土文化也各不相同,完全可以通过技术与文化的嵌入,来创造自己产品的特色,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江西赣州的“虔心小镇”,里面养的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虔山飞鸡”,优良的品质和“虔”文化的契合,使这只鸡特别受青睐,这就是文化与技术的力量!后者需要拓展市场半径,扩大市场范围,价值实现才更有保障。以往的农村市场就局限在农村周边,农村人口稀疏,收入有限,产品雷同,当然价值实现很困难。如今有了互联网技术,有了阿里巴巴、京东等等电子商务平台,有了畅通的快递物流体系,这为农村产业拓展市场半径打下了坚实基础,淘宝村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不久去江苏沭阳,看见那里的村民大量种多肉植物,奇花异草,通过电子商务加上顺畅的物流卖到全国各地,十分令人震撼!在那里,可以把小麦收割后的麦穗晒干,用电商卖给那些遥远的插花爱好者,这比传统的卖小麦不知道要多出多少倍的收入,这就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传奇!那里人把“互联网+高品质农产品+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称为“一根扁担两个筐”,这比传统的只有农产品一个筐的农村经济,要活跃一百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