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罗志恒 贺晨 孙婉莹
华炎雪 马家进 范城凯 梁颖
美伊冲突并非偶然,由多年矛盾积累而成,近期因伊核问题、美国空袭斩首伊朗革命卫队指挥官而升级爆发,深层次原因是利益之争,包括伊朗核问题、中东石油、两伊关系、大国博弈、文明冲突等。
美伊冲突的大背景是2018年起美国对伊朗的全面制裁,2019年12月27日,美国在伊拉克的一处军事基地遭袭击,导致1名美国商人死亡、4名美
国军人受伤,美国将矛头直指伊朗,随后刺杀苏莱曼尼。
1月8日,伊朗采取报复行动,向美军驻扎在伊拉克的军事基地发射导弹。
1月9日,特朗普发表声明,主要传递四点信息:伊朗袭击对军事基地的损失极小、没有美军伤亡;不允许伊朗获得核武器;美国不需要中东的石油;不希望动用军事力量应对美伊关系。
当前美伊冲突主要有四大原因:第一是美国最重要盟友沙特与伊朗之间存在政治和教派冲突。
伊斯兰教内有诸多教派,其中逊尼派和什叶派是最大的两个。逊尼派人数大约占90%,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等国;什叶派人数大约占10%,其中一半在伊朗,其余主要在伊拉克、巴林、阿塞拜疆等国。随着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中东最大的什叶派政权伊朗和最大的逊尼派政权沙特之间重启争端,沙特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其与伊朗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第二伊朗是美国掌控石油、影响中东局势的重要一环。
美国插手中东事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所谓的“石油美元”。
伊朗是OPEC第四大产油国,对国际石油市场有着重大影响力。伊朗位于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中东地区,扼守霍尔木兹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是伊朗核问题挑战美国霸权和全球政治均势。
美国无法容忍反美的伊朗秘密开发核武器,而面对世界第一大国的威胁,伊朗渴望通过核武器寻求自保。
第四是美伊两国均有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需求。
特朗普面临连任选举的竞争压力,且一直遭受民主党弹劾等党派攻击,美伊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提高选民支持率,转移当前压力,将内部矛盾转移到外部。伊朗在遭受美国经济制裁之后,国内经济衰退,汇率贬值,物价飞涨,失业增加,民众不满情绪上升。伊朗执政者通过激发民族主义,将矛头对准美国,有利于维护政权统治。
美伊关系以1979年为分界点从亲密转向对峙,期间历经两伊战争、伊核谈判等,70年恩怨,美伊关系错综复杂
。
1)1953-1979年为美伊关系亲密期,1953年美国扶持小巴列维上台,双方利益捆绑实现双赢。
但是美伊亲密关系并非民众意愿,伊朗西化和亲美过程中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巴列维王朝灭亡。
巴列维政府称伊朗要跃居“世界第五大国”,大建“面子工程”、扩充军备,叠加腐败问题严重,贫富悬殊加剧。
与美贸易扩张,使美国廉价农产品进入伊朗,农民利益受损。
另一方面,小巴列维依照美国的蓝图进行了教育和制度改革,激发民众不满。
2)1977年伊朗爆发大规模民众反国王运动,1979年小巴列维逃往美国,“伊斯兰革命”领导者霍梅尼上台,伊斯兰共和国成立,美伊关系开始紧张,尤其是美国使馆人员被扣为人质,双方关系彻底恶化。
3)1980-1988年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全力支持伊拉克,但也曾因希望平衡中东局势而暗中支援伊朗,美伊紧张关系的根本局面不变。
4)2002年伊朗核问题暴露后,美国对伊朗态度严厉,近期更是通过退出原协定进一步施压伊朗,导致美伊矛盾升级。
美伊冲突升级短期看将影响全球经济、资本市场、中国经济、中美关系和美国大选五大方面,长期来看若美伊冲突持续扩大升级,将进一步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带来深远影响。资本市场方面,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打压市场风险偏好
,短期内将推升黄金等避险资产上涨,黄金价格一度突破1600美元/盎司,创2013年来新高,但股票市场短期受到压制,同时
石油供给端可能受影响而抬升油价。但特朗普讲话释放和平信号后,预期有所修复。全球经济方面,
美伊冲突升级将部分抵消降息潮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全球经济暂时性弱企稳态势或受拖累。
中美关系方面,
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望改善,
美国短期无暇他顾,对中美贸易谈判利好,2001年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均延缓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中国赢得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当前中国应抓住机遇以二次入世的勇气和决心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方面
,中国石油进口、企业投资在伊朗将受负面影响。
伊朗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伊朗为中国第三大原油供应国,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额的6.3%,伊朗也是中国在西亚地区重要的海外投资目的国,在西亚地区仅次于阿联酋和以色列。
美伊冲突升级短期内推高国际石油价格并传导至物价,长期影响则要看冲突是否持续升级。在没有油价冲击的条件下,预计2020年中国CPI同比保持高位约3.5%,前高后低。
石油价格短期内脉冲式上升叠加猪周期,将部分推升CPI
,但PPI仍负增长、总需求不足,仍需强化逆周期调节。
若美伊冲突持续升级,则石油价格面临长期上升压力,类似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叠加总需求不足,经济或“滞胀”,货币政策陷入两难
。
美国大选方面,
美国民众对美伊冲突看法两极化,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支持率较空袭前下降0.6%,未来选情走向受制于美伊冲突走势,
若事态僵持或美国伤亡人数持续增加,将对美国大选和特朗普支持率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但若伊朗退让使得美国快速取得胜利,则或将引发“聚旗”效应、提升其短期支持率。
展望未来,美伊冲突将有三种走向:一是大事化小,两国理性、克制谈判并就两国关系达成一致;二是长期来看打打停停,小型冲突持续不断,但是并未走向全面战争,处于可控状态;三是持续升级,俄罗斯等大国卷入,爆发激烈的代理人战争,甚至某种意义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认为第一、二种情形概率较高,短期内以第一种为主,但也需警惕冲突剧烈升级至双方同时对外转移矛盾、互不克制的第三种情形。
美国和伊朗双方利益诉求决定全面升级并非上策。
美国方面
,特朗普面临大选在即、民主党和民众对战争的反对意见,并不希望挑起持续的战争,而是将此次空袭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表明维护美国利益的姿态,除非战争升级后速战速决,否则一旦陷入战争泥潭对特朗普不利。
伊朗方面
,长期制裁和封锁导致经济衰退,国内社会动荡,且军事实力远低于美国,难以承受大规模战争。
从当前双方态度看,双方对重新谈判均保留余地。
1月9日,特朗普发表声明,不希望动用军事力量应对美伊关系。1月5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穆萨维表示,伊朗无意与美国进行战争,在为苏莱曼尼将军报仇后,不拒绝与美国在“5+1”的框架下重新进行核谈判。1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日表示对苏莱曼尼的刺杀是为了阻止战争而不是挑起战争,同时表示美国并不寻求伊朗的政权更迭。
风险提示:
美伊冲突持续升级、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升、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
1 美伊冲突并非偶然,本次事件由伊核问题演变而来,因空袭斩首伊朗少将而爆发
美伊冲突并非偶然,由多年矛盾积累而成,近期因伊核问题、美国空袭斩首伊朗革命卫队指挥官而升级爆发,深层次原因是利益之争,包括伊朗核问题、中东石油、两伊关系、大国博弈、文明冲突等。
1.1 事件背景: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持续已久,伊核问题是主要争议点
联合国介入伊核问题,2016年达成全面协议
。2003年2月,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铀,其相关核计划遭到美国“严重质疑”,伊核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此后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一系列决议阻止伊朗继续进行铀浓缩,但并未取得成效。2006年联合国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英法俄)与伊朗重要贸易伙伴德国开始就伊核问题与伊朗进行谈判。经过长达数年的磋商,2015年7月,伊朗与六国达成全面协议签署《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并于2016年1月生效。伊朗面临的长达10年的制裁被取消。
美国公开提出认为伊朗并未遵守伊核协议,美国宣布制裁伊朗
。2017年10月特朗普就公开表示伊朗并没有遵守伊核协议,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期评估显示伊朗履行了相关义务。2018年1月特朗普宣布“最后一次”延长美国对伊朗和问题的制裁豁免期,将5月12日定为修改伊核协议的最后期限。这一最后通牒并没有让美国获得满意的收获,2018年5月8日,特朗普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表示将实施严厉制裁。2018年11月,美国重启对伊朗制裁,但仍豁免七个国家(中国、印度、意大利、希腊、日本、韩国和土耳其)在180天内从伊朗进口石油,最终这一豁免于2019年5月结束。
1.2 事件始末:从美国商人的身亡到伊朗少将的被杀
自伊朗“人质”事件后,美伊关系长期处于冰点。本次美伊冲突最早发生在2019年12月27日,当时伊拉克基尔库克市一处军事基地遭火箭弹袭击,导致1名美国集承包商死亡、4名美国军人受伤,美国将矛头指向伊拉克什叶派武装“真主旅”以及伊朗,随后美伊冲突迅速升级。
2020年1月3日,美军空袭伊拉克巴格达首都机场,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和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武装“人民动员组织”副指挥官阿布·迈赫迪·穆汉迪斯等人身亡。
此后,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多次发声,对美国采取“强硬报复”。2020年1月8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向美军驻扎在伊拉克的阿萨德基地发射导弹。
2020年1月9日,特朗普发表声明,主要传递四点信息:1)对于伊朗袭击,伊拉克军事基地只受到极小的损失,没有美军伤亡;2)对于伊核问题,态度强硬,“伊朗必须放弃获得核武器的野心,停止支持恐怖主义”;3)对于石油,特朗普表示美国不需要中东的石油,“需要达成一份新的协议允许伊朗走向繁荣”;4)对于美伊关系,特朗普表示不希望动用军事力量,“美国准备好与所有寻求和平的人拥抱和平”。讲话结束后,美国三大股指短线拉升。
1.3 事件分析:美伊冲突的深层次背景是利益之争,双方复仇均“师出有名”
苏莱曼尼是伊朗声望仅次于最高领袖的人物,被称为“间谍之王”。
伊朗是伊斯兰教的政教合一国家,神权统治高于一切,所以国家最高领袖并非总统,而是代表伊斯兰教数千万教徒的精神领袖。
当前的伊朗最高领袖是哈梅内伊,第二位的领袖本应是总统哈桑·鲁哈尼,但本次事件的主角苏莱曼尼出色的军事和外交能力更受民众爱戴。据《华尔街日报》,美国马里兰大学曾进行一项民调,结果显示对苏莱曼尼持“非常喜欢”态度的伊朗民众高达64.7%,远超过总统鲁哈尼的23.5%。
他曾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旅长,获少将军衔(伊朗最高军衔),2014年8月卸任旅长,但仍被公认为伊朗革命卫队的影子统帅。
美国刺杀苏莱曼尼的直接原因是认为其是袭击美军的主谋
。作为军事核心人物,苏莱曼尼对美国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军事和间谍行动,美国曾发布国防部声明认为苏莱曼尼是此前袭击伊拉克境内美军的幕后主使。
但美伊冲突并非偶然,其背后反映的是利益之争。
本次美伊冲突的直接起源是美国平民和军人在美军伊拉克军事基地受到袭击身亡,但是往更深处看,伊朗针对美方的行动来自于双方在过去几年内摩擦不断的伊核问题。但伊核问题美方和伊朗各执一词,归根结底是双方的利益之争,包括伊朗核问题、中东石油、两伊关系等。
双方的复仇行动均“师出有名”,短期内来往相争不可避免
。苏莱曼尼之死不仅对伊朗的军事和间谍力量是一种沉重打击,更是对民众信仰的重大冲击。伊朗政府必须对此采取行动,因此1月8日对美军在伊拉克军事基地进行袭击。而美国作为世界上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不能容忍这种光明正大的挑衅,因此美国也将对此采取反制措施。
美伊关系以1979年为分界点从亲密转向对峙,期间历经两伊战争、伊核谈判等,70年恩怨情仇,美伊关系错综复杂。
2.1.1 美伊甜蜜时期:
巴列维王朝(1953-1979)
巴列维王朝
时期,美伊关系亲密,双方利益捆绑实现双赢。
1953年美国扶持小巴列维上台,伊朗选择与苏联敌对,冷落英国,亲近美国。伊朗不满苏联支持阿塞拜疆、库尔德等伊朗敌对国,因此疏远苏联。同时,伊朗政府实施石油企业国有化,把原本被英国控制的石油公司收为国有,引发英国不满。美国为对抗苏联,并获取伊朗的石油资源和地缘优势,大力扶持小巴列维王朝。美伊甜蜜时期双方实现了共赢。例如,伊朗通过复制美国的产业政策,实现了经济腾飞,1968-1978年间伊朗经济年均增速达16%-17%,国民收入增加超过十倍。美国通过邀请伊朗加入中央条约组织,增强了反苏军事实力。
然而,美伊亲密关系并非民众意愿,伊朗西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巴列维王朝灭亡。
一方面,伊朗时期经济高速发展,但社会矛盾加剧。小巴列维政府称伊朗要跃居“世界第五大国”,因此大建“面子工程”、扩充军备,叠加腐败问题严重,贫富悬殊加剧。与美贸易扩张,使美国廉价农产品进入伊朗,农民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小巴列维依照美国的蓝图进行了教育和制度改革,激发民众不满。政府在城乡实行了扫盲,以西式现代教育替代了传统教育;给予妇女选举权,动员妇女摘下面纱并穿着西式服装;给予美国人超国民待遇,伊朗法律对境内的美国人没有实际约束力。伊朗民族历史文化和宗教情结深厚,反感美国文化,不满伊朗政府附庸美国的政策和制度。1977年,伊朗爆发大规模民众反国王运动(“伊斯兰革命”)。而当时的美国卡特政府受到苏联方面压力,对伊朗态度摇摆、未能采取实际支援行动。1979年,小巴列维逃往美国,巴列维王朝结束,美伊亲密关系随后反转。
2.1.2 美伊对抗时期:
伊斯兰共和国(1979至今)
伊斯兰共和国成立,美伊关系从此再未回到亲密时期。
1979年,“伊斯兰革命”领导者霍梅尼上台,标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霍梅尼作为伊斯兰教什叶派领袖,在国内主张政教合一、去西化,导致后来伊朗俗世化程度倒退、宗教色彩加重。对外奉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政策,对苏联冷淡,与美国关系紧张。1979年,霍梅尼政府制造了“人质事件”(扣留了66名美国使馆人员作为人质),威胁美国政府引渡小巴列维并交还其在美财产。1980年,美国冻结了伊朗政府在美国的95亿美元资金,并宣布美伊断交。1989年霍梅尼病逝,原总统哈梅内伊继任领袖并连任至今。而后任总统拉夫桑贾尼(1989-1997)和哈塔米(1997-2005)提出“亲美”的改革派观点,认为政治不应该影响商业关系,曾暗中与美国签订石油协议未遂,或者暗示加强与美的文化交流,但时任美国克林顿政府并不领情。
2.1.3 两伊战争(1980-1988)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曾因希望平衡中东局势而暗中支援伊朗,但美伊紧张关系的根本局面不变。
1979年“人质事件”后,美伊关系紧张,美国为针对伊朗,扶植了同年上台的伊拉克领袖萨达姆。1980年,萨达姆出兵进攻伊朗,“两伊战争”爆发,双方交战8年。两伊战争期间,以美苏为首的大国支持伊拉克,为萨达姆提供了武器和经济援助。伊朗方面由于外交孤立,经济被全面封锁,石油出口受限,且武器供给不足,劣势明显。然而,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目标是平衡各方势力,防止一方独大。因此美国对伊朗的态度并非完全强硬,里根政府曾秘密允许通过第三方间接向伊朗输送武器零部件,即“伊朗门”事件,其下属诺斯、波因德克斯特等人为里根背锅,经多轮审判险遭监禁。因此说明,美伊敌对关系在当时的美国是“政治正确”的。两伊战争后期,伊朗政府面对伊拉克和美国的双重围攻,难以支撑。1988年,双方在联合国调解下同意停战。
2.1.4 伊朗核问题谈判(2002至今)
伊朗核问题暴露后,美国对伊朗态度严厉,近期更是通过退出原有协定进一步施压伊朗,导致美伊矛盾升级。
2002年8月,伊朗流亡组织“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揭露伊朗的秘密铀浓缩厂和重水设施,伊朗核问题暴露,引发国际社会恐慌。之后,英国、德国和法国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但美国拒绝参与。2006年6月,美国和中国、俄罗斯加入英国、德国和法国的谈判行列,形成伊核问题六国(简称“P5+1国家”),随后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采取6项决议案,逐步制裁伊朗。2009年9月,美国奥巴马政府称伊朗有地下浓缩设施,开始严正商议空袭伊朗。2013年3月,美国开始与伊朗官员展开一连串秘密谈判,甚至未对P5+1国家内部公开其内容。同年6月伊朗现任总统鲁哈尼上台,积极推进美伊谈判。9月鲁哈尼与奥巴马通话,是1979年以来两国元首第一次通电话,被认为是美国和伊朗关系的重大时刻。2013年11月,伊朗与P5+1国家签署了“伊朗核问题临时协议”,同意限制其核试验有关活动,换取联合国对伊朗制裁的解禁。2016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正式承认伊朗履行了核协议,并取消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然而,由于美国国内有声音认为该协定有漏洞,特朗普竞选时承诺要废除或者退出伊朗核协议,目的是签订新的协议以进一步限制伊朗的核试验及军事活动。2018年,特朗普为履行承诺宣布了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协议,并实施新的制裁措施,标志美伊冲突开始升级。后来,伊朗将美国上诉至国际法庭,美国败诉,但拒绝执行裁决。伊朗随后开始逐渐违背协定,开始新一轮的核试验,向美国挑衅。
2.2.1 美国最重要盟友沙特与伊朗之间存在政治和教派冲突
伊斯兰教内有诸多教派,其中逊尼派和什叶派是最大的两个。逊尼派人数大约占90%,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等国;什叶派人数大约占10%,其中一半在伊朗,其余主要在伊拉克、巴林、阿塞拜疆等国。
逊尼派和什叶派在历史上曾有过激烈的教派斗争,随着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中东最大的什叶派政权伊朗和最大的逊尼派政权沙特之间重启争端。尤其是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逊尼派领导人萨达姆,使得伊朗在什叶派人数占优的伊拉克获得影响力,打破了中东地区的实力均衡。
沙特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其与伊朗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美国无法不顾盟友的感受与伊朗交好,伊朗也无法信任站在沙特背后的美国。
2.2.2 美国想要掌控石油、地缘政治和中东局势,伊朗十分关键
美国插手中东事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所谓的“石油美元”。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为保持美元的国际货币霸权,美国与沙特等产油国达成协议,石油用美元进行结算。伊朗是OPEC第四大产油国,对国际石油市场有着重大影响力。
伊朗位于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中东地区,扼守霍尔木兹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东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霍尔木兹海峡是海上石油运输生命线。伊朗临近前苏联国家,对于美国遏制俄罗斯有着地缘政治价值。
2.2.3 伊朗核问题挑战美国霸权和全球政治均势
反美的伊朗秘密开发核武器自然无法被美国所容忍,而面对世界第一大国的威胁,伊朗也渴望通过核武器寻求自保。
2015年7月14日,伊朗与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伊核问题六国经过漫长谈判后,就限制伊朗发展核武及解除对伊朗的制裁问题达成协议。但是2017年1月,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后开始采取对伊朗强硬政策,先后退出伊核协定和阻止伊朗石油出口,迫使伊朗做出停止履行部分伊核协定的决定,伊朗核问题出现反复。2018年5月8日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核协议,并恢复对伊朗的制裁。
2.2.4 美伊两国均有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需求
特朗普面临连任选举的竞争压力
,且一直遭受民主党弹劾等党派攻击,美伊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提高选民支持率,转移当前压力,将内部矛盾转移到外部。
伊朗在遭受美国经济制裁之后,国内经济衰退,汇率贬值,物价飞涨,失业增加,民众不满情绪上升。
伊朗执政者通过激发民族主义,将矛头对准美国,有利于维护政权统治。
美伊冲突短期看将影响全球经济、资本市场、中国经济、中美关系和美国大选五大方面,长期来看若美伊冲突持续扩大升级,将进一步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3.1 从全球经济看,美伊冲突升级将部分抵消降息潮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全球经济暂时性弱企稳态势或受拖累
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积极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叠加中美贸易摩擦边际缓和,2020年全球经济有望弱企稳、但基础并不牢固。
2019年11月全球制造业PMI50.3%,连续4个月回升,为2019年4月以来首次位于荣枯线之上,OECD领先指数边际弱企稳,预示全球经济有望企稳。但当前全球经济回稳的基础仍不牢固,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逆周期调节空间有限,整体仍将趋势性放缓,新兴市场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回稳的主要动力。2019年12月全球制造业PMI50.1%,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美国制造业PMI47.2%,创2009年3月以来新低。
地缘政治不确定上升影响企业投资及出口、居民消费,或将部分抵消降息潮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全球经济弱企稳的态势或受拖累。
政治局势的不确定性将对企业投资及出口、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拖累全球经济。此外,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将使得大国和重要地区加剧军备竞赛,政府赤字的扩大用于军力扩张而不是改善民生及调控经济,全球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或进一步受到波及。
3.2 从国内经济看,美伊冲突升级使得中国石油进口、企业投资在伊朗将受负面影响,短期内或推高国际石油价格并传导至物价,长期影响则要看冲突是否持续升级
在美伊冲突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石油进口、企业投资在伊朗将受负面影响。
伊朗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作为中东重要的产油国,中国和伊朗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往来。2018年,伊朗向中国的石油出口达2927万吨,占中国当年原油进口总额的6.3%,为中国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在2009年,这一数字曾接近12%。伊朗也是中国在西亚地区重要的海外投资目的国,截至2017年,中国在伊朗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36.2亿美元,在西亚地区仅次于阿联酋的53.7亿美元和以色列的41.4亿美元。
美伊冲突将冲击伊朗、伊拉克及中东地区原油供给,短期内或推高国际石油价格并传导至物价,长期影响则要看冲突是否持续升级。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油价上涨将从两个渠道影响通胀:一是直接推升CPI中的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和居住用水电燃料价格,二是通过PPI中生产成本增加传导至终端的CPI。
在没有油价冲击的条件下,预计2020年中国CPI同比约3.5%,前高后低。
1月由于春节因素可能突破5%,上半年保持在4%以上的高位,下半年受猪肉供给恢复和翘尾因素消退影响出现大幅回落。
情景一:若美伊冲突没有持续升级,则石油价格先是脉冲式上升,随后逐步回归常态。
油价上涨短期内将显著推高CPI,叠加上半年本就较高的CPI中枢,通胀压力较大。但在冲突没有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油价上涨不可持续,且当前PPI负增长,总需求疲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通缩风险,货币政策仍应加强逆周期调节。
情景二:若美伊冲突持续升级,则石油价格面临长期上升压力,类似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
油价上涨将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胀,且通胀预期不断强化,导致通胀螺旋式上升,叠加总需求不足,经济“滞胀”,货币政策陷入两难。根据美国经验,为对抗通胀高企,货币政策将大幅收紧,总需求进一步下滑,经济陷入衰退。
3.3 从中美关系看,美伊冲突升级或使美国对外政策重心转移,中国外部环境有望改善、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历史上“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均使得美国对华态度有所缓和,为中国争取了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0年美国共和党政纲提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而非战略合作伙伴”,但其后911事件使得美国需与中国合作对抗恐怖主义,最终美国对中国实施“接触”与“遏制”战略,共和党对华态度转为强硬与拉拢交织,民主党主张继续与中国接触。伴随中国经济崛起,美对华遏制态度有所上升,但2008年美国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美国再次出现依赖中国需求带动其经济复苏的诉求,并自2009年开始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表明美国对华态度不仅受到中美经济相对实力变化的影响,还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受制于美国对外政策重心的转移。伴随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南海问题冲突加剧,美国重返亚太,实施“亚太再平衡”,对华发起贸易摩擦、并进行全面遏制。
本次美伊冲突升级对中国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整体来看有望改善中国外部环境,利于中美贸易谈判推进,中国应抓住机遇以二次入世的勇气和决心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3.4 从资本市场看,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打压市场风险偏好,短期内将推升黄金等避险资产上涨,但股票市场短期受到压制,同时石油供给端可能受影响而抬升油价
美伊冲突升级将使得市场避险情绪上升,进而推升黄金等避险资产上涨
,
但股票市场短期内受到压制。
一方面,受中东局势紧张消息影响,黄金、日元等避险资产纷纷上涨,截至1月8日,现货黄金价格已突破每盎司1600美元,为2013年以来首次。
10年期美债在通胀预期升温的情况下震荡,但10年期美债实际利率回落至零水平。
另一方面,避险情绪上升引发风险资产调整,全球股市均出现一定程度回调,1月3日-1月7日,道琼斯工业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分别累计下调1.2%和0.8%,1月8日日经500、上证指数、恒生指数分别下调1.6%、1.2%和0.8%。
石油供给端可能受影响而导致油价有所上升,但若两国冲突不再升级预计油价抬升幅度有限,难以改变全球新一轮货币宽松的趋势。
若美伊冲突持续升级,则将对全球油价乃至通胀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认为前者概率较大。
伊朗作为OPEC成员国,2018年其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占比分别为10.4%,美伊贸易冲突升级将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抬升,若两国冲突不再升级,叠加高油价不符合当前美国经济的利益,短期内石油价格上涨的幅度或较为有限。此外,当前美国对外部原油供应的依赖大幅下降,2008年后美国页岩油技术的发展使得美国原油产量大幅上升,2018年美国原油产量6.7亿吨,成为全球油产量最高的国家。国际油价上涨对美国内部通胀影响有限,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门槛较高,短期内全球货币宽松趋势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背景下仍将持续。然而仍需注意到,1月8日伊朗于威胁称或将对包括科威特、巴林、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在内的美国盟友进行打击。而上述国家叠加伊朗、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占全球储量总值的比重为44.7%,若美伊冲突持续升级,则将对全球油价乃至通胀产生深远影响,届时世界经济趋势下行、叠加油价带动物价上涨,全球或陷入美国80年代滞胀的境地。1月9日凌晨特朗普讲话释放和平信号后,当前油价上涨预期有所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