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能源新媒
《能源》杂志官方微信。深度关注能源经济现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学霸  ·  研究了今年 500 ... ·  昨天  
BioArt  ·  Nature | ... ·  2 天前  
生物学霸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能源新媒

给业务做加法:金风的进化

能源新媒  · 公众号  ·  · 2024-07-12 14:24

正文

零碳赛道中,金风如何把胜利延续?







文/武魏楠


6月13日,第17届SNEC首次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第一次在这里的参展人员很多都迷失在了地域广大、分上下数层的展览中心里。就在不少逛展人还在漫无目的寻找企业的时候,有人惊奇地发现一家风电企业——金风科技——也出现了在SNEC当中。



在众多光伏于储能企业展位的包围中,金风科技的亮相仍然吸引了大量参展人员的目光。“你们搞光伏了?”“为什么要来参加SNEC?”“你们有什么储能的业绩?”……面对SNEC新人,大家对金风科技发出了这一连串疑问。


对于近几年来经历了狂热、冷静、低迷的光伏和储能人来说,金风科技在这个时候突然露面SNEC确实会让人诧异。在很多人看来,光伏和储能都已经严重过剩,也许明年的SNEC就会少上不少的企业和参会人员。而金风科技此举,无疑是逆势而上。


实际上,金风科技早已不是外界传统意识中的风机制造商。在2020年中国大踏步迈入“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之后,能源行业开启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是光伏行业踏着风口开始起飞,为日后的产能过剩危机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中国风电行业却未能停下内卷的脚步,价格一再跌破想象;同时,能效管理、碳管理等全新业务开始在终端用户领域里自发生长,形成一片新的蓝海。


内外因夹击之下,金风科技开始了新一轮的行业长跑。


全面涉储




在近两年最火爆的储能赛道里,并不缺乏风电企业的身影。


在彭博新能源财经的2023年全球十大风电整机制造商新增装机榜单中,金风、远景、明阳,三一都在储能赛道布局。其中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企业亦跻身行业协会储能集成订单和出货量榜单前十。


其中最早涉储的风电企业,或许要追溯到十几年前的金风科技。


2012年4月金风科技投资建设的首个“智能微网示范项目”正式投运,该项目组成了风光互补的电源系统,配备了钒液流电池、锂电池、超级电容和飞轮四种储能方式。此外,金风科技自2012年即开始各类储能技术和试验项目的探索,2019年金风科技全资子公司金风零碳成立,标志着金风正式进军储能市场。



到了2023年,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公布的2023年储能系统中标量排名中金风科技位列第四,金风零碳也成了金风科技拓展储能业务的主体。


中国储能业务的起飞缘起于2020年前后的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作为新能源的主体,风电企业入局储能几乎是产业发展的自发惯性。


“新能源主设备商具备渠道和对电力系统熟悉的优势,在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备储能的大趋势下,风机制造商一定会想办法分蛋糕。”有储能行业人士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对于金风科技来说,储能也是逐渐成了必选项。


“从2012年开始,金风科技一直在追踪储能行业的发展。”金风科技集团市场总监兼董事长助理侯玉菡告诉《能源》杂志记者,“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提出,我们可以发现,储能在电力系统乃至能源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金风也顺势而为,把储能作为重要的业务板块。”


2023年,金风科技首个储能生产基地落户江苏常州,补全了金风储能制造能力的拼图。这一年,也正是中国储能市场大规模爆发的一年。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3年全国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和国内储能市场一起蓬勃发展的,还有金风科技在储能上的实绩。从西北戈壁荒漠到东南沿海城市,从大基地新能源配储到小规模工商业共享储能,金风科技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一大批多元化的优质储能项目案例。目前,金风已经与土耳其、墨西哥等多国合作伙伴建立储能业务合作。金风储能产品已在全国范围内近100个项目中投入运行,能够适应高海拔、高盐雾、高风沙、高寒、高热等多种极端环境,全面匹配市场需求。2023年,金风科技储能产品全年出货量超3GWh,并以3.4GWh的储能系统中标量位列行业第四。


并不具备太多电芯和电力电子优势的金风科技,如何在储能红海中杀出重围?


“金风的优势一方面在集成,另一方面在系统理解能力。”侯玉菡说,“金风对于储能的理解,在公司层面,不局限于一个独立的业务单元;在产业层面,不局限于单一的设备硬件。将储能放置在电力系统中,储能提供的是调度能力。这也是我们希望实现的业务颠覆性。”


尽管有金风零碳作为专门的储能业务子公司,但储能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的业务单元。杂糅了储能业务、作为零碳解决方案供应商,金风零碳承载着金风科技在市场环境变化下的殷切期盼。



零碳风口




6月18日,第五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近年来,中欧除了在电动汽车和光伏、风电等设备的出口上存在分歧,碳关税CBAM也是焦点之一。


欧盟委员会对外公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过渡期实施细则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一直持续到2025年底。尽管CBAM对各国的溢出效应差别很大,但可以明确的是:发展中经济体将因为CBAM的实施遭受净损失,而严重依赖高碳产品出口的发展中经济体将受到溢出效应的较大影响。


《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数据显示,未来90%以上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在园区,80%以上的GDP和90%以上的创新在园区内产生。


而作为能源消耗活动的聚集地,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31%左右的碳排放,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要素。如果说园区是城市的细胞,那工业园区就是为细胞供能的线粒体。


近几年来,为减少碳排放并应对欧美等发达地区构筑的“碳壁垒”,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园、近零碳排放区、零碳园区在我国遍地开花。



“用户对于零碳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作为一直以来领先的绿色电力设备供应商,金风科技感受到了身份角色改变的契机。”侯玉菡告诉《能源》杂志。


金风科技智慧园区2020年获得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碳中和证书,成为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这也是金风科技零碳业务的标杆。



在零碳园区概念在遍地开花的时候,零碳服务商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甚至早在“双碳”概念之前,就有大量的分布式能源服务商的存在。对于用户来说,辨别真“零碳”,选择合适的零碳供应商,又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为消费端的企业提供设备销售服务、投资建设分布式电源、并不能真正覆盖客户降费节碳转型的经营需求,如何为用户创造零碳价值才是企业关注重点,而价值的实现除了要依靠分布式电源、设备进一步发展,更要依靠“能源运营”。


“在电改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下,电力服务正在从供给端到消费端打通。”侯玉菡说,“用户不了解市场,服务要为用户提供最优解。”


金风科技不仅是领先的绿电设备供应商,还持有大量的风电发电资产 、有着丰富的电力交易经验。“金风了解一度电从发出到上网到消费的全过程,在绿电交易品种和交易时段的选择上也更专业。”


金风零碳提出了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零碳解决方案——“三减碳+一平台”,在源、网、储、荷各能源环节进行优化和再造,创新能源资产管理模式,从而全方位助力企业实现碳中和。


以绿电为核心,辅以储能、微网调度、系统集成、碳管理和数字化交易能力。金风零碳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了自己多年在新能源市场中的软硬件实力,还切中了市场需求。“金风要逐步从卖硬件转向卖电、乃至卖服务。”侯玉菡说,“在改革和碳中和战略的驱动下,更多的机遇开始从发电端转向用户侧,金风的战略转向也要顺势而为。”


无论是储能、抑或是能碳管理,都是金风科技在零碳赛道或者说“多能融合”发展战略中的一个环节。


在SNEC上,金风科技的参展主题是“风光储氢一体化”。在新能源持续发展十几年,尤其是“双碳”战略推进4年后,能源行业清楚认识到,无论是风电、光伏、储能,单一发展已经不再符合能源转型的复杂要求。这才有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新高度。


而氢能作为一种完全无碳的高效能源,正在逐渐被视为碳中和时代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风光为代表的绿电快速发展,也给绿氢产业的爆发,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金风科技在推行多能融合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明确绿氢将会是绿电之后,新的产业发展热点。因此金风科技也积极率先布局,争取在行业中发挥领军作用。”


4月18日,金风科技兴安盟风电耦合制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开工仪式在内蒙古兴安盟举行,标志着这一全球最大规模风电制氢制绿色甲醇的新能源化工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金风科技不仅积极推进制氢,还率先布局,探索绿氢消纳。2023年11月22日,马士基与金风科技签订年产50万吨/年的绿色甲醇长期采购协议,以支持其首批12艘大型甲醇双动力船舶低碳运营,这一协议也是全球首个大规模绿色甲醇采购协议,有效期将持续至2030年后。


以绿电为核心,辅以储能、微网调度、系统集成、碳管理和数字化交易能力。金风零碳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了自己多年在新能源市场中的软硬件实力,还切中了市场需求。


而从绿电到储能再到绿氢、绿氨,金风科技不断拓展着“多能融合”发展的赛道。


“绿色装备是金风的立身之本,但不是金风业务的全部可能。”侯玉菡说,“在战略新兴产业日渐繁荣、新能源融合发展势头正劲的局面下,以装备实力支撑“风电+”业务拓展,金风正在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



调整战略节奏




船大难掉头,这是商业逻辑中亘古不变的真理。


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在近20年的时间中尽管遭遇了多次周期波动,但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无论是规模、技术升级,都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


但无论是整个产业的转型还是企业的转向,都忌讳急功近利。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


能源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便是一度被视为转型先驱的欧洲也不能免俗。2020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化石能源。但是在2021年,一系列因素导致欧洲对化石能源的需求猛增,加上天然气价格暴涨,引发了供给危机。欧洲的超前转型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能源转型不可“拔苗助长”,必须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好转型节奏,实现不同能源品种间的平稳过渡,先立后破。


产业发展亦是同理。过去2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可谓是狂飙突进,战果辉煌。但现在也不得不面临产能过多,供给过剩的局面。


“金风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很多次的产业动荡。我们清晰认识到,只有提升自己的研发、创新和技术实力,才能在产业发展的长跑中获胜。”侯玉菡说。


尽管风电产业的增速在过去几年相较于光伏,看起来并不那么突出。但中国风电产业实际上在机组大型化、海上风电、国产化大部件、实验验证、仿真模拟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的突破。考虑到风电行业较长的产业链,尤其是海上风电还牵扯海工工程产业,单一风机技术的快速进步,还是需要配套产业链的跟进才能实现稳步的发展。


“稳”正在成为金风科技这一轮战略转向的最突出特征。在风机制造商们你追我赶的“大风机”追逐战中,金风科技并非把技术迭代的重点放在创造更“大”的风机,而是更加关注配套产业链的完善和进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