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地处长白山东麓,森林覆盖率高,昼夜温差大。该地区的“八山一水半草半田”的特殊地貌,限制了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但却为“土特产”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被本地人称为“黑牡丹”的木耳,便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农产品。
近年来,汪清县将木耳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袋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设备制造、市场营销、废弃菌袋回收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当地气象部门紧密围绕木耳种植户的实际需求,根据木耳品质与温湿度、日照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特点,结合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和木耳生育期指标,依托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为木耳种植户提供精准、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实现气象服务产品的靶向发布。
温室小气候观测站和实景监控设备可实时监测木耳吊栽大棚内的温湿度等 摄影:王宏宇
融合数据 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5月,正是木耳生长的关键时期。走进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的木耳吊栽大棚内,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该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黑木耳三级菌棒以及黑木耳相关产品的生产型企业。
“我们最多的时候有75个大棚投入生产。”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铁柱告诉记者,“最初,我们要靠温湿度计监测大棚内的温湿度,工作人员要定时定点到棚内观测。这么大的厂区,往返一趟就要20分钟,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近年来,在汪清县气象局的帮助下,该公司在木耳吊栽大棚内安装了温湿度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再配合上自动喷淋和遮阳设备,工作人员只需坐在办公室就能实时监控棚内的各项数据指标,并进行远程遥控调节。
为了帮助企业有效监控木耳生长环境,把控木耳品质、提升木耳产量,汪清县气象局为企业安装了小气候观测仪和实景监控设备。同时,基于企业的需求,县气象局还开发了黑木耳培养室温湿度数据监测系统,实现棚内温湿度等数据通过气象监测设备采集后传输到企业控制终端,使企业工作人员在木耳生长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温湿度等环境因素。
贴心服务 助力企业标准化运营
依托近几年对木耳生产关键点气象因子影响的研究成果,汪清县气象局持续优化气象数据平台中的木耳生育期指标,同时依托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产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结合桃源小木耳产业园区的实际生产情况,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使得气候资源利用效果显著提升,实验室菌种成活率较往年提高了60%,吊栽菌袋生长率也提高了40%。
为便于企业合理安排生产,汪清县气象局还在企业园区办公楼前安装了气象防灾减灾显示屏,实时滚动显示园区内的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及最新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这些信息还同步至气象部门和企业的微信公众号,确保企业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接收并应用于生产决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