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头盔、身穿工装,高峰时如潮水般涌动,穿行在大街小巷……1000多万外卖骑手,已成为城市的日常风景。
随着外卖等即时配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外卖骑手已超1000万人,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就业群体。
近日,随着京东的加入,外卖市场格局再次迎来变化,
这个就业市场将会迎来哪些变化?
近日,京东外卖正式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
2025年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可
全年免佣金。
京东方面表示,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品质外卖”的追求,招募
只限“品质堂食餐厅”,
京东外卖将为入驻商家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商家获益,共同推动外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据悉,
早在三年前,京东就被曝将入局外卖,
彼时京东到家APP上线了“餐饮美食”频道,吸引了不少大牌商家入驻,但最终却并未实现外卖配送,只出售“电子券”。
去年5月,京东重启了京东外卖,将原来的京东小时达、京东到家等即时零售业务升级成“京东秒送”,提出最快9分钟到家。去年底,“秒送”上线了咖啡奶茶与快餐外卖等品类,并单独升级为一级页面。
如今,“秒送”被设置在京东APP首页首屏位置,
且相较于此前以咖啡奶茶等轻餐饮品牌为主的布局,新增了更多不同类型商家入驻,外卖业务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
之所以选择攻入外卖行业,
或许与其市场份额变化有关。
电商业务不再独大,京东迫切希望开辟新赛道来支撑主营业务的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电商市场格局正在悄然生变。据36氪报道,2024年抖音电商GMV达到3.5万亿元,市场份额跃升至电商行业第三,
京东则跌落至第四,
前两位是阿里和拼多多。
除了京东,
抖音、微信、快手等平台都曾试水过外卖业务,
但结局不甚如意。
2023年初,抖音正式推出“团购配送”服务,
依赖顺丰同城、闪送和达达等第三方配送平台提供履约服务。
但在去年11月,抖音却宣布官方外卖新进业务全部停止,原“团购配送”业务将逐步向“随心团”业务迁移,这次调整也被视为抖音对外卖业务的“战略性放手”。
2023年2月,微信试水“门店快送”小程序
,将餐厅、茶饮、食材、生鲜等多类店铺做了集合,消费者只用通过微信“发现”页面的“小程序”进入“门店快送”,再跳转到商家小程序就可进行外卖点单。配送方式灵活,可由门店自主配送,或由美团、达达、顺丰同城等第三方平台提供。
7月,微信的“门店快送”业务拓展至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12座城市,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但此后就很少见到有关微信“门店快送”业务相关的消息。
类似的还有
快手,也曾推出了“外卖到家”服务,
不过类似于抖音和微信,他们也没有自建配送团队,而是选择由商家自配。
种种尝试看起来,做外卖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生意,但为何众平台依然要入局?
平台从业人员透露,
外卖这一业务最吸引人的是其“高频需求、高复购”所带来的流量
,如果能以此带动其他低频场景的消费,无疑将有助于平台的其他业务。比如
外卖流量可以反哺变现能力更强的本地生活业务
,让酒旅、医药、闪购等本地生活需求相互补充、协同发力。
据悉,尽管美团宣称只有6%-8%技术服务费,但在商户实际运营中往往要承担着“复合税率”
(除了每单需支付基础佣金外,还要承受配送服务费的5%,促销活动的3%。若想获得流量加权,还需投入日均500元以上的推广费)
综合计算,
实际支出达到了20%左右。
随着用户规模的增加,平台的权重会越来越重,
一开始的生态红利,会通过算法的压榨不断攫取超额利润。
“外卖根本不赚钱,平台要抽走一大部分,算下来盈利根本不够我维持店铺,所以去年赶紧及时止损,关了店,”一商家表示。
元元在某大平台做骑手已有三年多,提起这份工作,他表示:“我们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而且平台罚款很多,不小心遇到投诉,等级还会下降,心里压力不小”。
京东杀入外卖行业,之所以能引起巨大的讨论,无疑是
踩中了广大商家和骑手的痛点。
京东零售CEO的辛利军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
京东不是做流量生意,是要做价值创造者。
这种理念在现在外卖业务中,就体现为“零佣金”模式。
京东解释,在
没有佣金抽成之后,
商家就可以将省下的资金用于菜品升级或包装创新,
提升单店利润。除此之外,京东还承诺会改善外卖骑手的福利和待遇问题,
但目前还不清楚具体的规定。
虽然具体运行效果目前尚不明确,但随着京东的加入,外卖格局将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