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收到这样一条评论:
这段发言,我觉得可以算是一种对我的
褒奖
。但我也得承认,在实际经验上,我确实还有欠缺。这导致我有时候说的内容会比较保守,不那么斩钉截铁;而且谈论的话题范围相对有限。因为我宁可少说一点,让大家觉得收获感没那么强,也要尽可能保证自己说的内容没有硬伤。
首先,我们的专业背景就不太一样。我是临床医学院毕业的,在医院里工作的时间虽然不算很长(8年),经验不算丰富(毕竟我是营养师而不是医生)。不过,我“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再加上十几年来做科普的经历,我肯定更注重循证医学,现在全职做自媒体,自然有大量时间用于学习最新的现代营养学研究。
而范志红老师是食品学院正经的教授,在食品科学与传统饮食文化结合方面花了很多精力。虽然在科学基础上,我们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冲突,理念上也没有本质对立,但在表达方式、侧重点和讨论话题的角度上确实有差别。
我觉得,读者关注不同专业人士的互补性,这其实非常重要。从我的角度会觉得很多公共卫生目标和个人健康目标本身就充满挑战,以解决这些困难去努力的人都是战友。我们需要不同的视角,才能让这个宏伟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你提到的科学迷信现象以及如何看待中医等问题,确实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说清。
这类问题涉及受众特征和传播规律,往往会导致科学结论被过度简化甚至误导。
另外,有时候我和范老师讲的内容可能会有冲突;如果涉及对某个事实的判断,肯定至少有一方是错的,甚至可能双方都不完全对。这时,我们需要重新去辨析这些内容背后的证据。
老实说,我的很多知识并不是来自第一线的观察、总结和试验,而只是营养学界的搬运工。甚至我引用的这些营养学研究的证据质量参差不齐,研究范式也各有不同,包括你提到的“迷信科学权威数据”其实也是我确实会难以完全避免的一种科学主义倾向。
所以要避免盲目崇拜专家,保持批判性思维,学会辨析,才能更接近真相。
因此,我认为至少要保证我讲的内容没有硬伤,同时提醒大家注意个体差异,理解证据的动态变化,以及承认科学的不确定性。平时多传达这些信息,可以让大家更加理性地看待健康问题。
在传播效果上,打造一个权威形象确实会更有效。但我并没有试图把自己塑造成权威;相反,我更希望自己是实在而平易近人的。我没有刻意去建立一个“信徒”群体,也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说了”就盲目相信。
建议大家提高对证据等级的认知。比如,基于现实世界的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的证据等级较高,而专家意见、个案报告和个人经验的证据质量则相对较低。
面对各种健康建议,建议大家思考其依据是什么。如果某个建议引用了一项研究,应该了解这项研究的样本特征、是否有利益相关方、是否有相反证据等。
我不建议大家拿自己当实验对象,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营养建议风险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尝试一些有争议的饮食建议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注意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并采用短期的实验方式,比如两周或一个月。最好还能结合一些客观指标进行监测,记录变化。如果能有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建议,那会更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