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粥店吃饭,旁边拼了三张桌,坐了四女两男一个小孩,桌上摆满白色塑料袋,装着带进来的的凉菜、香肠、烧饼、包子……先上一对鸡翅,众人低头研究几分钟,叫服务员:我们没点鸡翅。“儿童套餐里的!”哦,这个可以有。
俄顷,每人一碗粥陆续上来,最后一笼虾饺端上时,众又惊:这是谁点的?虾饺和鸡翅都是在“吃饱”的功能性上还有些装饰性的食物,大家有些不习惯。不知谁还点了一罐王老吉,没有人碰,服务员再次上菜时有人要求退掉,“喝凉茶对胃不好”,其中的胖大男子看不下去,啪地打开易拉罐,拍在桌上“打开了,喝吧”。
虾饺份量秀气,一笼只有三个,被完整而体面地保留到聚餐的尾声,终于有人发话:把这个吃掉,别剩。没吃到的人问“是什么馅”,“虾和猪肉”。最后一个推让了一番,一个女声说“我不吃,我在广州天天吃”。
“吃腻了都?”
“那倒没有,只是觉得好吃,给你们点一份尝尝”。
六七个人,除了儿童套餐和虾饺及一罐凉茶,每人只点了一碗粥,结账似乎是六十多块,服务员收下,左看右看,递给收银台男生,后者接过也正摸反摸,似乎它先天就带着假币的原罪。
但服务员对他们的态度反而很友好,不是装出来的,像是遇到了老乡一样的熟不拘礼的亲切,大家讨论到底要不要退掉那罐王老吉时她就含笑站旁边,不时还给出个主意。又主动提醒他们用微信点餐,积分可以兑换水果,她可没提醒我。
最后,他们检查了桌上没拉东西,讨论着小孩晚上跟谁睡,慢慢地走了出去。
在我小时候,到别人家吃饭时,饭桌上的装饰性食物比如鸡腿,是不作兴端上来就吃的,内在有一套繁文缛节,不能主动夹,要等主人劝请,劝一遍就去夹也欠家教,必得禅让三番,若主人初心不退,此时才可看一眼大人脸色,若点头,才可以吃。这样克己复礼地下来,往往装饰性的食物到最后都没人动,这时方有位长者厌烦地发话:吃了罢,别剩。大家的表情也都当是天天吃吃腻了的东西,厌烦地打发小孩夹去吃。
哪有什么礼仪,不过是匮乏时期,借一套约束婉转求得一个食物丰足的体面。怕小孩子不懂事,贸然戳破这体面,出门前要反复叮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