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忘川边的但丁  ·  谁还不是努力活着 ·  3 天前  
深焦DeepFocus  ·  参加、感受、获得平遥电影展的11种方法 ·  4 天前  
张小北  ·  //@装甲战兔:我们终于成了…-202409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终于有了大尺度反腐剧!揭秘《人民的名义》为何能顺利播出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3-29 00:22

正文

文|何佳子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这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经典歌曲《毕业歌》中的两句,也是著名编剧周梅森最喜欢的一段。3月27日,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清华大学举办首播发布会,场面火爆。



“就这部剧来说,我们非常注重青年观众的反馈。生长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对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仅仅是拘囿在眼前的一点小小利益上。”


在《人民的名义》之前,身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的周梅森已几近搁笔十年。从《人间正道》《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到《国家公诉》《我主沉浮》,他创作的诸多政治小说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作品都屡获奖项。其中,不仅包含着一个时代进步的缩影,也几乎成为一种题材类型的象征。


从煤矿工人到挂职徐州市委办公厅副秘书长,再到特约评论员、资深投资人,周梅森多样的身份转换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身上兼具官员的正气、商人的财气以及曾经市井阶层的烟火气。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厚度,才造就了今天这部全景展现中国社会各阶层现状的《人民的名义》。



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28日,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首播,酷云、欢网数据双双创下开播剧最高纪录,csm欢网全国网更是中伊足球赛收视两倍


微博话题7000万阅读量,21万多次的讨论更是证实了“正义是最强力量!”



说剧情:《人民的名义》不止是一部反腐剧


在《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看来,周梅森爱酒、爱美食,也爱喝茶,尤爱好茶。绿茶中,最喜欢龙井,“因为味道比较纯正。”


从第一部官场政治小说《人间正道》开始,周梅森的作品中就不乏暴风骤雨式的反腐斗争和针锋相对的政治角力。而《人民的名义》也被认为是在反腐题材作品沉寂多年后的再次发力。



就剧情来看,故事以一个破产企业在市场大潮中的艰难挣扎生存为基础,从一桩强拆引发的经济纠纷来折射整个社会阶层的变迁和政治生态


在周梅森看来,尽管叙事主线是检察官办案,但这不是这部剧的全部,也不是真正的重心所在。“真正的重心在于体现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从底层老百姓到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商人、官员、投机者等,来展现出一个大中国的故事。”


“我一向反对把《人民的名义》简单定位为反腐剧,其实,它表达得更多。”周梅森告诉“广电独家”,贪腐案以及反腐行动是最直观的体现,而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是贪欲的滋生和人性的沉沦,“不管多大的官,把他当做人来写,在人性深处进行挖掘。”



在他看来,简单地说,《人民的名义》是由三部曲构成的。


一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二是官员们的政治斗争,腐败与反腐败,派系之间的角力竞争;三是查办贪腐案件的过程,“这个部分是最好看的,要猜测各方底牌,追溯扑朔迷离的线索,有悬念在其中。”


谈底层:“我太了解他们的处境了”


有人说,对于小说文艺作品和电视剧来说,《人民的名义》的名字有点儿太正了,“又大又正”。周梅森坦言,之前也曾动摇过想改,但改来改去都不合适,特别是拍完之后,“看完电视剧,你就觉得,那种震撼人心的感觉非它莫属,其余的都显得太小家子气。”


“如果单纯写反腐行动,完全可以叫《反贪风暴》之类的,但我想表达得更多一点儿。”在别人眼中,周梅森当过官,下过海,出过书,拍过戏,鲜少接触弱势群体,很难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


但很少有人知道,周梅森曾经是煤矿工人出身,第一部小说就是获中国煤矿文学长篇小说一等奖的《黑坟》。“我老家的兄弟姐妹,现在基本都下岗了。我弟弟每个月下岗费只有800块。现在,在商场做夜班保安,一个月能挣1000块钱。我太了解他们的处境了。”



通过《人民的名义》,周梅森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多一些了解。不光是了解国家机制和政治生态,去辨清和抵制所谓的‘官场潜规则’,更要从中警醒,是什么导致他们行差踏错,金钱,利益,还是其它。”


在他看来,《人民的名义》意义不在于简单地写了多少贪官,贪了多少,“也不在于贪腐级别是否真的到副国级,重要的是我在生活中看见了什么,眼睛看到了什么,怎么利用这个文学手段来讲好这个故事。”


讲搭档:“我们俩是一拍即合”


相对于30万字的小说而言,长达60万字,55集的电视剧体量更大,操作难度也更大。在周梅森看来,电视剧一定要充分调用各种光影声效表达手段,“不是说,你喊口号,就能好看的。”


对于合作搭档,《人民的名义》制片人、导演李路,周梅森笑着说,“我们俩是一拍即合。在艺术上,我们其实是一个最佳状态。”他告诉记者,在合作的这么多导演里,李路是最特别的一个,“他是第一个拿着剧本反复朗读、揣摩的。”



“当时,本子出来以后,我们就一起研究这场怎么拍,那段怎么讲。在小说里,会涉及到非常多的心理描写,当文字转换成影像画面时,如何把丰富的内心活动精准地传达给观众,就很费琢磨。”


有一回,李路火急火燎地打电话给当时身在国外的周梅森说,其实小说里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加到剧本里,“你赶紧回来,咱们再研究一下。”


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追求最好的呈现形态,“改”也就成了剧组的常态。“比如,今天拍第31集第18场,统筹把散页都打印好,全部发下去了。我们商量觉得有个细节还是得改一下,随后,又连夜重新打印,各部门全部重排一遍,就是为了把这部剧做好。”


在周梅森眼中,“李路这家伙自从接这部戏以来,两年间白天忙活这个事,夜里做梦也是这个事儿。就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不出精品都难。”



“一句话,这个剧真的是用心写的,用心拍的,相信观众也会用心去看。我们不是在做一个赚钱的企业,我们要把对于社会的深度思考呈现在我们的观众和读者面前,去推动这个时代的进步。”他补充道。


论创新:“别跟我提桥段”


在IP盛行的年代,“桥段”是不少影视编剧口中的常见词。但在周梅森看来,套用桥段,“简直是对我的侮辱。”作为作家和艺术创作者,他说,自己决不能容忍平庸,“我一再跟团队里的年轻人说,别跟我提桥段,要记住,我们是创造桥段的人。”


就这点来说,周梅森坦言,自己确实是个强势的人,“可以说,我的要求极其严厉,对自己是这样,对合作伙伴也是这样。从编剧来讲,我们要创造,从导演和演员表演来说,也要创造,都得加分,不能减分。否则,这个剧没法儿做。所以,在我们的团队里,没有人敢玩忽职守,想混是混不下去的。”



对于《人民的名义》中刻画的官场百态,他表示,每个人物都值得写,也值得深思和玩味。“每一个人堕落的过程不尽相同。我写小说,就是要弄清楚他们的防线第一次是怎么被突破的,人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堕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一念之差出事的,有处心积虑往上爬的,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也有被人设计、进入圈套的,“可以说,对各色各样的贪腐人群和贪腐心态进行了一次比较丰富的展现和揭示。当然,《人民的名义》不是简简单单的腐败展览,更反思腐败,反思人性。这才是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对于何谓“好官”,周梅森表示,习总书记早就说过,四个字“既勤且廉”。“既要能办实事,又要勤政、廉洁,老百姓肯定会爱戴。”而影视作品也是一样,“首先得精彩、好看。就这点来说,我还是有底气的。”他笑着说。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