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什么?”
作为一种碳基生物,我们每天都在为“吃什么”而困扰,因为食物关系着情绪、活力与健康,为了选对食物,我们甚至还会寻求营养师的建议。
但对于大脑的食物:信息——我们就没这么用心了。
每一天,从睁眼到睡眠,我们都会遭遇海量的“信息流”冲击:它们以声、光、味和情绪的形式,进入眼球,震荡耳膜,拨动心弦,乃至刻写我们的大脑皮层。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既提供思考素材,也参与构筑我们的心灵。
就如西谚所言:
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what you read.
然而,我们往往对信息这一“食物”不加挑选,经常放任大脑“胡吃海喝”。
今天要读什么文章、看什么视频、听什么节目,开什么会、跟谁聊天——我们往往不假思索,任由习惯、算法和随机性越俎代庖,替我们决定每日餐单。
至于这些信息是否有营养,是否为我们所需要——我们往往缺乏最基础的质疑。
或许,大脑饮食也应该听从营养师的建议:少吃一点,吃好一点。
来 源 |
CxEric的读书与投资笔记,混沌君略有删改
什么是信息?
目力所及,耳力所闻,皮肤所感,甚至抽象的氛围与情绪,似乎都可以称为信息。
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挑选每日汹涌而至的“信息流”,就像我们无法挑选今天的新闻、天气、位置、工作和人际关系。我们最多是被动地感受它们,然后决定态度和处理方式。
但某些时候,我们有权决定一些信息是否“登场”。
至少,正在阅读的你可
以决定:
关注或取关某公众号、下载或卸载某APP、浏览什么网站,听
哪个音频,进或退哪个微信群,读什么书、参加什么社群,今天要跟谁待在一起。
这一个个挑选动作,营造了我们的“信息环境”,也决定大脑每日进食的是什么信息。
当你有得选,不妨让大脑吃好一点;
当你有权拒绝,不妨让垃圾
信息离远一点。
如果在现实中,有一个人时常让你焦虑不安、自我贬损,远离他是一种很自然的抉择,但这往往涉及复杂的限制条件。
但如果一个自媒体时常向你贩卖焦虑呢?
嘿,取关它可不需要任何
成本。
故,你不妨自问一下:
“我真的需要看这些吗?
”
“
看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良好吗?
”
如果答案皆否,那放弃它吧。
你始终有选择权。
吃少,吃好;读少,读好。
打造健康信息流,从取关开始。
在育儿这件事上,据说有一条重要的原则:
尽量满足孩子的need(需要),而非尽量满足孩子的want(想要)。
这是因为,孩子经常会搞混这两件事,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需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是不需要。
有时,孩子会想一次吃两罐巧克力糖;
有时,孩子会拒绝刷牙、吃药和换尿裤;
有时,孩子需要一个拥抱和夸奖,但他却不曾向你开口请求。
正确区分孩子的“需要”与“想要”,引导孩子理解这两者的差异,有选择性地满足——是每个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然而,成年人也经常搞混“需要”与“想要”:盲目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知不觉间,忽略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记
得有人说,善待自己、对自己好其实是一种能力。
那么,能够正确区分自己的“需要”与“想要”,就是这种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像对待孩子一样,善意地对待自己、培育自己。
如果说,忽略真实“需要”,盲目追求自己的“想要”,已经不算明智;
那更傻的做法,可能就是追求别人“觉得你想要”、别人“觉得你应该要”的东西。
饮食是如此,阅读也是如此。
所以,
我真的需要看这么多新闻吗?
我真的需要刷这么多短视频吗?
我真的需要那么频繁地查看股价吗?
——我们往往连这个问题都忘了问。
糟糕的信息投喂
短视频的算法推荐,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糟糕的“信息投喂”系统。
因为它精
准地掌握了你的胃口,却丝毫不关心信息的营养价值,也不顾虑你可能存在信息过载的风险。
算法,只关
心你是否看得足够多、刷得足够爽,能否贡献更多的停留时间与互动指标。
这就好像,一些无知少年,会掷下豪言壮语:我要天天吃XX,吃一整年也不腻!
任何一个家长,都不会把这句话当真,也不会允许他这么干。
但算法会。
算法,会引导你看一整年的游戏回放,看一整年的网络段子,看一整年的电影剪辑,看一整年的擦边。
只要你还能看,它
就还能推。
无穷无尽,海量
供应。
但当你刷了半
天,回想下刚才看了什么?
多半是一脸茫然。
大多数短视频
的信息质量低得惊人。
说到底,
算法只关心,你是否want;
算法不关心,你是否need。
优秀的信息投喂
那么,有好的“信息投喂”系统吗?
有。
比如纸媒时代,高品质的报纸杂志,就是一种优秀的“信息投喂”系统。
当你阅读一份高
品质的报纸杂志时,你实际上是在进食一顿信息大餐。
这顿信息大餐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有好厨师(记者、编辑),不仅在于有人负责品控(有人对事实、质量负责),还在于有美食家为你拟定餐单(挑选当期选题)。
因而,当你挑选报纸杂志时,你除了是在挑选他们的出品质量,也是在挑选他们的阅读品位。
这种“信息投喂”系
统
,很
好
地
克服
了读者的“
挑食”倾向:
不仅仅给你看你想
看的,还给你看你应该
看的——且
,对质量有要求。
曾有一位媒体前辈说,新闻是什么?新闻,就是读者应知而未知的事情。
我觉得这个解释颇为精辟,重点是读者“应该”读的,而不仅是“喜欢”读的。
报纸杂志是好东西——芒格也
会同意这个观点。
在1998年的一场演讲中,芒格曾说:“大多数软科学专业学院应该更多地使用最好的商业刊物,比如说《华尔街日报》、《福布斯》、《财富》等等。”
理由是,“这些刊物现在都非常好,可以承担飞行模拟器的功能:
它们报道的那些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
原
因,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加以分析。
”
在2014年每日期刊股东会上,曾有人问:我们年轻人每天应该读些什么?
芒格的建议是:
“一定要读一份主流的报纸,一定要选一份新闻采编质量高的。”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尝试回答一个难题:
什么是好的信息?
什么是
高质量的信息?
这就像问:什么是好的食物?
这多少有点因人而异。
例如,巴菲特曾说,他期待得到的信息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重要(important),二是可知(knowable)。
如果一件事不重要、不可知,请忽略它;
如果一件事很重要,
但却不可知,也不要浪费精力——譬如说,未来的货币政策,
等
等。
投资者如能聚焦在重要、可知的事情上,就会获得认知上的优势。
这可视为巴菲特的“好
信息”标准。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信息,应该有助于你看清事实,让你的主观世界更好地映照客观世界。
例如,格雷厄姆论述的,“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信息。
因为这句话点破了股票的
“真相”:
股票的本质是公司的所有权;
购买股票,实质是在买入一家公司。
从这句话出发,我们可以推演出价值投资的大部分原则与方法。
同时,这句话也提供了一种
心态上的突破,帮助投资者脱离扑朔迷离的K线图迷阵。
相反地,互联网上的很多流行信息,本身就充斥着错误、虚假和欺骗,只含有极低的“事实”含量,这些大概可称为低质量信息。
还有一些信息,虽然好看热闹、挑动
观众神经,实质上只是情绪式的呐喊,也谈不上什么好信息。
再举个物理学的例子。
费曼曾问:假设有那么一天,地球发生巨大灾难,把已有的科学知识悉数摧毁,只剩下一句话,让侥幸活下来的人传递给子孙。
什么样的句子能够以最小的字,包含最多的知识呢?
费曼认为,这句话应该是:
“一切东西皆由原子构成。”
费曼说,“原子是什么呢?原子是很小很小的粒子,永远不停地动来动去。个别原子之间,若稍有一点距离时,它们会互相吸引。但一旦受到外力积压,彼此因而靠得太近时,又会互相排斥。”
“从这一小段话,加上一点想象跟思考,你就能够了解自然世界的极多事情。”
这是一句很高质量的信息
,既解
释了世界的真相,又提供了走向其他众多知识的路径。
当然,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高质量
信息……嗯……不好吃。
保质期越长的信息价值越高
另一种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是观察信息的“保质期”——你没看错,我说的是“保质期”。
越长保质期
的信息,价值就越高;
越短保质期的信息,价值就越低。
例如,
今天的股价走势,到了明天就毫无意义;
大部分的新闻,明天就没人愿意再看;
下一季度的业绩预测,再过一个季度就作废。
但是,某行业的商业模式、经济机器的运作原理,乃至你对生意的看法、对人性的理解,却可以一直发挥作用,让你更好地观察、理解这个世界。
甚至,在“幽默”、“搞笑”这件事上,我们都可以发现“保质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