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燕
服务于石油和化工全行业产业链,提供行业新闻、技术推广、学术探讨,解决方案,为项目业主、设计院、服务商之间搭建交流与合作的信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超硬核!机械表高精度建模,全网最直观,最详尽 ... ·  5 小时前  
湖南日报  ·  查分!通道来了! ·  18 小时前  
湖南日报  ·  不要买!不要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燕

石化作家散文成高考语文题!作者本人解读来了!

经燕  · 公众号  ·  · 2024-06-12 17:20

正文


6月7日高考首日
一篇名为《霜降夜》的文章
出现在2024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卷中
考题要求通过对文章的解读
来分析鉴赏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理解文章内蕴以及作者内心体验
总分为15分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
来自齐鲁石化的作家周蓬桦
周蓬桦是山东省著名散文作家
现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曾获冰心散文奖
丰子恺散文奖评委奖等荣誉

曾担任中国石化作协副主席

周蓬桦


谈及散文《霜降夜》能够
选入今年全国高考试题
周蓬桦表示是自己万万没想到的事情
多年来,他执着于一种纯文学写作
与传统的写作保持谨慎的边界与距离
甚至有意识追求一种
小众化的“难度写作”
而全国高考试卷居然选中了
这样的散文类型
说明大众对文学的认知品位
又前进了一大步
这让一个文学从业者由衷感到欣慰
下面是他对《霜降夜》一文的
解读和感悟

谈2024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卷中《霜降夜》的写作

周蓬桦

散文《霜降夜》刊登在《中国作家》2024年第4期,并很快被《散文海外版》等刊转载。但能够选入今年全国高考试题,却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事情。
多年来,我从事的是一种纯文学写作,与传统的写作保持谨慎的边界与距离,甚至有意识追求一种小众化的“难度写作”。而全国高考试卷居然选中了这样的散文类型,说明大众对文学的认知品位又前进了一大步,这让一个文学从业者由衷感到欣慰。

十多年前的草原自驾游,因为途中寻找加油站,车子拐进一片茂密的森林,却意外地成就了我与一个小镇的神秘邂逅——眼前的物景令人疑惑,它陈旧的面貌让我想起童年,扶方向盘的手忍不住微微颤抖,我仿佛穿行在梦境之中:低矮的木头屋舍,河边的大风车,清澈喧响的河水,河岸上雪白的羊群,以及大片堆放在路畔散发着清香的松木柴,高高的树枝上的鸟巢和盘旋的乌鸦,蜜蜂的嘤嘤声和池塘边的野花;镇口的一座百年古庙还在,屋檐下的狗叫声雨声般淅沥,混杂着慵懒的织机与纺车声……周围的一切包括空气都是静谧的,时间仿佛是一块凝固的巨石,街上的人们迈着迟缓悠然的步子,面容安详。我的脑海里蹦出一个字:慢。

图源:视觉中国
多年前,米兰·昆德拉曾经在小说《慢》中表述——“慢是幸福的标志”。他还对大地上消失的事物深表惋惜,发出由衷感慨:“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那一年,我在这个被称作“乌乡”的小镇居住了半月之久,此后又多次光顾,最终选择那里做了自己的生活创作基地。渐渐地,我与乌乡的人们结下不解之缘,了解到许多掌故传说,镇子周围大片的板栗树、桑葚树和各种中草药植物,各种作坊和种植园,还有我的一位拜把子兄弟。通过这位兄弟,我陆续结识了镇上的裁缝、铁匠、木匠、泥瓦匠,巫师、游医、出马仙、算命师、理发师、入殓师,民间歌手、鼓手、唢呐手、老猎手、酿酒师、马贩子、牛贩子、驴贩子,油坊主、豆腐坊主、牧羊女,以及潜伏于草丛野地灌木深处的各种生灵野物……

于是,多年之后,就有了眼前的“乌乡系列”散文,有了《霜降夜》这样一批作品的诞生。在《霜降夜》中,我写了自然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生灵的关系、人在时间里的美德操守等。我想,无论未来的写作如何发展变化,也要让眼睛紧紧盯住人物,盯住人在时代中的坚韧、美善与精神纹路。毫无疑问,乌乡是一个“虚无的实境”,而《霜降夜》寄托了我对生活最素朴的希望和情怀。

霜降夜

周蓬桦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雪,薄薄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萧索了些许,树身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星正在向山顶以西的方向悄悄隐遁。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突地冒青烟。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扯断的丝绸。
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能闻到。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乡的理由。
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昨天晚上,我约了几个养桑蚕与种植薰衣草的农户,到院子里攀谈。大家吃着草原黄膘烤牛肉,品尝着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冻梨,喝着自酿的桑葚酒。交谈内容涉猎宽泛,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围绕农事收成、动物保护和挖掘过冬的地窖打转。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兴许口吻轻描淡写,但对我十分有用。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掏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牛圈在屋后,小牛犊不时制造一点骚动,从那里飘来丝丝淡淡的尿臊气,但这并没影响大家浓酽的谈兴。叶子稀疏的板栗树梢上,始终挑着一弯残月。
聊到十点多钟时,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摇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时,善良的房东阿姨送来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带来的微妙变化。
“天要落露了,大伙儿小心着凉。”她说。
阿姨端来一小筐被冰冻过的无花果,果子个头大,已经在冰柜里冻成了一个个小冰球。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浆果烤软了,冰碴子化成了水,杂糅着果实的汁液。取一个放在嘴里,觉得冻过后的无花果有一股山柿饼的味道。少顷,桌上又摆满了甜点美食——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红肠、咖啡、奶茶、干果仁,还有烤得香喷喷的草原红糖焙子,吃得大家直打饱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