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颇有些奇怪的事:
现在互联网上,论及杨振宁先生,必有人说邓稼先先生;反之,论邓先生,则多提杨先生。
然后,仿佛这俩人必须要比个高下似的。
一个当世顶尖理论物理学家,一个共和国史上精忠国士,简直说甲必有乙,提A必有B,没法分开似的。
自然了,大多数我辈论者,其实也无资格从学术角度讨论杨先生,从历史角度讨论邓先生,所以各色论调,最后往往流于下面两种路数:
——以邓先生之精忠报国,证明杨先生个人不够殒身不恤。
——以杨先生之成就卓著,证明邓先生所处的时代不重学术。
作为我个人,一直觉得,他俩虽然当过同学,但
各人巅峰成就,似乎不在一个领域。
就好像,宋词爱好者会更熟悉苏辛李晏,会对辛弃疾倒背如流,却未必能立刻背出岳飞《小重山》。因为单以词论,岳飞的确不是南宋顶尖的词人,不如辛弃疾。
但历史爱好者,却会记住岳武穆的那些英雄壮举。一如文学爱好者,会背得下辛弃疾那些词。
本不在一个领域,何必强比呢?
所以到后来,其实就变成
价值观之争
了。
上头所以提岳武穆,是因为邓夫人许鹿希回忆过,邓先生不爱照相,唯独去杭州岳王庙,非要去跟“精忠报国”合影一张。
但许鹿希前辈也回忆过:
1971年杨先生回国,要求见邓先生,间接帮助了邓先生。
杨先生的要求达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批示让邓先生见杨先生,使他得以暂脱造反派之手。
大致可以说,杨先生和邓先生,虽是同学,各选各路,但其实是惺惺相惜的,
并不互相对立
。一个为理论物理,一个为国防建设,都贡献良多。一个大贤,一个国士。他俩都能心平气和的呢。
如上所述,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抬出邓先生来在道德上压杨先生的,还是以杨先生的境遇来怜悯邓先生的,其中总有两波人,与其说在讨论邓杨之高下,莫若在讨论价值观。
——一方试图鼓吹:我们都该像邓先生似的牺牲一切才是真国士。
——一方试图念叨:如杨先生那样境遇,才不负所学。
——明明他俩自己惺惺相惜,各选了条路走到了卓越之境,为什么总有人试图打一个压一个呢?
——邓先生精忠报国是为了天下太平,未必是指望自己被拿来当枪使,指向杨先生吧?杨先生1971年回国那次间接救了邓先生,也未必是想用自己的经历来嘲弄邓先生吧?
下面的,恕我诛心之论了。
世上有些看客,想吐自己胸中不平块垒,宣扬某种价值观。
然而自身既无邓先生的忠勤国事,又无杨先生的深厚成就,似乎既攻不倒杨先生,又抹不杀邓先生;于是只好抬出这两尊本来无冤无仇的大神,来为自己的价值观打擂台。
“我是骂不倒你,可以用别人的名义骂呀!”
“我自己有不平之气,可以借大贤的口来吐呀!”
所以这两位当年无冤无仇,还算惺惺相惜的同学,以及他们本可并存的价值观,为什么会被强行搞成对立呢?
无非是有些人,以逝者的骨头,朝生者投掷;以生者的成就,来剐蹭逝者;最后借两尊神像,为自己的观点撑腰。
——其实这样,强行借两个并不对立的历史人物立靶子树对手,那才真是不敬前辈,挑拨离间呢。